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新生入学后,角色由高中生转变成大学生,有很多不适应。为使他们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开设以新生专业认知适应为目标的导论课显得十分迫切。高职新生专业导论课应该以“体悟”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和感悟岗位,从而能适应高职教学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新生;数控技术;专业导论课;认知适应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控技术专业新生专业导论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13321)
作者简介:庞浩,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51-02
高职新生带着对未来生活与学习的憧憬和迷茫走进校园,他们有很多困惑,未来学习与职业是什么样的?高职是如何学习的?为使高职新生实现从中学生到高职生的转变,应开设适合高职生认知适应式的专业引导课,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职专业学习。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高职生特点,结合产学合作平台,经过4届新生专业导论课实践,形成了“体悟”形式的新生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贴近未来职业岗位和学习环境,使他们从感性上获得感悟和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学”到爱学、乐学,帮助新生顺利适应了专业学习。[1-4]
一、建立多元平台,使学生“体悟”未来就业岗位内涵
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在此之前,他们往来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埋头于闭门苦读,严重缺少对社会的接触,更疏于对行业岗位的了解。因此,行业岗位认知的教育对他们今后步入专业学习阶段和顺利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能发挥有益的助推作用。数控技术专业未来主要岗位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员及质量管理与设备维修员等,在没有企业经验的新生面前,很难用讲授的方法认知这些岗位。因此,应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情况,在校内外构建贴近学生未来就业认知的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和企业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校友多元专兼职教师平台,让学生在企业环境里,感悟体会岗位内涵。
将学生带到企业工作现场,了解企业技术流和生产流,让学生直观体验各个岗位工作内容。把学生分为若干组,首先安排到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大型企业,参观现代生产过程,了解大型企业工作岗位工作要求。由于大型企业生产线完整,重点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现代生产形式。其次,在校内产学合作企业较为详细了解各技术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环境下,请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上的技术和工人师傅介绍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再次,请企业人事主管和企业资深工程师或是卓越技师介绍企业相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数控技术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学生在自己未来工作岗位处,亲听企业工程师、技师和管理者的工作介绍,可以体悟到未来工作的真实感觉,使学生能主动适应未来专业学习与实践,认识自己未来生长路线,从而使各门课和环节教学更加顺畅。
二、采用“拉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未来学习方法与内容
我国目前中学教育多以老师主导的“压式”教学,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高职教育多是以老师引导下的以自学为主的“拉式”教学。所谓“拉式”教学,就是先给学生一个目标,由目标牵引学生学习。在专业导论课开始就引入典型专业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专业学习与生长案例,作为新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岗位认识和专业毕业要求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和树立未来学习的目标,帮助新生转型到以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大学学习,自觉适应未来学习环境。
请从事专业工作的优秀毕业学生介绍在校期间学习经验、各门课程的学习与应用心得,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学校的学习内容在企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新生“体悟”和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法,并在校友的经验中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请在校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适应专业学习的,在学校环境里如何获得自己所需,如何利用学校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怎样参加学校的各种专业兴趣小组,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磨练自己,并投身到老师指导的项目中锻炼能力,成为学校学习佼佼者。请专业各个领域教师协同介绍各门课开设目的,如何通过课程组合和实践,学会在企业了解的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工程课程学习是要付出努力和行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要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有门可入”概念,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有在学校“有事可做”,才是充实的,也才能有所得。
对于中职毕业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和职业涉猎范围不够宽广,在专业导论课中,应使他们知道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比中职毕业生要求复杂得多,理论要求高得多,未来从事的岗位范围较广,不仅仅是技术工人发展路线,也可以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发展路线。
三、协同交互讨论,使学生“感悟”未来职业生长历程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对职业追求不同,对自己的生长路径也有不同的选择。学校应搭建企业家、校友及专业教师多元协同交互讨论平台,答学生职业之疑问,解学生生长之疑惑,使学生确立专业和职业目标,增加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和动力。
在新生专业导论课程进行中设立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安排新生和企业家、校友及专业教师分组交互讨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需求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对专业认识和未来规划,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通过讲解和交流,学生可以感悟未来工作的趋势,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将学习目标、人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要求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白自己未来的社会责任。毕业学姐学兄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讨论中请已经毕业的学姐学兄来讲他们在校期间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进入职场后的体会,使学生“感悟”现在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关系,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根据自身特点,为毕业后做好升学、创业和进入相关行业的准备。
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感知”专业与职业素质要求
企业为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有严格规范和流程,企业工作者要有严格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学生不了解企业文化氛围,是很难从学校的学生转变成企业的工作者的。因此,在课程进行中要营造企业严谨氛围,在企业技术与生产岗位认识中,引领学生注重企业严谨工作作风和严格工作态度,“感知”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专业导论课中要特别强调,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注重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绩分数能力当然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其人格发育程度更重要,社会与企业往往更加重视。
总之,要使高职新生入校后较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解决新生入校的迷茫,使之尽快确定专业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内涵。专业导论课是一种有效的学生专业学习的导航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融入未来学习实践中,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同时,通过专业导论课,也使学生“感知”到企业工作氛围,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俊霞.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2]吴静芳.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1-23.
