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宁波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到近代崛起的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从镇海口历经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宁波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抵御外敌侵略,所留下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到辛亥革命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宣布光复的城市,百年宁波,向我们展示了一段丰厚的历史。
如同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的年轮,每一座城市也有记录自己历史的方式。与出土文物不同,图片更能绘真绘影地真切展现历史旧貌,因而弥足珍贵。这些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宁波百年风貌的图片,均出自外国人之手:有的是外国画师随官方访问团来中国旅行而画的大量风景画和风俗画;有的则是当年事件发生不久即在外国报刊上刊出的新闻图片,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它所反映的内容再现了过去只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场景,比文字记载更直观,包含的历史信息更丰富。
我们以图文互动的方式来再现宁波百年的社会生活,向读者诉说这沧桑旧事。希冀借助这种方式,使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古城宁波的历史古迹,从而以今天新生活的感受唤醒旧日的情愫,在充满感慨的怀念中,抒发出对今日宁波的挚爱。
这是来自1842年出版的英国《THE PENNYMAGAZINE》上的一篇报道,文章大意是:
宁波是浙江省主要港口之……浙江省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之一,其土地非常肥沃。盛产丝、茶,为英国主要入口商品。宁波在甬江口(又叫宁波河)的右岸,大约15英里处有富庶的镇海作为屏障,是一良港。水深可达14英尺。宁波有五个城门。东边有两个城门,并附有两个水门。作为大运河通过该座城市的闸口。城内有一座浮桥横跨两岸,由16艘浮船用铁链锁成,长度达一千多英尺。宁波城的城围大约有五英里,据说有30万的居民……。
这篇根据1831至1833年到过中国。来过宁波的CHARLES GULOLOFF的著作写成的报道。反映了宁波当时的实况。
宁波坐落在浙江东部,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姚江、奉化江、甬江流经城市,沟通了浙东的西部和南部。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洋人聚居在宁波城外的江北岸,在此开设洋行、商号、船埠、工厂等,经营鸦片和棉纺织品,后来扩大到航运、金融、保险、编织等业务。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存在,使宁波走向了半殖民地化。
但另一方面,由于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展示,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使宁波人大开眼界。作为强烈的参照系。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宁波街景
1832年,来过宁波的Gutzlaff在著作里对宁波的街道进行了一番描述,并把它和广州进行了比较。
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刚刚通过了一条宽阔的大街,两边坐落了很多非常漂亮的商铺。这些商铺的精美之处甚至超过了广州的。欧洲的产品。还有中国自己的产品在这里四处都有卖。在他眼里,宁波大部分的街道都是非常狭窄的,和中国其它城镇的街道一样。而且,因为街道两边商铺的雨篷更显得狭窄许多。但是,他又说道; “宁波城镇的整齐和精美程度。超过了广州。超过了我们在中国看到的那些城镇。”
爱德华·克里(E.H.Cee)克里是当时的随军医生。他在远东服役期间。每天都写日记,也画些当地的风土人情。1844年12月,当他来到宁波时,立即被这座美丽的城市吸引住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登岸并浏览主要大街。这条街是我在中国各城市中所见到的最好的,街上一片繁华景象。商店的招牌都是精工细雕的。漆上金边或以朱漆涂写。店铺售卖丝绸、扇子、陶瓷等。街道是以透明的贝壳铺成……”。
他在街上还见到了一支迎亲队伍,感到十分新奇。于是便产生了创作冲动,画了一幅宁波街景的水彩画,标题是《中国婚礼》。他以写实的手法和斑斓的色彩,精心绘出了19世纪40年代的宁波街景: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店铺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处,街道上人来轿往、熙熙攘攘。街道中段还巍然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牌坊,显示出这座城市不但商贸发达、市面繁荣。而且历史悠久。街道左侧一户结婚人家搭起了过街天棚。门口停放着宁波特有的、迎娶新娘的朱金木雕“万工花轿”,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和看热闹的人群围着花轿嘻嘻哈哈,更增添了街头的欢乐气氛。克里把他对宁波的美好印象,都艺术地展现在这幅水彩画里,使我们今天得以再睹160多年前的宁波城市风貌。
