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真话,悟真情,体会“不舍”
1.“初恋”鲈鱼,产生“不舍”。
师:三十四年前的一次钓鱼经历,让作者至今难以忘怀,那钓到的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它魅力何在?
生:(鲈鱼珍贵、个大、味美、不用花钱买)
师:这么多理由,足够让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此时作者的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和欲望?(把鲈鱼带回家;把鲈鱼藏起来;一句话,这鲈鱼归我了,谁也别想带走。)
师:你们说的都是真话。是的,作者从第一眼看到鲈鱼,就爱上它了,这条鱼值得有!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鱼的诱人,用笔圈出来。(生圈出“剧烈抖动、小心翼翼、跳跃、啪啪”等词语)
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
生:(兴奋地读、大声地读、得意地读)(板书:得意)
(学生动情地朗读第三然段)
【赏析:从“鱼”导入,让学生用生活常识来说“鱼”,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下文的教学作了铺垫。再对大鲈鱼诱人的词语和作者内心激动词语进行圈画并进行朗读,学生爱恋鲈鱼的情感跃然纸上,这就为理解下文“舍不得放弃”埋下伏笔。】
2.“热恋”鲈鱼,感受“不舍”。
师:“我”喜欢这条鱼,父亲呢,他喜欢吗?何以见得?
生:喜欢,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读——(出示课件:“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课件:“爸爸!为什么?”)。
师:“爸爸!为什么?”简短五个字,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作者心情由得意变成急切,不理解父亲的做法。
师:大人自有这样说的理由,有谁能够体会父亲的做法吗?
生:没法体会,这就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好不容易钓到这么大的鱼,还要放回去,强人所难。
师:非得让你找出个理由,会是什么呢?找出课文的内容读一读。(生找出并读:父亲划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理由不够吗?何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生(坚持):两个小时后,就钓不着这么大的鲈鱼了!
师:也是啊,这么诱人的鱼,哪能那么容易钓得着,不想放鱼的想法可以有!
【赏析:所谓的道德和规则,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一下子要让学生接受“就差两个小时的时间而放弃鲈鱼”是不真实的,因为对美好东西的追求与拥有是人类的本性,小学生也当如此。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差,教师如果视而不见,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但可能会成为“无为之教”。而教者没有绕道而行,顺着学生的学情和心情,支持学生的想法。这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生成。这也为“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作了真实的解读。】
3. 眷恋鲈鱼,委屈不舍。
师:这太让人为难了,“我”怎么能够放弃?读(出示课件: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生读)
师:太让人无法接受了,“我”大声争辩——生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鱼必须有——生再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太让人委屈了,“我”哭出声来——生再次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板书:委屈)
【赏析: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而读、从文悟情的过程。教者创设读的情景,以读代讲,以读代悟。四次循序渐进的引读,让学生在读中动情,在动情中读,把一个孩子对鱼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孩子们,四周没人,可以乞求父亲。对,就这样试试。你想怎样对父亲说?(师生对话)
生(商量):爸爸,四周没人,鱼不要放到湖里,好吗?(不行——师答)
生(强调):爸爸,这就一次,您答应我吧!(就是不行——师答)
生(乞求):爸爸,算我求您了行吗?我真的舍不得这条鱼啊!(还是不行——师答)
师:我盼望,我乞求,但父亲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读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读。(板书:乞求)
【赏析:通过设计情境,虚拟父子的对话:一边情真意切,一边冷漠无情,体现了欲望与道德的对立。而这样凸显矛盾,就使得“道德的抉择”更显艰难,为理解下文“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作了很好的铺垫。】
4. 绝恋鲈鱼,依依不舍。
师:说愿意放弃,那是假话;但父亲的严厉,这是现实。鲈鱼何去何从,答案很明显。此时的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师:放弃心爱的鲈鱼,何等的无奈,何等的不舍,何等的心痛!这种难受,真不想有!要怎样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第二、三句话,生读出无奈,读出心痛,读出沮丧,读出不舍)
【赏析:因为喜爱,所以不舍,这“不舍”贯穿始终。作者经过努力,但最终没能留住鲈鱼。无奈、沮丧涌上心头,不用太多的解释,不用太多的语言,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依依不舍的心情填满每个学生的心。】
二、巧设计,作假设,解读“道德”
1.提出“道德”,切入主题。
师:天下的父亲都是疼爱孩子的,课文中的父亲也是如此,但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再试着想一想。
生:(爸爸是为了让“我”做一个诚实的人、爸爸是想让“我”遵守规则、爸爸培养“我”良好的道德品质……)
【赏析:通过引导学生再次揣摩“爸爸”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一个突破口。】
2. 联系生活,巧作假设。
师: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假如作者没有放弃鲈鱼,人生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各种各样有趣的假设(会投机取巧、想不劳而获、干违法的事、落入平庸、成为贪官、锒铛入狱、成为市井小民、成为黑心商家……)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生活的评判者。而作者选择放弃鲈鱼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成为著名的建筑师——生答)
【赏析: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为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提供另一条途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理解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真实的回答以及以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之美。为什么“选择放弃大鲈鱼才正确”的观点基本明朗。】
三、谈道德,辨是非,获得“力量”
1. 谈论道德,明辨是非。
师:这是三十四年前钓到的那条鱼(课件投影),长大后的作者遇到哪些诱人的“鱼”?
