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里过年越来越平淡,很难找到儿时火热的场面。而在东北的满乡,依旧能品味到浓厚年味。
从小年开始,满乡人就拉开架子全情筹备了,年味会从腊月一直蔓延到正月,那久违的热闹场面让你恍若回到童年。
从沈阳出发180多公里,凤凰山便在眼前。
几场大雪,将巍峨的辽宁第一名山抹画得愈发冷峻孤傲,绝世独立。车子压着越来越厚的冰雪,世界彻底挣脱了城市的喧嚣,一切变了。天地在寒雾的氤氲里飘荡着一缕缕狂野的乡情,颠簸的汽车也有了一种铁骑奔腾的感觉。
车过边门镇,这里曾是宋时汉人、金人和朝鲜人户市交易最重要的边贸中心,如今,残垣断墙,没有几个人能记起来什么了。再往前去,就进了真正的满乡。
佟家堡子,鄂家沟、关家店,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纯正的满族姓氏。翻过南面的大山就是红旗镇,蓝旗镇。白旗镇、沙里寨镇。当年定是清初八旗的封地。
眼见杨朱水库的厚冰泛着白光,车子一拐进了烟地沟。沟里几十户人家。都姓关养蚕、种烟,也会摆弄大田,世世代代。
腊月二十三 烟地沟小年
房檐下垂挂的山梨串,蘑菇串在太阳下拦着亲切的召唤。房山头的苞米仓,柴禾杖子,干插石的西院墙,一切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乡下就是乡下,乡下的味道不可以被复制。虽然现代化潮流以不可逆转的姿态改变着它的古朴,但还有一种力量也在顽强生长,那就是传统。
从小年开始,烟地沟就拉开架势开始全情筹备过年了。年味首先从大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开始。先是“祭灶”,从大集上买来的灶糖都放了好几天了,老人还新“请”了一张“灶王爷”的画像,一边指导孩子们实地操作:在“灶王爷”的嘴上抹了一点灶糖,然后投入火中烧掉,一边烧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老人还说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是为了堵住他的嘴,不让它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对神仙的“孝敬”是个幌子,“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贿赂只是个形式,那些剩下的灶糖,自然成为孩子们争抢的口中物。
过年的“讲究”特多。饮食上,菜要成双别出单,最少也要八个菜,因为这几乎预示着年的生活水准:菜肴一般得有鸡有鱼,鱼谐音“余”:打碎了碗碟不能说“打了”,要说“岁岁平安”;爆竹没响不能说“臭了”,要说“平平静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
沟里乡里乡亲出门都搭着喜庆的话。烟地沟村以盛产优质烟叶得名,百八十里的老年人不分男女都有抽旱烟的习惯。如果抽旱烟老汉点明“自己的烟叶是烟地沟”的,语气是很“牛”的。
最喜欢这里清冽的空气。大冷的天,老太太脸上都有红晕,东跑西窜的小姑娘小小子更不要提了头发上都蒸腾着热气,总有条黄狗跟在后面,这里的健康,是健身房里练不出来的。
家里早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杨木水库独有的花鲢子鱼,足有两尺长,炖了一下午,还有红烧山兔肉,獾子油塌鸡蛋,干野菜蘸酱,小公鸡炒松伞蘑加鸡血糊糊。
不管有什么山珍海味:“酸汤子”是必吃的。就着一碟咸菜,一碗鸡蛋酱,一会儿就能下去小半盆。
腊月二十四 杀年猪
农家大炕让我睡得踏实,头上吊着摇车,不知多少满乡的孩子在这里面摇大,恍若隔世,醒来时感到骨头里都是舒服。
沟里家正好要杀年猪,嘱咐亲戚们“高低”得来。“杀年猪”好哇,在城里吃的“杀猪菜”没有那味道。
村里人家“杀年猪”是大事,杀完后最新鲜的肉村里人分吧分吧,拿到家里准备过年时用。村里人开玩笑说,这基本属于“绿色食品”,比你们城里吃的猪肉香多了。
一大早我就去了。每个村子里都有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蹋”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尽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五斤肉”。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罐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惯,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到用时拿出来“缓”(解冻溶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在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不断吃肉。
烟地沟的满族人吃“杀猪菜”一般要下锅子。没有城里那些精制的器皿,一个炭火盆,上面架个紫铜的双耳锅。炕桌分成两半,中间留出一个圆洞,合在一起正好夹住锅子。桌上除了大碗的白酒、几个小围碟,调料碗,几乎没有别的东西。就餐的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鼎沸的锅里翻滚的猪肉、菜。一袋烟的工夫,一家人就可围坐一起,端起酒碗,甩开腮帮子狂造了。里脊精肉血肠更是最好的美味,而用猪大肠灌血制成的“明肠”能让你吃一块香上半年。所有的东西,都是边吃边下,一顿能吃下小半头猪。盘腿坐在火炕上,吃得浑身冒汗,喝得所有的骨头节都开了,所有的细胞都醉了,真叫爽啊!
