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慧阅读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从阅读教学的启动课、跟进课、分享课和评价课四种课型(简称“三课一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教学,着力培养个人、小组合作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智慧阅读;“三课一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阅读“整本书”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将阅读视为评估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我国立法程序。2014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对阅读的重视已提升到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于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争奇斗艳,各显其能,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现今,各大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构建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不遗余力地开展智慧阅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建立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与视角。在线下因地制宜创造阅读环境,促使师生浸润在书香里,汲取书中营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旨在通过智慧地阅读来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个人智慧的自然生长。
建设书香校园,开展智慧阅读无疑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全民阅读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之一。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是当前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在智慧阅读大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教师如何去评价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这两个问题正是笔者想要在此浅议一二的。
笔者根据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要求阅读《中国民间故事》,领略书中故事的动人情节和认识精彩的人物。根据教学要求,笔者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阅读的形式,从阅读的启动课、跟进课、分享课和评价课四种课型(简称“三课一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教学,着力培养个人、小组合作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开展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恰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动课应在学生拿到新书那一刻就开始,教师以最神秘、最快的速度为学生与新书举办一个见面仪式——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黑板上大大的“新书发布会”这五个字最吸引人,学生既好奇,又觉得新奇,恨不得马上拿起书,兴致勃勃地翻开,静静地享受阅读,“沉浸”其中……
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关键在“启”字,可以理解为启发、启智、启趣、启航等意思。要“启”得新颖,“启”得有效,“启”得恰到好处。“启”的最终目的是烘托阅读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做好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为新书精心创作并演讲一段导语或名人对此书的评价语,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绘声绘色讲述新书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也可以是名人阅读此书的经历,引发学生的向往;三是根据新书精心设计一串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四是制造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五是播放有关新书里的小影片、小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关注等。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共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启动课上就营造了满满的仪式感,“启”出了效果:笔者先是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新书发布会”五个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播放了一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视频,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为视频中的精彩情节所吸引。视频观看完后,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则导语,并娓娓道来:
在新书发布会上,学生还会用笔纸与新书做一番交流:
在场的四十四位学生无不被现场气氛所感染,他們迫不及待地打开新书《中国民间故事》,静静地读了起来……那齐刷刷的翻书动作,那专注的小眼神,笔尖的小颤动,那溢满书香的课室,使笔者不禁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用一本本好书滋养学生的一生。
二、开展阅读“整本书”的跟进课——习得阅读方法
在阅读“整本书”的中期,就要开展跟进课,其实就是开展一节节的阅读方法指导课。跟进课采取小组合作共读的形式来进行,目的是使组员间能互相督促、互相关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学习更有效。“整本书”的阅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它如马拉松长跑,中途需要补充能量;如丛林探险,需要具备丛林求生技巧;如农民种田,除了需要播种的技术外,还需要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可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整本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整本书”的阅读跟进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聚焦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学生随着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种类不断丰富,阅读编幅不断加长,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量。掌握速读的方法尤为关键。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围绕“学习提高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教材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介绍了相应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每篇课文均编排学习提示与课后练习相照应,介绍提高速度的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每课的速读要求共同点为“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记录所用的时间”,但每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第5课的侧重点在于“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第6课的侧重点在于“尽量连词成句地读”;第7课的侧重点在于“借助关键词句”去读;第8课的侧重点在于“带着问题”去读。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运用此方法阅读课文,先个人进行训练,再过渡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反复训练,这样效果会更佳。在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把提高阅读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并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提高阅读速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此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聚焦“动阅读”课,习得更多的阅读方法
