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朗读实践,强调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可是纵观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大多数已拥有自主阅读和自主感受等能力的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也有专家就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力做过调查,结论是年级越高,学生越不爱朗读、不会朗读。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金字塔现象,又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提高其朗读的水平呢?
一、初中朗读水平发展的现状
1、语文基础欠佳,存在识字障碍
这是后进生难以开口的最基本原因。一直以来的语文成绩不尽人意,脑海中所储存的字词量过少,使得他们面对朗读材料几乎无法开口,或者结结巴巴,时有卡壳现象。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索性少开口,形成朗读能力越来越下降、语文素养越来越差的一种恶性循环。
2、胆小怕羞,存在心理障碍
这是一部分胆小学生朗诵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学生或担心读错,或担心自己口音等问题引起他人笑话而不敢开口朗读,即使开口,也因性格决定了音量过小、近于耳语,无法大声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其朗读能力的培养可谓一句空话。
3、朗读枯燥,缺乏兴趣爱好
对于艰深难懂的材料,学生读不懂,也读不下去,自然越读越没劲;而教师采用的朗读形式单一化也是部分学生丧失朗读主动性的原因。每次都是齐读、齐读、再齐读,或整个课堂45分钟就是某一种朗读方式,学生自然对朗读生厌。
4、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情感投入
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朗读、朗读有什么好处,对他们的心理意识而言未对朗读加以重视,只是老师叫读就读,因此用心不专,未融入朗读材料。既未全心投入,也就谈不上提高。
5、朗读评价不当,缺乏激励机制
课堂上学生朗读后老师未加以适当有效的评价,读完了就读完了,就坐下,不能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优缺点,尤其对后进生未加以激励,这同样会造成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意识与动机欠缺。
二、朗读水平提升的有关对策
1、明确重要性质,改变朗读观念
我们常听说“有的放矢”,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就要彻底从思想上内化他们的朗读观念,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甚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朗读训练。只有从“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学生才会积极面对疑难,克服朗读中的识字困难,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朗读。教师也需要时常加以示范,时常朗读,这样,学生也会因向师性而认同、内化、模拟、操作。
2、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朗读水平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位语文教师也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水平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力求提高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
(1)齐读。对于悲壮或慷慨激昂的、能够激发全体学生情感,并能通过引导得以情感喷发的文章文段,教师可采用齐读的训练方式,如《安塞腰鼓》、《斑羚飞渡》、《海燕》等。
(2)分角色朗读。对于包含有鲜明的人物角色、个性十足的对话或自白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的扮演、品味、表达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记得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时,一个学生扮演杨二嫂的角色进行朗读,一句“阿呀呀”就把杨二嫂的泼辣尖酸读活了。学生们在笑声中很顺利就记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欣赏后跟读。对于优美的散文如《荷塘月色》、《雨说》等,如何读出美的意味来?也许欣赏后跟读是有效的方法。学生聆听感受美,然后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学习,有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古人读书时经常不觉吟哦出声,只要教师在欣赏后稍加引导、点拨,学生也会乐于学读、跟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4)分组竞赛读。对于节奏鲜明、情感丰富、篇幅相差不大的文章段落开展朗读竞赛,如《山中访友》、《我的信念》等课文。
(5)默读或寻读。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课文可进行默读或寻读,一方面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心理上觉得合理满足,效果会比强制性的齐读、分组读更好。
(6)背读。背读一般针对诗文进行。
(7)个性化朗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朗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等自主安排朗读方式,通过自主选择与调控促进个性发展。
3、开展课外阅读,提升朗读基础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单纯凭课内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德国作家凯斯特纳所说,老师不是魔术家,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并且将抚育与培植每一个学生,但成长全靠学生自己。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靠学生们自身课外大量阅读实践,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打好朗读基础,使朗读在广度、深度、速度上得到整体素养的提升。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才能有感悟、有感情、有基础地进行朗读活动。教师可在课内恰当并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训练。
(1)对照性阅读。如在《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人物命运截然不同的对比中深刻感悟主题,从而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
(2)延伸性阅读。如学习了琦君的《春酒》后再阅读《月光饼》,同感思乡游子的情怀。
(3)涉猎性阅读。正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学生广泛阅读、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有助于培养其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
