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合作文化以及合作模式的缺失。构建和培育合作文化是小组合作成败的关键,为数学教学内容创立若干合作微模式则是提升合作效果必要措施。本文是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三个途径——“提升生生之间互动性、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建立评价体系和积分制”去构建合作文化;系统性创造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微模式,让师生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微模式;合作文化
养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浅尝辄止,主要原因是见不到实效。合作学习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实际上笔者看过的大部分合作学习课堂只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读读议议,缺乏真正的合作。见不到成效,教师自然就放弃了。我校开展了2年的小组合作研究,发现想要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产生效益,需要从以下两大方面下功夫。
一、学生管理是关键,通过管理把小组打造成真正的团队,形成合作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实质是课堂内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生生关系。生生之间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共赢”,是“利己利人”的关系,就是“合作的课堂文化”。为了形成这样的文化,在组建和管理小组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去实现。
(一)“平等互动,各显神通”,提升互动关系,创造平等的成功機会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之一是希望同组学生多交流,取长补短。小组成员的选择,一般采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目的是让组与组之间大体能够相互竞争,如果组与组之间实力过于悬殊,不容易实现良性竞争。“同组异质”的目的是让同组成员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要使同组的人之间互相学习,就要让他们能够多互动。个体越平等,小组内的互动就会越多。所以在创建小组的时候,要考虑如何能够让成员之间尽可能平等,每个人都承担一些责任,有一定的“话语权”。发现有不平等的现象时,教师要对相关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尤其要让学困生感觉是能为小组作出贡献的,他的努力是小组成功不可或缺的。
合作学习的著名专家斯莱文提出合作学习的“三因素理论”,认为“平等的成功机会”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因素之一,让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取得进步,都可以得到认可。将合作学习建立在人与人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大的效益。在小组合作进行竞赛的时候,除了表扬前几名的小组,还要对进步的小组进行表扬。把进步奖提升到前几名一样的级别,这样即使组际之间不同质,弱势小组也可以获得“平等的成功机会”。
(二)“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形成一种有价值的积极的互赖关系
什么是积极的互赖关系?是指在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他成员负责。积极的互赖关系就是要创造出让每个小组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防范学生形成消极的依赖关系,发现了就要及时引导。当学生之间理解了团队之间的互赖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得快的人就能够主动帮助学得慢的人,学得慢的人为了不拖累整个组的成绩,也会积极参与学习。互赖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用社会关系来促进他们形成个体发展的需求。制定管理小组的方法或者设计小组合作微模式时,必须要考虑是否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赖关系。合作的课堂中,小组成员们一起学习,他们在为整组的成功而努力,他们在一起庆贺共同的成功。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1.正身份相互依赖
小组成员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比如让小组成员取一个都认同的名字,让小组提出自己的口号或者誓言,以及设计统一的庆祝手势和标志性动作等等,这些方法能促进他们对自己小组的身份认同。共同身份能激发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归属感,增强组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
2.正目标相互依赖
每一个组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共同目标,如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在测试中小组取得更好排名。有了合作性目标,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因为组内没有竞争压力,所以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
3.正奖励相互依赖
小组奖励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成绩,捆绑式奖励将小组成员粘合在一起。比如,低年级小型数学口算竞赛,只有当每个小组总错误不超过4题时,小组才能获得奖励。正奖励相互依赖打破小组内由优生包揽一切的现象,可以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后两者方法与小组间的竞争有关。奖励是“稀缺”的,只有表现突出才能获得,于是组与组之间形成激烈竞赛,组间竞争强化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建立在“努力在组际竞争中胜出”的基础上,显然组际竞争对小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有外部竞争,小组才能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三)“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用评价体系和积分制来管理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表现
1.评价体系和积分制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等。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言语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指导学生的合作,对有合作意识的学生行为要及时评价。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学生能完成的积分制评价方案,让小组之间完成客观评价、让“小社会”互相监督和管理。制定评分标准固定的积分制,生生之间就可以互相评价,减少教师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非线性的积分制的建立,可以把零散的、课堂内外的学习表现、合作表现归总评价,让教师在管理上有“抓手”,让学生在互相管理中实现日积月累的进步。
