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不仅有助于拓展知识,培养数学兴趣,还有助于培养思维品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当前,教师虽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中,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探究探究初中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发生显著变化。数学教育关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更加重视品质的培养,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新课标将数学文化放在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融入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究数学文化在的有效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当融入数学史料,加深知识认知
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其实,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史料,能够让学生感知数学的每一次突破,感受探索真理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精神。可见,数学史是个体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以“整式的加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学生初次接触代数,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用字数表示数:“代数发展初期阶段,人们不懂得用字数表示任意数,而是用文字进行表达。在丢番图的《算术》中第一次出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印度数学家最初表示未知数使用的是梵文颜色名。直到1591年,韦达在其《分析引论》中使用字母表示数,使得代数学获得突破性发展。”通过了解数学史,学生从对代数的认知更加深入,意识代数的发展对于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数学家的探索故事,以数学家的精神感染学生,缓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自信。由此可见,数学史的融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强化品质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布置资料查阅任务,注重知识拓展
在以往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主要依靠教师,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数学文化的教授十分有限。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其主动了解数学文化,多角度了解数学知识。例如通过生活中的建筑、图标设计等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甚至还可以引导其在民俗中了解数学文化。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资料查阅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数学文化。
例如讲解“ 为什么不是有理数?”这一问题时,教师布置了自主探究任務,要求学生搜集关于“ ”的数学文化知识,而后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分享。有的学生了解到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斯拉学派认为整数或者分数可以表示一切量,后来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整数或者整数的比表示,即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以 不是有理数。还有的学生补充这一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人们对于 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几何原本》中有关于证明 不可以写成分数的证明过程。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其他有趣的数学问题,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会查阅相关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数学知识。此外,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且信息化时代,初中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布置任务,促进知识拓展。
三、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文化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必须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促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数学结合、化归、归纳与类比等思想是初中阶段涉及的主要思想。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通过图形对比分析总结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方法,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通过数形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如化归思想的渗透,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内容。化归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且小组讨论能够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由此可见,化归思想主要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学生掌握这一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入数学文化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广大一线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文化的重视,正确看待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数学文化能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理.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相关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3):65.
[2]万洪群.论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构建[J].教育,2017(3):18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发生显著变化。数学教育关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更加重视品质的培养,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新课标将数学文化放在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融入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究数学文化在的有效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当融入数学史料,加深知识认知
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其实,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史料,能够让学生感知数学的每一次突破,感受探索真理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精神。可见,数学史是个体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以“整式的加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学生初次接触代数,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用字数表示数:“代数发展初期阶段,人们不懂得用字数表示任意数,而是用文字进行表达。在丢番图的《算术》中第一次出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印度数学家最初表示未知数使用的是梵文颜色名。直到1591年,韦达在其《分析引论》中使用字母表示数,使得代数学获得突破性发展。”通过了解数学史,学生从对代数的认知更加深入,意识代数的发展对于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数学家的探索故事,以数学家的精神感染学生,缓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自信。由此可见,数学史的融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强化品质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布置资料查阅任务,注重知识拓展
在以往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主要依靠教师,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数学文化的教授十分有限。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其主动了解数学文化,多角度了解数学知识。例如通过生活中的建筑、图标设计等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甚至还可以引导其在民俗中了解数学文化。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资料查阅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数学文化。
例如讲解“ 为什么不是有理数?”这一问题时,教师布置了自主探究任務,要求学生搜集关于“ ”的数学文化知识,而后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分享。有的学生了解到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斯拉学派认为整数或者分数可以表示一切量,后来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整数或者整数的比表示,即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以 不是有理数。还有的学生补充这一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人们对于 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几何原本》中有关于证明 不可以写成分数的证明过程。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其他有趣的数学问题,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会查阅相关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数学知识。此外,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且信息化时代,初中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布置任务,促进知识拓展。
三、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文化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必须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促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数学结合、化归、归纳与类比等思想是初中阶段涉及的主要思想。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通过图形对比分析总结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方法,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通过数形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如化归思想的渗透,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内容。化归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且小组讨论能够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由此可见,化归思想主要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学生掌握这一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入数学文化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广大一线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文化的重视,正确看待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数学文化能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理.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相关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3):65.
[2]万洪群.论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构建[J].教育,2017(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