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颠沛流离的17年艰辛摇滚路终于成就了Biffy Clyro演出场场爆满的今天。摩拳擦掌面对乐队野心勃勃的第6张专辑,垂名青史的时候到了。“没准儿我们的付出还不够。”他们对《Q》的Sylvia Patterson说。
3个满是文身的苏格兰摇滚硬汉正猫在柏林的一个后台地下室里,琢磨着推迟40分钟上台。楼上是能容纳450人的Bi Nuu Club,热烈的现场正试图用全球通用的Biffy粉丝口号召唤他们现身:“Mon the Biff! Mon the Biff! Mon the Biff!”到底为什么要推迟出场呢?真把鼓敲烂了吗?不是!Biffy Clyro解释说,他们实在是德国菜吃得太撑,暂时没法表演那些震碎内脏的硬汉摇滚,一般来说,巡演路上他们都严格遵守上台前3小时不吃东西的规定,这次不知怎么没管住自己。“不然我们演一会儿就得吐自己一身,”贝斯手James Johnston说(橘红色头发那个)。“要么吐前排观众一身!我就想不通,这次怎么了,血的教训我们攒得够多了,得有100次了,太糟了……”
踏上摇滚这条不归路17年,Biffy Clyro终于冲破了他们边缘摇滚流派桎梏,栖身不列颠摇滚圈的最前线。如今,他们既有能卖出白金销量的专辑,又能在全国的体育馆开演唱会(包括今年4月的伦敦O2体育馆),2012年,Robbie Williams还邀请他们给他的冠军专辑《Take The Crown》来段儿吉他Solo(他们太忙,拒绝了)。在斑斓诡谲的摇滚路上,他们已经学到了摇滚能教给他们的一切,一百遍也不止。起初,只是一对儿姜黄色头发的双胞胎兄弟(James和他现在剃了光头的兄弟Ben。)和他们7岁开始最好的哥们(像卡通人物一样帅气的Simon Neil,他们的主唱、吉他、词曲作者。)他们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时只是帮金属乐中毒的小屁孩,Nirvana的重口味呕吐版,随后,在2000年T in the Park音乐节的“没签约乐队”舞台演出之后,他们签约了Beggars Banquet厂牌。在柏林的舞台上,赤裸的上身刺青闪烁,这就是他们惊人进化史的写照——如今,他们是英国的Foo Fighters,摇滚吟游诗人,还拥有像Coldplay一样朗朗上口的悦耳副歌,同时带来Sonic Youth式疯狂的节奏变幻,以及Big Country在1984年使用的风笛吉他。疯狂的鼓点伴奏下,他们还迎来了另一个巨大的变化,Ben Johnson戒酒之后瘦了25磅,救了Biffy Clyro的命。这次在洛杉矶,他也吸取了血的教训,“我必须在匿名戒酒会上站起来,”他补充道,“然后说,我叫Ben,我是个酗酒者什么的那一大套。”
两周后,Biffy Clyro在东伦敦的一家啤酒馆里嚼着他们的早餐。昨晚,他们完成了新单曲“Black Chandelier”录影带的拍摄,拍摄期间他们住在Hoxton酒店。“最酷的酒店,”James说,“我们恨那儿,就跟住在夜总会一样。我们身为一个摇滚乐队,一个劲地叫别人小点儿声!戴着装逼墨镜的人不停嚷嚷,就是想不劳而获地捞点儿名气。我们苏格兰就没有什么酷人!我就喜欢那样儿的。装逼遭雷劈啊。”
2013年,Biffy Clyro也依然不装逼,他们让人热血沸腾的第6张专辑《Opposites》有着豪情万丈的前卫摇滚风格的副标题:“The Sand At The Core Of Our Bones/The Land At The End Of Our Toes”山呼海啸而来的还有他们近在眼前的全球名气,以及那些期盼他们变得更红的人的好意。Neil掂量着他们的付出和收获,他突然笑了,“没准我们的付出还不够!”——面对让人迷醉的名气与成功,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不为之所动。“所谓的期待没什么难对付的,之前的15年里根本没人在乎我们,”James笑着说,“没人在乎的时候我们都没放弃。所以有人在乎我们就更不需要大惊小怪了。”
谈起专辑《Opposites》,用Simon的话来说,是“面临可能马上全盘崩溃的生活,却咬牙坚持走下来”的反思。唱片录制于加州圣塔莫妮卡的The Village录音棚,他们住在附近一幢海滩别墅里,呼了巨多叶子。
Biffy Clyro是一群极其和蔼的绅士,诚实,爽快,带着正直劲儿。Simon Cowell亲自挑选了Biffy的单曲“Many Of Horror”作为X-Factor冠军Matt Cardle的翻唱歌,这首歌采用了新的稍显欢乐的标题“When We Collide”,登上了圣诞期间的榜首位置。“人们肯定觉得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这种乐队身上,”Neil说,他害羞地笑了。