(4)竞赛性阅读。教师指定某阅读材料,安排合理而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再利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展示阅读所得,包括谈感受、共欣赏、试品味、开辩论等方式,在自由展示中大力拓展阅读深度。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发展语感、加深情感的体验与感悟。自然会展现于朗读活动中,使学生们朗读能力水平得以发展与提升。
一、初中朗读水平发展的现状
1、语文基础欠佳,存在识字障碍
这是后进生难以开口的最基本原因。一直以来的语文成绩不尽人意,脑海中所储存的字词量过少,使得他们面对朗读材料几乎无法开口,或者结结巴巴,时有卡壳现象。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索性少开口,形成朗读能力越来越下降、语文素养越来越差的一种恶性循环。
2、胆小怕羞,存在心理障碍
这是一部分胆小学生朗诵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学生或担心读错,或担心自己口音等问题引起他人笑话而不敢开口朗读,即使开口,也因性格决定了音量过小、近于耳语,无法大声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其朗读能力的培养可谓一句空话。
3、朗读枯燥,缺乏兴趣爱好
对于艰深难懂的材料,学生读不懂,也读不下去,自然越读越没劲;而教师采用的朗读形式单一化也是部分学生丧失朗读主动性的原因。每次都是齐读、齐读、再齐读,或整个课堂45分钟就是某一种朗读方式,学生自然对朗读生厌。
4、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情感投入
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朗读、朗读有什么好处,对他们的心理意识而言未对朗读加以重视,只是老师叫读就读,因此用心不专,未融入朗读材料。既未全心投入,也就谈不上提高。
5、朗读评价不当,缺乏激励机制
课堂上学生朗读后老师未加以适当有效的评价,读完了就读完了,就坐下,不能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优缺点,尤其对后进生未加以激励,这同样会造成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意识与动机欠缺。
二、朗读水平提升的有关对策
1、明确重要性质,改变朗读观念
我们常听说“有的放矢”,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就要彻底从思想上内化他们的朗读观念,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甚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朗读训练。只有从“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学生才会积极面对疑难,克服朗读中的识字困难,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朗读。教师也需要时常加以示范,时常朗读,这样,学生也会因向师性而认同、内化、模拟、操作。
2、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朗读水平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位语文教师也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水平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力求提高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
(1)齐读。对于悲壮或慷慨激昂的、能够激发全体学生情感,并能通过引导得以情感喷发的文章文段,教师可采用齐读的训练方式,如《安塞腰鼓》、《斑羚飞渡》、《海燕》等。
(2)分角色朗读。对于包含有鲜明的人物角色、个性十足的对话或自白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的扮演、品味、表达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记得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时,一个学生扮演杨二嫂的角色进行朗读,一句“阿呀呀”就把杨二嫂的泼辣尖酸读活了。学生们在笑声中很顺利就记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欣赏后跟读。对于优美的散文如《荷塘月色》、《雨说》等,如何读出美的意味来?也许欣赏后跟读是有效的方法。学生聆听感受美,然后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学习,有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古人读书时经常不觉吟哦出声,只要教师在欣赏后稍加引导、点拨,学生也会乐于学读、跟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4)分组竞赛读。对于节奏鲜明、情感丰富、篇幅相差不大的文章段落开展朗读竞赛,如《山中访友》、《我的信念》等课文。
(5)默读或寻读。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课文可进行默读或寻读,一方面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心理上觉得合理满足,效果会比强制性的齐读、分组读更好。
(6)背读。背读一般针对诗文进行。
(7)个性化朗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朗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等自主安排朗读方式,通过自主选择与调控促进个性发展。
3、开展课外阅读,提升朗读基础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单纯凭课内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德国作家凯斯特纳所说,老师不是魔术家,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并且将抚育与培植每一个学生,但成长全靠学生自己。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靠学生们自身课外大量阅读实践,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打好朗读基础,使朗读在广度、深度、速度上得到整体素养的提升。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才能有感悟、有感情、有基础地进行朗读活动。教师可在课内恰当并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训练。
(1)对照性阅读。如在《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人物命运截然不同的对比中深刻感悟主题,从而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
(2)延伸性阅读。如学习了琦君的《春酒》后再阅读《月光饼》,同感思乡游子的情怀。
(3)涉猎性阅读。正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学生广泛阅读、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有助于培养其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
(4)竞赛性阅读。教师指定某阅读材料,安排合理而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再利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展示阅读所得,包括谈感受、共欣赏、试品味、开辩论等方式,在自由展示中大力拓展阅读深度。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发展语感、加深情感的体验与感悟。自然会展现于朗读活动中,使学生们朗读能力水平得以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