[3]洪艺敏.美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4):93-96.
[4]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责任编辑 陈国平]
关键词:高职新生;数控技术;专业导论课;认知适应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控技术专业新生专业导论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13321)
作者简介:庞浩,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51-02
高职新生带着对未来生活与学习的憧憬和迷茫走进校园,他们有很多困惑,未来学习与职业是什么样的?高职是如何学习的?为使高职新生实现从中学生到高职生的转变,应开设适合高职生认知适应式的专业引导课,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职专业学习。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高职生特点,结合产学合作平台,经过4届新生专业导论课实践,形成了“体悟”形式的新生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贴近未来职业岗位和学习环境,使他们从感性上获得感悟和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学”到爱学、乐学,帮助新生顺利适应了专业学习。[1-4]
一、建立多元平台,使学生“体悟”未来就业岗位内涵
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在此之前,他们往来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埋头于闭门苦读,严重缺少对社会的接触,更疏于对行业岗位的了解。因此,行业岗位认知的教育对他们今后步入专业学习阶段和顺利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能发挥有益的助推作用。数控技术专业未来主要岗位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员及质量管理与设备维修员等,在没有企业经验的新生面前,很难用讲授的方法认知这些岗位。因此,应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情况,在校内外构建贴近学生未来就业认知的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和企业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校友多元专兼职教师平台,让学生在企业环境里,感悟体会岗位内涵。
将学生带到企业工作现场,了解企业技术流和生产流,让学生直观体验各个岗位工作内容。把学生分为若干组,首先安排到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大型企业,参观现代生产过程,了解大型企业工作岗位工作要求。由于大型企业生产线完整,重点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现代生产形式。其次,在校内产学合作企业较为详细了解各技术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环境下,请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上的技术和工人师傅介绍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再次,请企业人事主管和企业资深工程师或是卓越技师介绍企业相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数控技术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学生在自己未来工作岗位处,亲听企业工程师、技师和管理者的工作介绍,可以体悟到未来工作的真实感觉,使学生能主动适应未来专业学习与实践,认识自己未来生长路线,从而使各门课和环节教学更加顺畅。
二、采用“拉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未来学习方法与内容
我国目前中学教育多以老师主导的“压式”教学,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高职教育多是以老师引导下的以自学为主的“拉式”教学。所谓“拉式”教学,就是先给学生一个目标,由目标牵引学生学习。在专业导论课开始就引入典型专业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专业学习与生长案例,作为新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岗位认识和专业毕业要求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和树立未来学习的目标,帮助新生转型到以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大学学习,自觉适应未来学习环境。
请从事专业工作的优秀毕业学生介绍在校期间学习经验、各门课程的学习与应用心得,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学校的学习内容在企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新生“体悟”和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法,并在校友的经验中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请在校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适应专业学习的,在学校环境里如何获得自己所需,如何利用学校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怎样参加学校的各种专业兴趣小组,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磨练自己,并投身到老师指导的项目中锻炼能力,成为学校学习佼佼者。请专业各个领域教师协同介绍各门课开设目的,如何通过课程组合和实践,学会在企业了解的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工程课程学习是要付出努力和行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要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有门可入”概念,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有在学校“有事可做”,才是充实的,也才能有所得。
对于中职毕业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和职业涉猎范围不够宽广,在专业导论课中,应使他们知道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比中职毕业生要求复杂得多,理论要求高得多,未来从事的岗位范围较广,不仅仅是技术工人发展路线,也可以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发展路线。
三、协同交互讨论,使学生“感悟”未来职业生长历程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对职业追求不同,对自己的生长路径也有不同的选择。学校应搭建企业家、校友及专业教师多元协同交互讨论平台,答学生职业之疑问,解学生生长之疑惑,使学生确立专业和职业目标,增加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和动力。
在新生专业导论课程进行中设立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安排新生和企业家、校友及专业教师分组交互讨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需求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对专业认识和未来规划,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通过讲解和交流,学生可以感悟未来工作的趋势,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将学习目标、人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要求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白自己未来的社会责任。毕业学姐学兄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讨论中请已经毕业的学姐学兄来讲他们在校期间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进入职场后的体会,使学生“感悟”现在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关系,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根据自身特点,为毕业后做好升学、创业和进入相关行业的准备。
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感知”专业与职业素质要求
企业为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有严格规范和流程,企业工作者要有严格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学生不了解企业文化氛围,是很难从学校的学生转变成企业的工作者的。因此,在课程进行中要营造企业严谨氛围,在企业技术与生产岗位认识中,引领学生注重企业严谨工作作风和严格工作态度,“感知”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专业导论课中要特别强调,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注重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绩分数能力当然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其人格发育程度更重要,社会与企业往往更加重视。
总之,要使高职新生入校后较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解决新生入校的迷茫,使之尽快确定专业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内涵。专业导论课是一种有效的学生专业学习的导航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融入未来学习实践中,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同时,通过专业导论课,也使学生“感知”到企业工作氛围,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俊霞.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2]吴静芳.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1-23.
[3]洪艺敏.美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4):93-96.
[4]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