来自苏格兰的小城市(双胞胎是Kilmarnock人,Simon来自Ayr),Biffy Clyro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英式口味有意反抗。“反对英式摇滚,”James说,“因为那时是个人都穿着冲锋衣听Oasis。”他们的青春期叛逆怒火一拍即合,指向了更原始的美式摇滚(从Nirvana到Rancid和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那种尖刻的焦躁感,”Ben说,“近乎野蛮。”对于少年歌曲写手Neil来说,这种心有灵犀更深刻。“我沉默而孤独,没什么比被人倾听更重要的事了。这种把脑海中形成的歌唱出来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魔法。”
尽管他家庭和睦,没什么个人创伤,但他依然对重摇滚天崩地裂般的愤怒有深深的共鸣。“年轻男孩心里总有种天生的愤怒。”他沉思道,“但是这种愤怒是真实的。现在也依然是。如果我心底没有这种真切的愤怒,也不可能在乐队里坚持17年。生活朝你扔狗屎的时候,愤怒会激发你的斗志。”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这个没有含义的队名,这是一个天然屏障。“先除掉纯凑热闹的听众,”James大笑,说:“你要是连蠢名字都接受不了,那我们就不需要你这种歌迷,太混账了!”他们除了自信一无长物,偶尔领着政府失业救济,他们拥抱边缘化的斗争,在不列颠的空场馆里演出,不屑于上口的副歌和大卖单曲。“我们那时候”,Neil说,“真是群顽固的小混蛋。”2004年的一场生活悲剧改变了他们的野心,Simon Neil的母亲去世了。当时25岁的Neil与妈妈很亲密,他们的第4张专辑《Puzzle》基本上是一组私人安魂曲。一夜间,他从一个我行我素的无名作词人,变身为动人叙述者。 “从歌词角度上讲,那是我第一次与自我发生深刻的联系,”Neil说,至今,他依然为此感到哀伤。“我们正在巡演,我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我面对乐队时满心愧疚。但是这件事让我们彼此相通。我想,我现在必须保证把这事做对。”
2007年,Biffy开始在演出时不光袒露心声,还袒露上身,他们满是刺青的身体几乎和他们自己一样有名。“要是演出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觉得自己可笑,这真的会让你的一切迟疑飞走的。”Neil说,“我们可能看起来很蠢——有时超级冷——但是让我们更团结!”
17年来,比起成名前的挣扎,不如说是名声本身让Biffy Clyo更觉得有压力。2009年,他们的第5张专辑《Only Revolutions》是史诗般的爱与沉思的写照,创作于Simon Neil与少年时的爱人Francesca结婚之后。Francesca是一名教师,2008年,他为了她在自己胸前文了爱情宣言:“God Only Knows What I’d Be Without You.”(“要是没有你,天知道我会是怎么样”,Beach Boys的“God Only Knows”里的歌词)这张专辑登上了排行榜前10名,把他们推向了无尽的巡演路。随后那段日子蜗居在巡演巴士里,睡眠不足,日复一日,“换了别的乐队,没准儿早就崩了,但反而让我们更亲密。”James说。然而Ben Johnston和Simon Neil,用Ben的话来说,“产生了巨大分歧。”
Ben跟Neil相反,性格外向,是个乐呵的酒鬼,只在跟酒友探讨武术招数时才出现暴力倾向。“我特同情James,”Neil说,“他跟Ben是一体同心。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两整年,James整个人都是这样(做全身紧绷状)。”Ben开始错过航班,排练时迟到,2012年夏天的圣塔莫妮卡,James已经在考虑内部解散乐队了。“我那时觉着,没准儿我们什么专辑都录不成就回家了。乐队也玩完了。”有天晚上在别墅里,Ben跌倒了,弄伤了自己的耳朵后不省人事,随后被Neil擂门的声音叫醒。“我那时觉得,抱歉哥们儿,我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Ben坦白说,“我们都是些敏感的汉子。我知道把一切搞砸的人是我。”他参加了洛杉矶的匿名戒酒协会,从此滴酒不沾,回家后与他女友完婚(给她快满13岁的儿子当了后爹)。“那可是个正宗苏格兰婚礼,”他笑着说,“我一口香槟都没喝,因为我的生活好转了这么多,没觉得那是什么大挑战。”