2.建立体系方案和积分制
这里以我校数学科组制定的积分方案为例进行说明。我们的做法是,制定一个由小组长评分的“学生表现评分标准”,项目分别有作业检查(按时完成2分,认真订正1分)、预备铃响后的“课前口算”表现(全对2分,改正全对1分)、课堂小组表现(教师根据上数学课的表现在黑板上的“小组课堂积分表”上加分,下课后,小组表现前n名每人加2分)、作业情况(作业成绩得“A+、B+、C+”有分加,“+”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背诵(背诵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加2分)、合作表现等等,这些项目在表格里有更详细的得分细则、扣分细则,这里只是粗略描述一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准确评价。一般情况,由小组之间互派小组长交叉打分,本组设定一名监督员监督。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小组积分表,邻组小组长就在这张表上给此小组每人打分,每个月进行小组总平均分排名,同时表彰和奖励每月排名靠前的小组和排名进步的几个小组,获奖的小组可以佩戴“定制”的徽章。这样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案,既实现生生之间的互相管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好的表现可以为小组作出积分贡献,形成正反馈效应。 二、系统性构建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微模式,让师生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提升教学效益
(一)构建小组合作微模式的意义
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或流程因教学内容是有所区别的。相似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建立固定的合作模式,这些固定的合作模式,我们称之为微模式。以我校数学科为例,一共构建了“课前口算微模式”“算(数)理互说微模式”“课堂练习微模式”“‘小先生’制复习微模式”“数学超市微模式”“课后辅导微模式”等模式。微模式加上教学内容等于合作活动。
科学构建小组合作微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按相对固定的结构做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减少课堂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对于刚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当他能熟练运用某个微模式后,效果尤为显著。在数学课堂有了成熟的微模式后,当学生熟知和习慣了某种流程和程序后,就能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对下一个环节有了稳定的预期,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能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从而产生时空的共振。
(二)怎样构建微模式
1.首先,微模式设计要遵循基本流程:激发动机——呈现目标——自学精讲——合作活动——展示评价
“激发动机”——目的让学生爱上学习、勇于探索;“呈现目标”——讲授式的课堂,教师可以不明示学习目标,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但是合作学习,尤其需要用目标来统摄全部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否则合作无目标;“自学”——学生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教师精讲时难以消化,后面的合作是无本之木;“精讲”——教师的“讲”尽量少而精;“合作活动”——这个环节重点是设计生生之间的互动程序;“展示评价”——合作学习之后,需要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或者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收获合作的成果、感受努力合作学习之后的愉悦,以促进下一次的合作学习。
其中的“自学精讲”部分,是根据教学需要取舍的,有些练习、复习的微模式,可以不设这个环节的。总的来说,依照这个流程设计的微模式能够较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2.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建议只构建一种微模式
太多微模式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熟练运用,特别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师生熟练运用之后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就数学而言,熟练使用五、六种微模式比较合适。
3.再次,一个好的微模式,必须让生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性、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要实现优质的高效互动,需设定固定的生生互动流程。没有流程,学生组织就会混乱,很难实现有序合作。
要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按照上文所提到的,需要让小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进行“捆绑式”奖励。为了让每一次的合作奖励都被看重,需要把这些奖励跟“积分制”联系起来。
如“数理互说微模式”,建立此微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毕竟回答教师提问的机会是有限的。学生对着同伴说出数理,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而且是很好的思维训练。这个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激发动机——呈现目标——自学精讲——合作活动——展示评价”,如果这个模式用于练习课,则可以省略“自学精讲”环节。在老师组织学生实践一两次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按照模式的要求进行数理互说,课堂组织就容易多了。学生越是熟练,微模式所产生的效益就越高。
三、结束语
想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教学效益,不是简单发个小组学习单让学生围起来议一议就可以。需要数学教师通过上述几个途径培育小组合作文化,还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分类创造若干种可以长期实施的、优质的微模式,并且在师生都能熟练运用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以及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郑杰.为了合作的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火苟.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在于合作文化——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共同体的考察[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0):8-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微模式;合作文化