“动阅读”课是师生阅读互动课,由兩部分组成:一是温习已知的阅读方法,二是讲授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先是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已习得的阅读方法,再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根据每组的汇报,补充新的阅读方法,如做批注(如下图)、写读后感、缩写、续写等;还可以补充专门的文学鉴赏小常识,如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作用、故事悬念设置、言外之意等。除此以外,还可以师生互动解答阅读疑惑,解决阅读遇到的问题。这样的阅读课让学生习得方法的同时,还保持了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学生继续进行深度阅读。
(三)聚焦“亲子共读”课,养成阅读习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唐洪博士解读《中国十城市儿童早期阅读调查报告》时指出“高质量的陪伴从亲子共读开始”,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在膝盖上、怀抱里、餐桌边的语言、文字场景中孕育的。”亲子共读N本书,对孩子的成长百利无一害。孩子更容易从家长的身上习得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地读书看报,被孩子看见,被孩子模仿。家长还要担负起为孩子购买适宜的书籍的责任,建立好家庭“一米书柜”,安排好“家庭阅读时间”,布置“阅读成果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定然会喜欢阅读,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跟进课上,小组合作交流阅读的方法非常有效。学生均积极交流做在书本上的批注,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做读书小笔记,画好词佳句等,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还与组员分享自己续写的小故事、读后感等。有个组员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一)》时曾提出疑问:“老牛怎么知道仙女下凡在湖中洗澡?”当他读了《中国民间故事》后才知道老牛原是金牛大仙,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摔断腿被牛郎所救后报恩,它是神仙。此时,教师适时补充道:民间故事被选入作教材时会经过适当的删选和修改。还有个组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帮助猎人海力布不用变成石头,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师肯定他的办法,鼓励他改写《猎人海力布》的结尾。
总之,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整本书”阅读的跟进课是学生阅读旅途上的一个“加油站”——或补充能量或习得方法或增加智慧,目的是为更好地扬帆向书海深处再出发。
三、开展阅读“整本书”的分享课——展示阅读收获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很个性的事情,每个读者都是在“用大脑阅读,不是用眼睛”,以致每一个读者的感受、获得都如此不同。如果把这些“如此不同”分享出来就会有许多个“如此不同”。这许多个“如此不同”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认同、补益、启智等,这就是分享的意义所在了。
跟进一段时间的“整本书”阅读,学生们肯定有许多收获。那么用什么方式来呈现阅读收获呢?“整本书”的分享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示阅读收获:一是以口头形式呈现,如复述书里的故事、表演故事等,这种方式呈现的阅读收获最好能拍摄并保存下来,成为学生阅读路途上的“一块奖牌”;二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如为故事画连环画、缩写故事、写读后感、创意改编、制作好书推荐卡等,这种方式呈现的阅读收获最好能收集起来,可上墙展示,可装订成册,供日后翻阅,成为优质“图书”资源;三是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呈现,如小组合作演课本剧、合作策划书画展等。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享共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收获时,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充足的时间让小组做准备。展示方式全由小组成员商讨、确定、筹备。这一过程最能考验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分工等综合能力,教师要在一旁解答疑难,适时点拨,给予帮助。分享课上学生展示的阅读收获精彩纷呈:一小组合作为《牛郎织女》画连环画;一小组合作表演《西门豹赠驴》;一小组写读后感……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分享,也无论成果的优劣,笔者都为他们鼓掌喝彩。因为这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结果和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教师务必要保护好那颗愿意合作,愿意展示,愿意阅读的童心。
四、开展阅读“整本书”的评价课——检验阅读成果
开展阅读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教学,让师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与肯定。但是,如果只通过分享课里学生的阅读收获所展示的成果作为评价“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性,就不够全面,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还应该通过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来评价、检验学生的阅读实效。小组合作阅读“整本书”的评价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考对方,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二是用共读的书籍比一比谁的批注做得好,谁的小笔记做得多,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深度;三是小组间赛一赛谁能快速找到特定问题答案的阅读技巧,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上完“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课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正好相反,学生个体与小组合作的阅读之旅才刚刚开始,只不过行囊里多了新的“装备”,确保学生到达更高的“阅读之峰”。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智慧阅读环境下,开展“三课一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个人、小组合作共读能力贵在坚持不懈、勇于实践,除了上好“三课一评”外,还要多向他人取经学习,善于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因此,只要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相信,学生阅读“整本书”就会像走在康庄大道那样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窦华.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3] 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德育,2004.