年三十 祭祖守岁包饺子
年三十儿一晃就到了,此前我醉过几次。乡情让人没有办法不陶醉。
除夕是一年当中最正宗的节日了,甚至比大年初一还正宗。
上午家家都忙着挂灯笼、贴对联、粘挂笺贴福字、鸡窝要写上“金鸡满架”,猪圈里要贴上“肥猪满圈”,原来贴在马车车辕上的“车行万里保平安”,现贴到了拖拉机车厢上。
各家的女人都在准备正月里好吃的,蒸馒头、包包子、烙粘火烧、煮大碴子干饭……
一阵忙活,一阵欢笑,一阵碰杯的声音。
临近傍晚,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仪式就开始了——祭祖,打开常年关着的祖宗龛,把擦得锃亮的供品摆上5件;再摆上两摞馒头,一摞5个;猪头摆在正中,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5碗。
献给祖上的供菜极其讲究,这是传统,和封建迷信无关。这里家家都如此准备:第一碗是煮熟的“方子猪肉”,第二碗是过油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供荤菜四方肉意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时将葱根剪掉,留点葱白,主要是以嫩绿葱叶为主。将葱用线扎成一把,碗内放些萝卜丝依着嫩绿之葱挺拔而立。此菜中大葱最为重要,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有抬头日子光宗耀祖,指日高升。供品都是5样,供饭都是5碗,馒头一摞5个,供菜5碗,这些一般都不要成双,一定要求“单儿”。
这一晚,家里要有人在那里守着,让香火直续着,直到天亮。家里所有的房司,角落里都要亮灯,点上蜡烛。
忙完祖先的食物,就要忙活人的吃喝。除了丰盛的饭菜,最主要的是包一顿饺子。
满族人包年饺子最有讲究,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恐日子过“秃”了,还要把硬币悄悄放到饺子中,吃到的人就会“终岁大吉”;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煮饺子时,家里人还会看着从锅底浮起来的饺子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都会“说起来了!”意思是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子里,鞭炮是最赫亮的庆贺,孩子们早就买好了“小鞭儿”和摔炮,藏在家中最干爽的箱子里。不过,成挂的“小鞭儿”大多数已经被“零揪”了,淘气的不淘气的在零星的响声中已经享受了过年的独特气氛。
正月初一 “花点”秧歌
除夕的夜晚,山村不夜。
央视春节晚会一定要看,仿佛是一个程序,没有这一场面,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但等来等去好像就等着赵本山似的。
晚上睡了大约3个小时,天就亮了。
大年初一最大的仪式是拜年,在村里挨家挨户走动,满眼的喜庆,满眼的笑脸。一般的满乡人家都备好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什锦果脯。无论来了什么样的客人,主人家都要客气地请吃。此规矩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平常有点小矛盾的,互道几声吉祥,相互客套客套,就化解了。
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不动火甚至不做缝纫活儿。定了这么多规矩,其实就为好好享受。
最热闹的是自愿组织起来的扭秧歌拜年。不用号召,围观的群众保证够多。人们乐得前仰后合,孩子们更是一个村,一个村的追着,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可别小瞧了这些民间秧歌队,他们在秧歌中加的“花点”非常有智慧。《西游记》流行的时候,秧歌队里就有像模像样的师徒4人,《还珠格格》流行的时候,秧歌队还安排“小燕子”领头呢,绝对新潮。
满族秧歌非常有特色,男女皆着满族传统服饰,步伐有吉祥步、鹰步、马步等三种,男子动作粗犷豪放,女子动作温柔典雅,看上去更加热闹。
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在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人平、五谷丰登、七星转斗,久久富贵等祝福的吉利话。人家高兴了,还要赏钱几许。
正蓝旗,烟地沟,纯正的满乡,纯正的大年,地道的风味。
从小年开始,满乡人就拉开架子全情筹备了,年味会从腊月一直蔓延到正月,那久违的热闹场面让你恍若回到童年。
从沈阳出发180多公里,凤凰山便在眼前。
几场大雪,将巍峨的辽宁第一名山抹画得愈发冷峻孤傲,绝世独立。车子压着越来越厚的冰雪,世界彻底挣脱了城市的喧嚣,一切变了。天地在寒雾的氤氲里飘荡着一缕缕狂野的乡情,颠簸的汽车也有了一种铁骑奔腾的感觉。
