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在美术欣赏中的兴趣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y8023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选择能吸引学生的艺术作品,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断臂的维纳斯》是学生熟悉的世界闻名的雕像,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已将雕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抢夺。英国得知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这是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们的精神。女神失去了双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穌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12位门徒分成了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的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了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后,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的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草,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炸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了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花冠的轮廓,显示出了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的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其他文献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学生课外阅读有哪些误区?造成
期刊
想象力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更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想象力培养的教学,致使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缺乏这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象力缺乏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固守成规,不敢在教学中尝试新
期刊
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重视实验教学已成为共识。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一、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而家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点滴体会。  一、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
期刊
作为中学教师,将创新与语文学科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新课题。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展开的形势下讨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但是,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期刊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创新。自主学习是实现创新精神的前提,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竞争提供支持的课程,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即学习呈现自主
期刊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清清楚楚地把见闻或感情表达出来。语言学家吕叔湘谈中学生语文教学时认为:“写清楚”这个标准并不低。他说,许多学生写人记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内容空洞;议论抒情思想贫乏、无病呻吟;表情达意,用老一套的现成句式,词汇贫乏,难以表情达意,文理不通。这些都说明了传统的写作训练存在着很大的弊病。如何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应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中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因此,当务之急,重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
期刊
参加工作十几年了,经历了三年制初中的教学,实践了四年制教育的改革,又转回了三年制初中教育。转眼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也已经很多年了。回顾这么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总感觉有一点遗憾、一点美中不足,虽然学生学会了怎么学唱歌曲、学会了怎样练习简谱视唱。偶然,在电视节目中听到了“音乐五线间”,我找到了答案,对,是我们学生现在接触的只是简谱,如果学习器乐、弹奏钢琴,他们到现在甚至不认识、不知道五线谱。  音乐教育,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国家课程,它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科学课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好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有效的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杯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