[4] 蒋文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1(02).
[关键词]智慧阅读;“三课一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阅读“整本书”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将阅读视为评估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我国立法程序。2014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对阅读的重视已提升到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于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争奇斗艳,各显其能,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现今,各大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构建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不遗余力地开展智慧阅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建立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与视角。在线下因地制宜创造阅读环境,促使师生浸润在书香里,汲取书中营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旨在通过智慧地阅读来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个人智慧的自然生长。
建设书香校园,开展智慧阅读无疑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全民阅读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之一。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是当前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在智慧阅读大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教师如何去评价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这两个问题正是笔者想要在此浅议一二的。
笔者根据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要求阅读《中国民间故事》,领略书中故事的动人情节和认识精彩的人物。根据教学要求,笔者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阅读的形式,从阅读的启动课、跟进课、分享课和评价课四种课型(简称“三课一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教学,着力培养个人、小组合作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开展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恰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动课应在学生拿到新书那一刻就开始,教师以最神秘、最快的速度为学生与新书举办一个见面仪式——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黑板上大大的“新书发布会”这五个字最吸引人,学生既好奇,又觉得新奇,恨不得马上拿起书,兴致勃勃地翻开,静静地享受阅读,“沉浸”其中……
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关键在“启”字,可以理解为启发、启智、启趣、启航等意思。要“启”得新颖,“启”得有效,“启”得恰到好处。“启”的最终目的是烘托阅读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做好阅读“整本书”的启动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为新书精心创作并演讲一段导语或名人对此书的评价语,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绘声绘色讲述新书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也可以是名人阅读此书的经历,引发学生的向往;三是根据新书精心设计一串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四是制造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五是播放有关新书里的小影片、小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关注等。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共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启动课上就营造了满满的仪式感,“启”出了效果:笔者先是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新书发布会”五个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播放了一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视频,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为视频中的精彩情节所吸引。视频观看完后,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则导语,并娓娓道来:
在新书发布会上,学生还会用笔纸与新书做一番交流:
在场的四十四位学生无不被现场气氛所感染,他們迫不及待地打开新书《中国民间故事》,静静地读了起来……那齐刷刷的翻书动作,那专注的小眼神,笔尖的小颤动,那溢满书香的课室,使笔者不禁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用一本本好书滋养学生的一生。
二、开展阅读“整本书”的跟进课——习得阅读方法
在阅读“整本书”的中期,就要开展跟进课,其实就是开展一节节的阅读方法指导课。跟进课采取小组合作共读的形式来进行,目的是使组员间能互相督促、互相关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学习更有效。“整本书”的阅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它如马拉松长跑,中途需要补充能量;如丛林探险,需要具备丛林求生技巧;如农民种田,除了需要播种的技术外,还需要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可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整本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整本书”的阅读跟进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聚焦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学生随着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种类不断丰富,阅读编幅不断加长,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量。掌握速读的方法尤为关键。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围绕“学习提高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教材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介绍了相应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每篇课文均编排学习提示与课后练习相照应,介绍提高速度的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每课的速读要求共同点为“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记录所用的时间”,但每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第5课的侧重点在于“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第6课的侧重点在于“尽量连词成句地读”;第7课的侧重点在于“借助关键词句”去读;第8课的侧重点在于“带着问题”去读。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运用此方法阅读课文,先个人进行训练,再过渡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反复训练,这样效果会更佳。在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把提高阅读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并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提高阅读速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此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聚焦“动阅读”课,习得更多的阅读方法
