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新时期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双城;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推广体系
双城市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比较健全的,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
市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水稻站 、测报站、基层站、经作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4年多方筹集资金对中心进行了彻底改造和修缮,更换了门窗,铺设了地面,改造了暖气、锅炉,建设超水平的会议培训中心,规划了庭院,配套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上网,达到标准化农业中心的要求。行政隶属双城市农业委员会管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都有办公场所,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 推广队伍
现在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85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6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具有正高级推广研究员1人,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0人,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3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1人,工人10人。具有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5人,工人10人。乡镇现有推广人员119名。其中,技术干部115人,工人4人。其中学历结构:大学本科23人,大学专科84人,中专及以下12人;职称结构: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31人,助理农艺师42人,其它43人。
1.3 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乡镇由119人技术人员,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总数的48.7 %。
2.3 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级农技人员,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 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3 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不要“一人多用”,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做多面手,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
3.4 实现农技推广现代化
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增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3.5 农技推广队伍实现多元化
要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县(市)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划的特点,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各种专业协会。
3.6 农技推广形式实现多样化
农技推广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旧习惯,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想,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狠抓不放。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
3.7 建立农技推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设立电话技术咨询热线和农业技术专家咨询服务热线,开通农业信息网站,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为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技术、信息、物资、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县(市)与乡镇与村屯推行技术、信息、物资“三位一体”的模式,最终实现“鼠标一点,信息互联,键盘一敲,产品畅销”的农业信息化新格局。■
关键词:双城;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推广体系
双城市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比较健全的,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
市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水稻站 、测报站、基层站、经作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4年多方筹集资金对中心进行了彻底改造和修缮,更换了门窗,铺设了地面,改造了暖气、锅炉,建设超水平的会议培训中心,规划了庭院,配套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上网,达到标准化农业中心的要求。行政隶属双城市农业委员会管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都有办公场所,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 推广队伍
现在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85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6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具有正高级推广研究员1人,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0人,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3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1人,工人10人。具有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5人,工人10人。乡镇现有推广人员119名。其中,技术干部115人,工人4人。其中学历结构:大学本科23人,大学专科84人,中专及以下12人;职称结构: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31人,助理农艺师42人,其它43人。
1.3 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乡镇由119人技术人员,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总数的48.7 %。
2.3 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级农技人员,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 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3 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不要“一人多用”,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做多面手,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
3.4 实现农技推广现代化
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增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3.5 农技推广队伍实现多元化
要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县(市)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划的特点,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各种专业协会。
3.6 农技推广形式实现多样化
农技推广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旧习惯,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想,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狠抓不放。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
3.7 建立农技推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设立电话技术咨询热线和农业技术专家咨询服务热线,开通农业信息网站,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为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技术、信息、物资、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县(市)与乡镇与村屯推行技术、信息、物资“三位一体”的模式,最终实现“鼠标一点,信息互联,键盘一敲,产品畅销”的农业信息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