养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浅尝辄止,主要原因是见不到实效。合作学习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实际上笔者看过的大部分合作学习课堂只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读读议议,缺乏真正的合作。见不到成效,教师自然就放弃了。我校开展了2年的小组合作研究,发现想要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产生效益,需要从以下两大方面下功夫。
一、学生管理是关键,通过管理把小组打造成真正的团队,形成合作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实质是课堂内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生生关系。生生之间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共赢”,是“利己利人”的关系,就是“合作的课堂文化”。为了形成这样的文化,在组建和管理小组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去实现。
(一)“平等互动,各显神通”,提升互动关系,创造平等的成功機会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之一是希望同组学生多交流,取长补短。小组成员的选择,一般采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目的是让组与组之间大体能够相互竞争,如果组与组之间实力过于悬殊,不容易实现良性竞争。“同组异质”的目的是让同组成员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要使同组的人之间互相学习,就要让他们能够多互动。个体越平等,小组内的互动就会越多。所以在创建小组的时候,要考虑如何能够让成员之间尽可能平等,每个人都承担一些责任,有一定的“话语权”。发现有不平等的现象时,教师要对相关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尤其要让学困生感觉是能为小组作出贡献的,他的努力是小组成功不可或缺的。
合作学习的著名专家斯莱文提出合作学习的“三因素理论”,认为“平等的成功机会”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因素之一,让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取得进步,都可以得到认可。将合作学习建立在人与人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大的效益。在小组合作进行竞赛的时候,除了表扬前几名的小组,还要对进步的小组进行表扬。把进步奖提升到前几名一样的级别,这样即使组际之间不同质,弱势小组也可以获得“平等的成功机会”。
(二)“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形成一种有价值的积极的互赖关系
什么是积极的互赖关系?是指在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他成员负责。积极的互赖关系就是要创造出让每个小组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防范学生形成消极的依赖关系,发现了就要及时引导。当学生之间理解了团队之间的互赖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得快的人就能够主动帮助学得慢的人,学得慢的人为了不拖累整个组的成绩,也会积极参与学习。互赖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用社会关系来促进他们形成个体发展的需求。制定管理小组的方法或者设计小组合作微模式时,必须要考虑是否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赖关系。合作的课堂中,小组成员们一起学习,他们在为整组的成功而努力,他们在一起庆贺共同的成功。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1.正身份相互依赖
小组成员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比如让小组成员取一个都认同的名字,让小组提出自己的口号或者誓言,以及设计统一的庆祝手势和标志性动作等等,这些方法能促进他们对自己小组的身份认同。共同身份能激发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归属感,增强组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
2.正目标相互依赖
每一个组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共同目标,如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在测试中小组取得更好排名。有了合作性目标,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因为组内没有竞争压力,所以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
3.正奖励相互依赖
小组奖励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成绩,捆绑式奖励将小组成员粘合在一起。比如,低年级小型数学口算竞赛,只有当每个小组总错误不超过4题时,小组才能获得奖励。正奖励相互依赖打破小组内由优生包揽一切的现象,可以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后两者方法与小组间的竞争有关。奖励是“稀缺”的,只有表现突出才能获得,于是组与组之间形成激烈竞赛,组间竞争强化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建立在“努力在组际竞争中胜出”的基础上,显然组际竞争对小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有外部竞争,小组才能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三)“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用评价体系和积分制来管理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表现
1.评价体系和积分制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等。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言语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指导学生的合作,对有合作意识的学生行为要及时评价。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学生能完成的积分制评价方案,让小组之间完成客观评价、让“小社会”互相监督和管理。制定评分标准固定的积分制,生生之间就可以互相评价,减少教师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非线性的积分制的建立,可以把零散的、课堂内外的学习表现、合作表现归总评价,让教师在管理上有“抓手”,让学生在互相管理中实现日积月累的进步。