“动阅读”课是师生阅读互动课,由兩部分组成:一是温习已知的阅读方法,二是讲授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先是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已习得的阅读方法,再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根据每组的汇报,补充新的阅读方法,如做批注(如下图)、写读后感、缩写、续写等;还可以补充专门的文学鉴赏小常识,如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作用、故事悬念设置、言外之意等。除此以外,还可以师生互动解答阅读疑惑,解决阅读遇到的问题。这样的阅读课让学生习得方法的同时,还保持了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学生继续进行深度阅读。
(三)聚焦“亲子共读”课,养成阅读习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唐洪博士解读《中国十城市儿童早期阅读调查报告》时指出“高质量的陪伴从亲子共读开始”,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在膝盖上、怀抱里、餐桌边的语言、文字场景中孕育的。”亲子共读N本书,对孩子的成长百利无一害。孩子更容易从家长的身上习得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地读书看报,被孩子看见,被孩子模仿。家长还要担负起为孩子购买适宜的书籍的责任,建立好家庭“一米书柜”,安排好“家庭阅读时间”,布置“阅读成果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定然会喜欢阅读,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跟进课上,小组合作交流阅读的方法非常有效。学生均积极交流做在书本上的批注,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做读书小笔记,画好词佳句等,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还与组员分享自己续写的小故事、读后感等。有个组员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一)》时曾提出疑问:“老牛怎么知道仙女下凡在湖中洗澡?”当他读了《中国民间故事》后才知道老牛原是金牛大仙,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摔断腿被牛郎所救后报恩,它是神仙。此时,教师适时补充道:民间故事被选入作教材时会经过适当的删选和修改。还有个组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帮助猎人海力布不用变成石头,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师肯定他的办法,鼓励他改写《猎人海力布》的结尾。
总之,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整本书”阅读的跟进课是学生阅读旅途上的一个“加油站”——或补充能量或习得方法或增加智慧,目的是为更好地扬帆向书海深处再出发。
三、开展阅读“整本书”的分享课——展示阅读收获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很个性的事情,每个读者都是在“用大脑阅读,不是用眼睛”,以致每一个读者的感受、获得都如此不同。如果把这些“如此不同”分享出来就会有许多个“如此不同”。这许多个“如此不同”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认同、补益、启智等,这就是分享的意义所在了。
跟进一段时间的“整本书”阅读,学生们肯定有许多收获。那么用什么方式来呈现阅读收获呢?“整本书”的分享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示阅读收获:一是以口头形式呈现,如复述书里的故事、表演故事等,这种方式呈现的阅读收获最好能拍摄并保存下来,成为学生阅读路途上的“一块奖牌”;二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如为故事画连环画、缩写故事、写读后感、创意改编、制作好书推荐卡等,这种方式呈现的阅读收获最好能收集起来,可上墙展示,可装订成册,供日后翻阅,成为优质“图书”资源;三是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呈现,如小组合作演课本剧、合作策划书画展等。
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享共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收获时,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充足的时间让小组做准备。展示方式全由小组成员商讨、确定、筹备。这一过程最能考验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分工等综合能力,教师要在一旁解答疑难,适时点拨,给予帮助。分享课上学生展示的阅读收获精彩纷呈:一小组合作为《牛郎织女》画连环画;一小组合作表演《西门豹赠驴》;一小组写读后感……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分享,也无论成果的优劣,笔者都为他们鼓掌喝彩。因为这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结果和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教师务必要保护好那颗愿意合作,愿意展示,愿意阅读的童心。
四、开展阅读“整本书”的评价课——检验阅读成果
开展阅读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教学,让师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与肯定。但是,如果只通过分享课里学生的阅读收获所展示的成果作为评价“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性,就不够全面,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还应该通过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来评价、检验学生的阅读实效。小组合作阅读“整本书”的评价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考对方,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二是用共读的书籍比一比谁的批注做得好,谁的小笔记做得多,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深度;三是小组间赛一赛谁能快速找到特定问题答案的阅读技巧,以此检验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上完“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课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正好相反,学生个体与小组合作的阅读之旅才刚刚开始,只不过行囊里多了新的“装备”,确保学生到达更高的“阅读之峰”。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智慧阅读环境下,开展“三课一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个人、小组合作共读能力贵在坚持不懈、勇于实践,除了上好“三课一评”外,还要多向他人取经学习,善于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因此,只要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相信,学生阅读“整本书”就会像走在康庄大道那样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窦华.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3] 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德育,2004.
[4] 蒋文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