车过边门镇,这里曾是宋时汉人、金人和朝鲜人户市交易最重要的边贸中心,如今,残垣断墙,没有几个人能记起来什么了。再往前去,就进了真正的满乡。
佟家堡子,鄂家沟、关家店,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纯正的满族姓氏。翻过南面的大山就是红旗镇,蓝旗镇。白旗镇、沙里寨镇。当年定是清初八旗的封地。
眼见杨朱水库的厚冰泛着白光,车子一拐进了烟地沟。沟里几十户人家。都姓关养蚕、种烟,也会摆弄大田,世世代代。
腊月二十三 烟地沟小年
房檐下垂挂的山梨串,蘑菇串在太阳下拦着亲切的召唤。房山头的苞米仓,柴禾杖子,干插石的西院墙,一切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乡下就是乡下,乡下的味道不可以被复制。虽然现代化潮流以不可逆转的姿态改变着它的古朴,但还有一种力量也在顽强生长,那就是传统。
从小年开始,烟地沟就拉开架势开始全情筹备过年了。年味首先从大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开始。先是“祭灶”,从大集上买来的灶糖都放了好几天了,老人还新“请”了一张“灶王爷”的画像,一边指导孩子们实地操作:在“灶王爷”的嘴上抹了一点灶糖,然后投入火中烧掉,一边烧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老人还说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是为了堵住他的嘴,不让它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对神仙的“孝敬”是个幌子,“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贿赂只是个形式,那些剩下的灶糖,自然成为孩子们争抢的口中物。
过年的“讲究”特多。饮食上,菜要成双别出单,最少也要八个菜,因为这几乎预示着年的生活水准:菜肴一般得有鸡有鱼,鱼谐音“余”:打碎了碗碟不能说“打了”,要说“岁岁平安”;爆竹没响不能说“臭了”,要说“平平静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
沟里乡里乡亲出门都搭着喜庆的话。烟地沟村以盛产优质烟叶得名,百八十里的老年人不分男女都有抽旱烟的习惯。如果抽旱烟老汉点明“自己的烟叶是烟地沟”的,语气是很“牛”的。
最喜欢这里清冽的空气。大冷的天,老太太脸上都有红晕,东跑西窜的小姑娘小小子更不要提了头发上都蒸腾着热气,总有条黄狗跟在后面,这里的健康,是健身房里练不出来的。
家里早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杨木水库独有的花鲢子鱼,足有两尺长,炖了一下午,还有红烧山兔肉,獾子油塌鸡蛋,干野菜蘸酱,小公鸡炒松伞蘑加鸡血糊糊。
不管有什么山珍海味:“酸汤子”是必吃的。就着一碟咸菜,一碗鸡蛋酱,一会儿就能下去小半盆。
腊月二十四 杀年猪
农家大炕让我睡得踏实,头上吊着摇车,不知多少满乡的孩子在这里面摇大,恍若隔世,醒来时感到骨头里都是舒服。
沟里家正好要杀年猪,嘱咐亲戚们“高低”得来。“杀年猪”好哇,在城里吃的“杀猪菜”没有那味道。
村里人家“杀年猪”是大事,杀完后最新鲜的肉村里人分吧分吧,拿到家里准备过年时用。村里人开玩笑说,这基本属于“绿色食品”,比你们城里吃的猪肉香多了。
一大早我就去了。每个村子里都有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蹋”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尽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五斤肉”。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罐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惯,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到用时拿出来“缓”(解冻溶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在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不断吃肉。
烟地沟的满族人吃“杀猪菜”一般要下锅子。没有城里那些精制的器皿,一个炭火盆,上面架个紫铜的双耳锅。炕桌分成两半,中间留出一个圆洞,合在一起正好夹住锅子。桌上除了大碗的白酒、几个小围碟,调料碗,几乎没有别的东西。就餐的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鼎沸的锅里翻滚的猪肉、菜。一袋烟的工夫,一家人就可围坐一起,端起酒碗,甩开腮帮子狂造了。里脊精肉血肠更是最好的美味,而用猪大肠灌血制成的“明肠”能让你吃一块香上半年。所有的东西,都是边吃边下,一顿能吃下小半头猪。盘腿坐在火炕上,吃得浑身冒汗,喝得所有的骨头节都开了,所有的细胞都醉了,真叫爽啊!