不管是Gutzlaff,还是爱德华·克里,在他们的眼中,宁波市面是繁华的。人们的生活是富庶的。这或许是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首先看中的不是香港。而是宁波等地的缘故。
红帮裁缝
“宁波城周围是一片平原,平原四周又被丘陵和山地包围.形成一块盆地。这里盛产棉花、稻米和各种牲畜。整个宁波的土地都能灌溉,交通又方便,明亮的天空,适宜的气候,各种各样的大树………”这是19世纪中叶英国人对宁波的描述。
宁波北部平原靠海,多沙土,土质含盐碱,因而适宜种植棉花,整个宁波平原上靠杭州湾的镇海、慈溪、余姚都是当年棉花的主要产地。而在唐宋时,宁波仅西乡一带,村村养蚕已有千家之多,户年产丝百斤以上;到了明清时,更见繁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波养蚕纺丝业移到樟村、密严一带。达到5000户之多,当地农户百分之九十以养蚕为生。
直到1937年前后,因国外人造丝的倾销,宁波地区的养蚕纺丝业才渐次衰落。其后因为上海后来居上,江苏各地也普遍种植棉花,经上海纺织后出口,宁波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一度受到影响。
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达,使得宁波当年成了中国对日本主要的丝绸出口口岸。与此同时,“红帮裁缝”的出现,更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奉化江畔的宁波裁缝在日本横滨学习西服工艺。数年后。有的留在东瀛,有的回到国内发展。这批为红毛人(宁波人对西洋人的统称)做西服的裁缝,时称“红帮裁缝”。在近代中国外人居住最集中、西化程度最深的上海,红帮裁缝乘势而起。他们融中西文化之长,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下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个第一”: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制作。
在近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红帮”群体在上海、天津、武汉、东三省艰苦创业,为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宁波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到近代崛起的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从镇海口历经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宁波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抵御外敌侵略,所留下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到辛亥革命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宣布光复的城市,百年宁波,向我们展示了一段丰厚的历史。
如同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的年轮,每一座城市也有记录自己历史的方式。与出土文物不同,图片更能绘真绘影地真切展现历史旧貌,因而弥足珍贵。这些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宁波百年风貌的图片,均出自外国人之手:有的是外国画师随官方访问团来中国旅行而画的大量风景画和风俗画;有的则是当年事件发生不久即在外国报刊上刊出的新闻图片,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它所反映的内容再现了过去只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场景,比文字记载更直观,包含的历史信息更丰富。
我们以图文互动的方式来再现宁波百年的社会生活,向读者诉说这沧桑旧事。希冀借助这种方式,使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古城宁波的历史古迹,从而以今天新生活的感受唤醒旧日的情愫,在充满感慨的怀念中,抒发出对今日宁波的挚爱。
这是来自1842年出版的英国《THE PENNYMAGAZINE》上的一篇报道,文章大意是:
宁波是浙江省主要港口之……浙江省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之一,其土地非常肥沃。盛产丝、茶,为英国主要入口商品。宁波在甬江口(又叫宁波河)的右岸,大约15英里处有富庶的镇海作为屏障,是一良港。水深可达14英尺。宁波有五个城门。东边有两个城门,并附有两个水门。作为大运河通过该座城市的闸口。城内有一座浮桥横跨两岸,由16艘浮船用铁链锁成,长度达一千多英尺。宁波城的城围大约有五英里,据说有30万的居民……。
这篇根据1831至1833年到过中国。来过宁波的CHARLES GULOLOFF的著作写成的报道。反映了宁波当时的实况。