“Ben本来可能堕落成一个孤独的老头儿,有天突然不喝酒了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Neil说。“我们3个又成了好朋友。”今天,James有了一个新文身,Robert Burns的诗“John Anderson, My Jo”刺在他身体的一侧,他和Ben小时候曾在“Burns之夜”上背诵过这首。“这首诗是关于两个怪老头一起回顾人生的,”他说,“让Ben知道他对我有多重要。同时也提醒我们,当有人爱着你的时候,你要负责任:听着,我很关心你,所以你为了我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然而,对于Simon Neil,还有一段伤心事。2011年,他的妻子遭遇了3次流产。“这事跟Ben的糟心事发生在同一段时间里,”他说,这一年便是《Opposites》成为双张专辑的真正原因:源源不断的歌曲灵感,“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突然乐队开始分崩离析。”这位浑身刺青的硬汉此时突然泪光闪闪。“我看到了这么多悲伤。”他说,“也许这就是我的音乐所传达的。人们心里有那么多伤痛,这一切都掩盖在表面之下。我能够对此感知。”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刺青铺子还没变成滥大街的时髦,Bjork曾说:面对着一屋子陌生人,她会最信任那个模样可怕浑身刺青的家伙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所有的疯狂都已“暴露在表面”。Biffy Clyro就是这样:值得信赖,凶狠的表面之下没准是一帮嬉皮士。“这很真实,”Ben听了Bjork的话之后满脸笑容,他曾打算把Biffy文在自己脖子上。
今天,他们3人还住在苏格兰的小城市,Ben喜欢高尔夫球,钓鱼和大自然。“你要是在大自然里呆久了,很多东西就会自动与你靠近,”他开心地说,“鸟类,小蜥蜴啊什么的,你已经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太爽了!”
Biffy Clyro的故事也许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在艰苦的摇滚圈坚持呆下去,成功有一天会降临在你身上。他们的故事是近20年来最不可能,又最名副其实的不列颠摇滚成功史,3位凯尔特灵魂兄弟用强硬的声音,歌唱生活中的艰难。终于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Opposites》于1月28日发行。
3个满是文身的苏格兰摇滚硬汉正猫在柏林的一个后台地下室里,琢磨着推迟40分钟上台。楼上是能容纳450人的Bi Nuu Club,热烈的现场正试图用全球通用的Biffy粉丝口号召唤他们现身:“Mon the Biff! Mon the Biff! Mon the Biff!”到底为什么要推迟出场呢?真把鼓敲烂了吗?不是!Biffy Clyro解释说,他们实在是德国菜吃得太撑,暂时没法表演那些震碎内脏的硬汉摇滚,一般来说,巡演路上他们都严格遵守上台前3小时不吃东西的规定,这次不知怎么没管住自己。“不然我们演一会儿就得吐自己一身,”贝斯手James Johnston说(橘红色头发那个)。“要么吐前排观众一身!我就想不通,这次怎么了,血的教训我们攒得够多了,得有100次了,太糟了……”
踏上摇滚这条不归路17年,Biffy Clyro终于冲破了他们边缘摇滚流派桎梏,栖身不列颠摇滚圈的最前线。如今,他们既有能卖出白金销量的专辑,又能在全国的体育馆开演唱会(包括今年4月的伦敦O2体育馆),2012年,Robbie Williams还邀请他们给他的冠军专辑《Take The Crown》来段儿吉他Solo(他们太忙,拒绝了)。在斑斓诡谲的摇滚路上,他们已经学到了摇滚能教给他们的一切,一百遍也不止。起初,只是一对儿姜黄色头发的双胞胎兄弟(James和他现在剃了光头的兄弟Ben。)和他们7岁开始最好的哥们(像卡通人物一样帅气的Simon Neil,他们的主唱、吉他、词曲作者。)他们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时只是帮金属乐中毒的小屁孩,Nirvana的重口味呕吐版,随后,在2000年T in the Park音乐节的“没签约乐队”舞台演出之后,他们签约了Beggars Banquet厂牌。在柏林的舞台上,赤裸的上身刺青闪烁,这就是他们惊人进化史的写照——如今,他们是英国的Foo Fighters,摇滚吟游诗人,还拥有像Coldplay一样朗朗上口的悦耳副歌,同时带来Sonic Youth式疯狂的节奏变幻,以及Big Country在1984年使用的风笛吉他。疯狂的鼓点伴奏下,他们还迎来了另一个巨大的变化,Ben Johnson戒酒之后瘦了25磅,救了Biffy Clyro的命。这次在洛杉矶,他也吸取了血的教训,“我必须在匿名戒酒会上站起来,”他补充道,“然后说,我叫Ben,我是个酗酒者什么的那一大套。”