年三十 祭祖守岁包饺子
年三十儿一晃就到了,此前我醉过几次。乡情让人没有办法不陶醉。
除夕是一年当中最正宗的节日了,甚至比大年初一还正宗。
上午家家都忙着挂灯笼、贴对联、粘挂笺贴福字、鸡窝要写上“金鸡满架”,猪圈里要贴上“肥猪满圈”,原来贴在马车车辕上的“车行万里保平安”,现贴到了拖拉机车厢上。
各家的女人都在准备正月里好吃的,蒸馒头、包包子、烙粘火烧、煮大碴子干饭……
一阵忙活,一阵欢笑,一阵碰杯的声音。
临近傍晚,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仪式就开始了——祭祖,打开常年关着的祖宗龛,把擦得锃亮的供品摆上5件;再摆上两摞馒头,一摞5个;猪头摆在正中,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5碗。
献给祖上的供菜极其讲究,这是传统,和封建迷信无关。这里家家都如此准备:第一碗是煮熟的“方子猪肉”,第二碗是过油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供荤菜四方肉意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时将葱根剪掉,留点葱白,主要是以嫩绿葱叶为主。将葱用线扎成一把,碗内放些萝卜丝依着嫩绿之葱挺拔而立。此菜中大葱最为重要,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有抬头日子光宗耀祖,指日高升。供品都是5样,供饭都是5碗,馒头一摞5个,供菜5碗,这些一般都不要成双,一定要求“单儿”。
这一晚,家里要有人在那里守着,让香火直续着,直到天亮。家里所有的房司,角落里都要亮灯,点上蜡烛。
忙完祖先的食物,就要忙活人的吃喝。除了丰盛的饭菜,最主要的是包一顿饺子。
满族人包年饺子最有讲究,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恐日子过“秃”了,还要把硬币悄悄放到饺子中,吃到的人就会“终岁大吉”;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煮饺子时,家里人还会看着从锅底浮起来的饺子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都会“说起来了!”意思是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子里,鞭炮是最赫亮的庆贺,孩子们早就买好了“小鞭儿”和摔炮,藏在家中最干爽的箱子里。不过,成挂的“小鞭儿”大多数已经被“零揪”了,淘气的不淘气的在零星的响声中已经享受了过年的独特气氛。
正月初一 “花点”秧歌
除夕的夜晚,山村不夜。
央视春节晚会一定要看,仿佛是一个程序,没有这一场面,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但等来等去好像就等着赵本山似的。
晚上睡了大约3个小时,天就亮了。
大年初一最大的仪式是拜年,在村里挨家挨户走动,满眼的喜庆,满眼的笑脸。一般的满乡人家都备好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什锦果脯。无论来了什么样的客人,主人家都要客气地请吃。此规矩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平常有点小矛盾的,互道几声吉祥,相互客套客套,就化解了。
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不动火甚至不做缝纫活儿。定了这么多规矩,其实就为好好享受。
最热闹的是自愿组织起来的扭秧歌拜年。不用号召,围观的群众保证够多。人们乐得前仰后合,孩子们更是一个村,一个村的追着,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可别小瞧了这些民间秧歌队,他们在秧歌中加的“花点”非常有智慧。《西游记》流行的时候,秧歌队里就有像模像样的师徒4人,《还珠格格》流行的时候,秧歌队还安排“小燕子”领头呢,绝对新潮。
满族秧歌非常有特色,男女皆着满族传统服饰,步伐有吉祥步、鹰步、马步等三种,男子动作粗犷豪放,女子动作温柔典雅,看上去更加热闹。
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在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人平、五谷丰登、七星转斗,久久富贵等祝福的吉利话。人家高兴了,还要赏钱几许。
正蓝旗,烟地沟,纯正的满乡,纯正的大年,地道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