宁波坐落在浙江东部,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姚江、奉化江、甬江流经城市,沟通了浙东的西部和南部。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洋人聚居在宁波城外的江北岸,在此开设洋行、商号、船埠、工厂等,经营鸦片和棉纺织品,后来扩大到航运、金融、保险、编织等业务。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存在,使宁波走向了半殖民地化。
但另一方面,由于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展示,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使宁波人大开眼界。作为强烈的参照系。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宁波街景
1832年,来过宁波的Gutzlaff在著作里对宁波的街道进行了一番描述,并把它和广州进行了比较。
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刚刚通过了一条宽阔的大街,两边坐落了很多非常漂亮的商铺。这些商铺的精美之处甚至超过了广州的。欧洲的产品。还有中国自己的产品在这里四处都有卖。在他眼里,宁波大部分的街道都是非常狭窄的,和中国其它城镇的街道一样。而且,因为街道两边商铺的雨篷更显得狭窄许多。但是,他又说道; “宁波城镇的整齐和精美程度。超过了广州。超过了我们在中国看到的那些城镇。”
爱德华·克里(E.H.Cee)克里是当时的随军医生。他在远东服役期间。每天都写日记,也画些当地的风土人情。1844年12月,当他来到宁波时,立即被这座美丽的城市吸引住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登岸并浏览主要大街。这条街是我在中国各城市中所见到的最好的,街上一片繁华景象。商店的招牌都是精工细雕的。漆上金边或以朱漆涂写。店铺售卖丝绸、扇子、陶瓷等。街道是以透明的贝壳铺成……”。
他在街上还见到了一支迎亲队伍,感到十分新奇。于是便产生了创作冲动,画了一幅宁波街景的水彩画,标题是《中国婚礼》。他以写实的手法和斑斓的色彩,精心绘出了19世纪40年代的宁波街景: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店铺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处,街道上人来轿往、熙熙攘攘。街道中段还巍然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牌坊,显示出这座城市不但商贸发达、市面繁荣。而且历史悠久。街道左侧一户结婚人家搭起了过街天棚。门口停放着宁波特有的、迎娶新娘的朱金木雕“万工花轿”,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和看热闹的人群围着花轿嘻嘻哈哈,更增添了街头的欢乐气氛。克里把他对宁波的美好印象,都艺术地展现在这幅水彩画里,使我们今天得以再睹160多年前的宁波城市风貌。
不管是Gutzlaff,还是爱德华·克里,在他们的眼中,宁波市面是繁华的。人们的生活是富庶的。这或许是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首先看中的不是香港。而是宁波等地的缘故。
红帮裁缝
“宁波城周围是一片平原,平原四周又被丘陵和山地包围.形成一块盆地。这里盛产棉花、稻米和各种牲畜。整个宁波的土地都能灌溉,交通又方便,明亮的天空,适宜的气候,各种各样的大树………”这是19世纪中叶英国人对宁波的描述。
宁波北部平原靠海,多沙土,土质含盐碱,因而适宜种植棉花,整个宁波平原上靠杭州湾的镇海、慈溪、余姚都是当年棉花的主要产地。而在唐宋时,宁波仅西乡一带,村村养蚕已有千家之多,户年产丝百斤以上;到了明清时,更见繁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波养蚕纺丝业移到樟村、密严一带。达到5000户之多,当地农户百分之九十以养蚕为生。
直到1937年前后,因国外人造丝的倾销,宁波地区的养蚕纺丝业才渐次衰落。其后因为上海后来居上,江苏各地也普遍种植棉花,经上海纺织后出口,宁波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一度受到影响。
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达,使得宁波当年成了中国对日本主要的丝绸出口口岸。与此同时,“红帮裁缝”的出现,更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奉化江畔的宁波裁缝在日本横滨学习西服工艺。数年后。有的留在东瀛,有的回到国内发展。这批为红毛人(宁波人对西洋人的统称)做西服的裁缝,时称“红帮裁缝”。在近代中国外人居住最集中、西化程度最深的上海,红帮裁缝乘势而起。他们融中西文化之长,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下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个第一”: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制作。
在近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红帮”群体在上海、天津、武汉、东三省艰苦创业,为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