两周后,Biffy Clyro在东伦敦的一家啤酒馆里嚼着他们的早餐。昨晚,他们完成了新单曲“Black Chandelier”录影带的拍摄,拍摄期间他们住在Hoxton酒店。“最酷的酒店,”James说,“我们恨那儿,就跟住在夜总会一样。我们身为一个摇滚乐队,一个劲地叫别人小点儿声!戴着装逼墨镜的人不停嚷嚷,就是想不劳而获地捞点儿名气。我们苏格兰就没有什么酷人!我就喜欢那样儿的。装逼遭雷劈啊。”
2013年,Biffy Clyro也依然不装逼,他们让人热血沸腾的第6张专辑《Opposites》有着豪情万丈的前卫摇滚风格的副标题:“The Sand At The Core Of Our Bones/The Land At The End Of Our Toes”山呼海啸而来的还有他们近在眼前的全球名气,以及那些期盼他们变得更红的人的好意。Neil掂量着他们的付出和收获,他突然笑了,“没准我们的付出还不够!”——面对让人迷醉的名气与成功,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不为之所动。“所谓的期待没什么难对付的,之前的15年里根本没人在乎我们,”James笑着说,“没人在乎的时候我们都没放弃。所以有人在乎我们就更不需要大惊小怪了。”
谈起专辑《Opposites》,用Simon的话来说,是“面临可能马上全盘崩溃的生活,却咬牙坚持走下来”的反思。唱片录制于加州圣塔莫妮卡的The Village录音棚,他们住在附近一幢海滩别墅里,呼了巨多叶子。
Biffy Clyro是一群极其和蔼的绅士,诚实,爽快,带着正直劲儿。Simon Cowell亲自挑选了Biffy的单曲“Many Of Horror”作为X-Factor冠军Matt Cardle的翻唱歌,这首歌采用了新的稍显欢乐的标题“When We Collide”,登上了圣诞期间的榜首位置。“人们肯定觉得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这种乐队身上,”Neil说,他害羞地笑了。
来自苏格兰的小城市(双胞胎是Kilmarnock人,Simon来自Ayr),Biffy Clyro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英式口味有意反抗。“反对英式摇滚,”James说,“因为那时是个人都穿着冲锋衣听Oasis。”他们的青春期叛逆怒火一拍即合,指向了更原始的美式摇滚(从Nirvana到Rancid和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那种尖刻的焦躁感,”Ben说,“近乎野蛮。”对于少年歌曲写手Neil来说,这种心有灵犀更深刻。“我沉默而孤独,没什么比被人倾听更重要的事了。这种把脑海中形成的歌唱出来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魔法。”
尽管他家庭和睦,没什么个人创伤,但他依然对重摇滚天崩地裂般的愤怒有深深的共鸣。“年轻男孩心里总有种天生的愤怒。”他沉思道,“但是这种愤怒是真实的。现在也依然是。如果我心底没有这种真切的愤怒,也不可能在乐队里坚持17年。生活朝你扔狗屎的时候,愤怒会激发你的斗志。”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这个没有含义的队名,这是一个天然屏障。“先除掉纯凑热闹的听众,”James大笑,说:“你要是连蠢名字都接受不了,那我们就不需要你这种歌迷,太混账了!”他们除了自信一无长物,偶尔领着政府失业救济,他们拥抱边缘化的斗争,在不列颠的空场馆里演出,不屑于上口的副歌和大卖单曲。“我们那时候”,Neil说,“真是群顽固的小混蛋。”2004年的一场生活悲剧改变了他们的野心,Simon Neil的母亲去世了。当时25岁的Neil与妈妈很亲密,他们的第4张专辑《Puzzle》基本上是一组私人安魂曲。一夜间,他从一个我行我素的无名作词人,变身为动人叙述者。 “从歌词角度上讲,那是我第一次与自我发生深刻的联系,”Neil说,至今,他依然为此感到哀伤。“我们正在巡演,我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我面对乐队时满心愧疚。但是这件事让我们彼此相通。我想,我现在必须保证把这事做对。”
2007年,Biffy开始在演出时不光袒露心声,还袒露上身,他们满是刺青的身体几乎和他们自己一样有名。“要是演出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觉得自己可笑,这真的会让你的一切迟疑飞走的。”Neil说,“我们可能看起来很蠢——有时超级冷——但是让我们更团结!”