2.建立体系方案和积分制
这里以我校数学科组制定的积分方案为例进行说明。我们的做法是,制定一个由小组长评分的“学生表现评分标准”,项目分别有作业检查(按时完成2分,认真订正1分)、预备铃响后的“课前口算”表现(全对2分,改正全对1分)、课堂小组表现(教师根据上数学课的表现在黑板上的“小组课堂积分表”上加分,下课后,小组表现前n名每人加2分)、作业情况(作业成绩得“A+、B+、C+”有分加,“+”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背诵(背诵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加2分)、合作表现等等,这些项目在表格里有更详细的得分细则、扣分细则,这里只是粗略描述一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准确评价。一般情况,由小组之间互派小组长交叉打分,本组设定一名监督员监督。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小组积分表,邻组小组长就在这张表上给此小组每人打分,每个月进行小组总平均分排名,同时表彰和奖励每月排名靠前的小组和排名进步的几个小组,获奖的小组可以佩戴“定制”的徽章。这样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案,既实现生生之间的互相管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好的表现可以为小组作出积分贡献,形成正反馈效应。 二、系统性构建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微模式,让师生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提升教学效益
(一)构建小组合作微模式的意义
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或流程因教学内容是有所区别的。相似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建立固定的合作模式,这些固定的合作模式,我们称之为微模式。以我校数学科为例,一共构建了“课前口算微模式”“算(数)理互说微模式”“课堂练习微模式”“‘小先生’制复习微模式”“数学超市微模式”“课后辅导微模式”等模式。微模式加上教学内容等于合作活动。
科学构建小组合作微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按相对固定的结构做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减少课堂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对于刚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当他能熟练运用某个微模式后,效果尤为显著。在数学课堂有了成熟的微模式后,当学生熟知和习慣了某种流程和程序后,就能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对下一个环节有了稳定的预期,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能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从而产生时空的共振。
(二)怎样构建微模式
1.首先,微模式设计要遵循基本流程:激发动机——呈现目标——自学精讲——合作活动——展示评价
“激发动机”——目的让学生爱上学习、勇于探索;“呈现目标”——讲授式的课堂,教师可以不明示学习目标,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但是合作学习,尤其需要用目标来统摄全部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否则合作无目标;“自学”——学生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教师精讲时难以消化,后面的合作是无本之木;“精讲”——教师的“讲”尽量少而精;“合作活动”——这个环节重点是设计生生之间的互动程序;“展示评价”——合作学习之后,需要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或者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收获合作的成果、感受努力合作学习之后的愉悦,以促进下一次的合作学习。
其中的“自学精讲”部分,是根据教学需要取舍的,有些练习、复习的微模式,可以不设这个环节的。总的来说,依照这个流程设计的微模式能够较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2.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建议只构建一种微模式
太多微模式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熟练运用,特别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师生熟练运用之后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就数学而言,熟练使用五、六种微模式比较合适。
3.再次,一个好的微模式,必须让生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性、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
要实现优质的高效互动,需设定固定的生生互动流程。没有流程,学生组织就会混乱,很难实现有序合作。
要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按照上文所提到的,需要让小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进行“捆绑式”奖励。为了让每一次的合作奖励都被看重,需要把这些奖励跟“积分制”联系起来。
如“数理互说微模式”,建立此微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毕竟回答教师提问的机会是有限的。学生对着同伴说出数理,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而且是很好的思维训练。这个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激发动机——呈现目标——自学精讲——合作活动——展示评价”,如果这个模式用于练习课,则可以省略“自学精讲”环节。在老师组织学生实践一两次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按照模式的要求进行数理互说,课堂组织就容易多了。学生越是熟练,微模式所产生的效益就越高。
三、结束语
想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教学效益,不是简单发个小组学习单让学生围起来议一议就可以。需要数学教师通过上述几个途径培育小组合作文化,还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分类创造若干种可以长期实施的、优质的微模式,并且在师生都能熟练运用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以及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郑杰.为了合作的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火苟.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在于合作文化——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共同体的考察[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