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又能感受到美,进入崇高纯洁的审美境界,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中学语文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运用:教师的“入境动情”,教学语言的“以情激情”的美学特征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审美;教育;情感;效应
一、教师的“入境动情”
教师的情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来源于对教材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的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就得先动情。这就需要教师“入境动情”。所谓“入境动情”,就是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的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融在一起,用心灵去体验其中的美。然后将此情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入境动情”是为创设意境服务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课堂教学中最擅长创设审美情境,让课堂充满诤隋画意。她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永春的诗句,于是学生先后吟除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这样就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黯然的生动画面。并激起学生的爱春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对文章中的这些事物。你是怎样观察的?”这时学生的审美的心扉洞然开启。他们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热切、憧憬地进入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
教师要做到“人境动情”,必须能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位”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将知识的传授不断从感情向理性升华,师生之间才能进出强烈的美感共鸣。
二、教学语言的“以情激情”
教师语言的特点除有科学性、知识性、启发性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审美性。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除了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之外,还应特别在情感上下工夫。要尽量丢弃那些死板、冰冷的词句和单调、无节奏的语调,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情感的音节语调和词句来渲染情感。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有时仅一两句话就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她在结束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后布置作业时,也不忘使用美的语言来诱惑学生:“他(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学习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短短的几句话就给学生的心田吹进一股和煦的春风。
臧克家在谈到他当年在山东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输,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被点上了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使学生在“以情激情”的美学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语言的“以情激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的音量应有大小强弱、轻重缓急的变化。音量太小,会成为催眠曲;全是用大音量,又是学生听的太累,给人以噪声之感。这些都不理与教师情感的抒发和对学生情感的诱发。一般来说,重点内容或教学高潮时,应提高音量,非重点内容是用中音讲授。音速一般以中速为宜。太快则学生听不明白,太慢则影响情感力度。
(二)教学语言还要有适当的停顿。在教学环境的转换处、关键处或一个问题讲完时,应略加停顿。这样,教师可以得到间歇,学生也有回味、想象、思考的余地,并能使教学语言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意味。
(三)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对小学生、初中生应多用具体形象、亲切有趣的谈话语体;对高中生除了要求语言形象、有感情之外,还应增强其哲理性、思变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不同,语体风格也要有变化。如散文、记叙文的教学多用感情炙热的抒情语体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语体;说明文的教学多用准确具体的说明语体等。这些都有助于表达教师的感情,诱发美感,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另外,要是教学语言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作为教师,既要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又要对学生有爱心、热心,还要心地高洁,感情丰富。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有重要意义。他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丰富美感,发展创造智慧;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而审美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审美;教育;情感;效应
一、教师的“入境动情”
教师的情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来源于对教材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的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就得先动情。这就需要教师“入境动情”。所谓“入境动情”,就是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的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融在一起,用心灵去体验其中的美。然后将此情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入境动情”是为创设意境服务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课堂教学中最擅长创设审美情境,让课堂充满诤隋画意。她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永春的诗句,于是学生先后吟除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这样就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黯然的生动画面。并激起学生的爱春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对文章中的这些事物。你是怎样观察的?”这时学生的审美的心扉洞然开启。他们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热切、憧憬地进入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
教师要做到“人境动情”,必须能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位”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将知识的传授不断从感情向理性升华,师生之间才能进出强烈的美感共鸣。
二、教学语言的“以情激情”
教师语言的特点除有科学性、知识性、启发性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审美性。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除了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之外,还应特别在情感上下工夫。要尽量丢弃那些死板、冰冷的词句和单调、无节奏的语调,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情感的音节语调和词句来渲染情感。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有时仅一两句话就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她在结束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后布置作业时,也不忘使用美的语言来诱惑学生:“他(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学习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短短的几句话就给学生的心田吹进一股和煦的春风。
臧克家在谈到他当年在山东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输,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被点上了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使学生在“以情激情”的美学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语言的“以情激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的音量应有大小强弱、轻重缓急的变化。音量太小,会成为催眠曲;全是用大音量,又是学生听的太累,给人以噪声之感。这些都不理与教师情感的抒发和对学生情感的诱发。一般来说,重点内容或教学高潮时,应提高音量,非重点内容是用中音讲授。音速一般以中速为宜。太快则学生听不明白,太慢则影响情感力度。
(二)教学语言还要有适当的停顿。在教学环境的转换处、关键处或一个问题讲完时,应略加停顿。这样,教师可以得到间歇,学生也有回味、想象、思考的余地,并能使教学语言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意味。
(三)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对小学生、初中生应多用具体形象、亲切有趣的谈话语体;对高中生除了要求语言形象、有感情之外,还应增强其哲理性、思变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不同,语体风格也要有变化。如散文、记叙文的教学多用感情炙热的抒情语体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语体;说明文的教学多用准确具体的说明语体等。这些都有助于表达教师的感情,诱发美感,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另外,要是教学语言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作为教师,既要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又要对学生有爱心、热心,还要心地高洁,感情丰富。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有重要意义。他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丰富美感,发展创造智慧;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而审美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