17年来,比起成名前的挣扎,不如说是名声本身让Biffy Clyo更觉得有压力。2009年,他们的第5张专辑《Only Revolutions》是史诗般的爱与沉思的写照,创作于Simon Neil与少年时的爱人Francesca结婚之后。Francesca是一名教师,2008年,他为了她在自己胸前文了爱情宣言:“God Only Knows What I’d Be Without You.”(“要是没有你,天知道我会是怎么样”,Beach Boys的“God Only Knows”里的歌词)这张专辑登上了排行榜前10名,把他们推向了无尽的巡演路。随后那段日子蜗居在巡演巴士里,睡眠不足,日复一日,“换了别的乐队,没准儿早就崩了,但反而让我们更亲密。”James说。然而Ben Johnston和Simon Neil,用Ben的话来说,“产生了巨大分歧。”
Ben跟Neil相反,性格外向,是个乐呵的酒鬼,只在跟酒友探讨武术招数时才出现暴力倾向。“我特同情James,”Neil说,“他跟Ben是一体同心。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两整年,James整个人都是这样(做全身紧绷状)。”Ben开始错过航班,排练时迟到,2012年夏天的圣塔莫妮卡,James已经在考虑内部解散乐队了。“我那时觉着,没准儿我们什么专辑都录不成就回家了。乐队也玩完了。”有天晚上在别墅里,Ben跌倒了,弄伤了自己的耳朵后不省人事,随后被Neil擂门的声音叫醒。“我那时觉得,抱歉哥们儿,我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Ben坦白说,“我们都是些敏感的汉子。我知道把一切搞砸的人是我。”他参加了洛杉矶的匿名戒酒协会,从此滴酒不沾,回家后与他女友完婚(给她快满13岁的儿子当了后爹)。“那可是个正宗苏格兰婚礼,”他笑着说,“我一口香槟都没喝,因为我的生活好转了这么多,没觉得那是什么大挑战。”
“Ben本来可能堕落成一个孤独的老头儿,有天突然不喝酒了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Neil说。“我们3个又成了好朋友。”今天,James有了一个新文身,Robert Burns的诗“John Anderson, My Jo”刺在他身体的一侧,他和Ben小时候曾在“Burns之夜”上背诵过这首。“这首诗是关于两个怪老头一起回顾人生的,”他说,“让Ben知道他对我有多重要。同时也提醒我们,当有人爱着你的时候,你要负责任:听着,我很关心你,所以你为了我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然而,对于Simon Neil,还有一段伤心事。2011年,他的妻子遭遇了3次流产。“这事跟Ben的糟心事发生在同一段时间里,”他说,这一年便是《Opposites》成为双张专辑的真正原因:源源不断的歌曲灵感,“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突然乐队开始分崩离析。”这位浑身刺青的硬汉此时突然泪光闪闪。“我看到了这么多悲伤。”他说,“也许这就是我的音乐所传达的。人们心里有那么多伤痛,这一切都掩盖在表面之下。我能够对此感知。”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刺青铺子还没变成滥大街的时髦,Bjork曾说:面对着一屋子陌生人,她会最信任那个模样可怕浑身刺青的家伙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所有的疯狂都已“暴露在表面”。Biffy Clyro就是这样:值得信赖,凶狠的表面之下没准是一帮嬉皮士。“这很真实,”Ben听了Bjork的话之后满脸笑容,他曾打算把Biffy文在自己脖子上。
今天,他们3人还住在苏格兰的小城市,Ben喜欢高尔夫球,钓鱼和大自然。“你要是在大自然里呆久了,很多东西就会自动与你靠近,”他开心地说,“鸟类,小蜥蜴啊什么的,你已经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太爽了!”
Biffy Clyro的故事也许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在艰苦的摇滚圈坚持呆下去,成功有一天会降临在你身上。他们的故事是近20年来最不可能,又最名副其实的不列颠摇滚成功史,3位凯尔特灵魂兄弟用强硬的声音,歌唱生活中的艰难。终于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Opposites》于1月28日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