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会学生”要与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结合起来。正确理解教会学生,改变教育观念,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改实践中。
【关键词】教会学生;学习氛围;教育观念
“教会学生”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讲完了教案上内容,学生掌握了教案上的知识点,还表现在要与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结合起来。完成阶段性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教师讲的知识,并且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终极性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充裕自己、与人友好的相处,与社会一道和谐发展。唯有如此,才是教会了学生。对于这道理,恐怕没人争论,可是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今天,我也来说道说道。
教会学生不容易。所以,一些教师常把“教不会学生”的责任进行推卸。初中教师埋怨小学教师失职,高中教师嗟叹初中教师不负责任。其实,教育很像收养孩子。如果我们收养了一个患病的孩子,只是埋怨他原来的父母没有照顾好孩子而一任病情的发展,孩子的病情不是越来越糟糕吗?正确的做法是发现孩子有病,赶快想办法为他治疗,帮他康复。教学上也是这样,学生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不同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发展,针对不足,少埋怨,多做事,教会学生其实也并不是很难的。
“学生基础差,有知识断层。”,许多老师在教学上教不会学生时,常常这样抱怨。这种说法难以站住脚。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知识断层”,个个都是“天才”“神童”,我们教师的存在又有多大意义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让这点光更亮,就是教育。发现学生身上有不足,让他们尽快赶上来,这同样是教育。即便在学生身上发现前任教师的不足,一味地抱怨,纠缠,有何益处呢?
“学生课堂上不听讲,教会学生太难了”有的老师讲起这话来振振有词,好像“学不会”责任在于他人而不在自己。其实,学生不听讲,是没有兴趣,那是老师的过失,可教师们为什么不去动脑筋创设一种特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氛围呢?听专家学者讲课,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慨。这其中当然有夸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魅力。为什么我们之中不能出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家学者呢?喜欢听别人的课,期望让别人“开道”自己,这固然有谦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是什么呢?很值得思考。
教得学生能考出好分数,好不好?好,但还不够。教得学生考不出好分数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只有教得学生既能在考试中出好成绩,又能应付社会中种种挑战,才是真正能教会学生的好老师。有的教师只注重培养几个好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是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而只抓尖子学生的做法,恰恰背离了这个要求。有一位专家认为,培养出尖子学生,办好重点班就是高质量教育,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十分危险的陈腐观念,跟现代教育的要求水火不相容。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教会学生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不只是教会学生会背书、会考试,更要教会学生会思考、敢质疑、能创新。有些教师总是希望着能有一种既省力又出成效的方法。譬如听了某位教师的课学来一招一式,试了一阵子后,效果也可以,但时间不久,又回到老一套上了。于是就感叹:学不来呀!教会学生太难呀!看来,关键还是在改变教育观念上。
提出一种口号容易,譬如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张嘴就来,而真要把这句话变成实践,却不是轻而易举的。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就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改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应试教育中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会学生”的目标也终究无法真正实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更好,没有最好;教学是一门学问,只要起点,没有终点。这种艺术,这种学问,就不是两三句话所能讲完的,我们只有继续探索,努力实践,“教会学生”的职责我们才能很好地履行。
收稿日期:2010-04-11
【关键词】教会学生;学习氛围;教育观念
“教会学生”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讲完了教案上内容,学生掌握了教案上的知识点,还表现在要与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结合起来。完成阶段性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教师讲的知识,并且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终极性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充裕自己、与人友好的相处,与社会一道和谐发展。唯有如此,才是教会了学生。对于这道理,恐怕没人争论,可是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今天,我也来说道说道。
教会学生不容易。所以,一些教师常把“教不会学生”的责任进行推卸。初中教师埋怨小学教师失职,高中教师嗟叹初中教师不负责任。其实,教育很像收养孩子。如果我们收养了一个患病的孩子,只是埋怨他原来的父母没有照顾好孩子而一任病情的发展,孩子的病情不是越来越糟糕吗?正确的做法是发现孩子有病,赶快想办法为他治疗,帮他康复。教学上也是这样,学生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不同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发展,针对不足,少埋怨,多做事,教会学生其实也并不是很难的。
“学生基础差,有知识断层。”,许多老师在教学上教不会学生时,常常这样抱怨。这种说法难以站住脚。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知识断层”,个个都是“天才”“神童”,我们教师的存在又有多大意义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让这点光更亮,就是教育。发现学生身上有不足,让他们尽快赶上来,这同样是教育。即便在学生身上发现前任教师的不足,一味地抱怨,纠缠,有何益处呢?
“学生课堂上不听讲,教会学生太难了”有的老师讲起这话来振振有词,好像“学不会”责任在于他人而不在自己。其实,学生不听讲,是没有兴趣,那是老师的过失,可教师们为什么不去动脑筋创设一种特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氛围呢?听专家学者讲课,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慨。这其中当然有夸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魅力。为什么我们之中不能出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家学者呢?喜欢听别人的课,期望让别人“开道”自己,这固然有谦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是什么呢?很值得思考。
教得学生能考出好分数,好不好?好,但还不够。教得学生考不出好分数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只有教得学生既能在考试中出好成绩,又能应付社会中种种挑战,才是真正能教会学生的好老师。有的教师只注重培养几个好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是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而只抓尖子学生的做法,恰恰背离了这个要求。有一位专家认为,培养出尖子学生,办好重点班就是高质量教育,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十分危险的陈腐观念,跟现代教育的要求水火不相容。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教会学生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不只是教会学生会背书、会考试,更要教会学生会思考、敢质疑、能创新。有些教师总是希望着能有一种既省力又出成效的方法。譬如听了某位教师的课学来一招一式,试了一阵子后,效果也可以,但时间不久,又回到老一套上了。于是就感叹:学不来呀!教会学生太难呀!看来,关键还是在改变教育观念上。
提出一种口号容易,譬如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张嘴就来,而真要把这句话变成实践,却不是轻而易举的。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就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改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应试教育中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会学生”的目标也终究无法真正实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更好,没有最好;教学是一门学问,只要起点,没有终点。这种艺术,这种学问,就不是两三句话所能讲完的,我们只有继续探索,努力实践,“教会学生”的职责我们才能很好地履行。
收稿日期:2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