生:(金钱、地位、权利、荣誉、美女……)
师:对于大人来说,这其中的哪一样都和鲈鱼一样诱人,作者怎样面对?(作者拒绝这些“鱼”——生答)
师:这么难的抉择,作者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父亲严格的教育——生答;来自放弃鲈鱼的勇气——生答)
师:这就是(出示课件:“道德的力量!”——生读)
师出示课件:(生三次齐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板书:拒绝诱惑 道德实践
2. 回归总结,升华主题。
师: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赏析:由于受年龄、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钓鱼获得的启示理解起来比较难,这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为今后的人生导行?教者分“恋舍鲈鱼——受到启示——获得力量”三步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提升,在真实中明白道德的含义,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课堂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有效之美:没有表面的浮华,没有空而大的道德理论,甚至没有热烈的讨论场面,而是让学生通过说真话、悟真情,体现内心的真实世界。课堂体现了书声琅琅的扎实之美:多次朗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真情,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体现了“尊重生成”的朴实之美:在学生没能一步到位理解父亲的行为时,教者没绕道而行,而是顺学而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课堂体现了个性飞扬的发展之美: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审视。
因为眷恋,所以不舍;之所以眷恋的舍弃,是因为道德的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1.“初恋”鲈鱼,产生“不舍”。
师:三十四年前的一次钓鱼经历,让作者至今难以忘怀,那钓到的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它魅力何在?
生:(鲈鱼珍贵、个大、味美、不用花钱买)
师:这么多理由,足够让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此时作者的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和欲望?(把鲈鱼带回家;把鲈鱼藏起来;一句话,这鲈鱼归我了,谁也别想带走。)
师:你们说的都是真话。是的,作者从第一眼看到鲈鱼,就爱上它了,这条鱼值得有!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鱼的诱人,用笔圈出来。(生圈出“剧烈抖动、小心翼翼、跳跃、啪啪”等词语)
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
生:(兴奋地读、大声地读、得意地读)(板书:得意)
(学生动情地朗读第三然段)
【赏析:从“鱼”导入,让学生用生活常识来说“鱼”,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下文的教学作了铺垫。再对大鲈鱼诱人的词语和作者内心激动词语进行圈画并进行朗读,学生爱恋鲈鱼的情感跃然纸上,这就为理解下文“舍不得放弃”埋下伏笔。】
2.“热恋”鲈鱼,感受“不舍”。
师:“我”喜欢这条鱼,父亲呢,他喜欢吗?何以见得?
生:喜欢,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读——(出示课件:“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课件:“爸爸!为什么?”)。
师:“爸爸!为什么?”简短五个字,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作者心情由得意变成急切,不理解父亲的做法。
师:大人自有这样说的理由,有谁能够体会父亲的做法吗?
生:没法体会,这就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好不容易钓到这么大的鱼,还要放回去,强人所难。
师:非得让你找出个理由,会是什么呢?找出课文的内容读一读。(生找出并读:父亲划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理由不够吗?何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生(坚持):两个小时后,就钓不着这么大的鲈鱼了!
师:也是啊,这么诱人的鱼,哪能那么容易钓得着,不想放鱼的想法可以有!
【赏析:所谓的道德和规则,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一下子要让学生接受“就差两个小时的时间而放弃鲈鱼”是不真实的,因为对美好东西的追求与拥有是人类的本性,小学生也当如此。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差,教师如果视而不见,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但可能会成为“无为之教”。而教者没有绕道而行,顺着学生的学情和心情,支持学生的想法。这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生成。这也为“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作了真实的解读。】
3. 眷恋鲈鱼,委屈不舍。
师:这太让人为难了,“我”怎么能够放弃?读(出示课件: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生读)
师:太让人无法接受了,“我”大声争辩——生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鱼必须有——生再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太让人委屈了,“我”哭出声来——生再次读: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板书:委屈)
【赏析: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而读、从文悟情的过程。教者创设读的情景,以读代讲,以读代悟。四次循序渐进的引读,让学生在读中动情,在动情中读,把一个孩子对鱼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孩子们,四周没人,可以乞求父亲。对,就这样试试。你想怎样对父亲说?(师生对话)
生(商量):爸爸,四周没人,鱼不要放到湖里,好吗?(不行——师答)
生(强调):爸爸,这就一次,您答应我吧!(就是不行——师答)
生(乞求):爸爸,算我求您了行吗?我真的舍不得这条鱼啊!(还是不行——师答)
师:我盼望,我乞求,但父亲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读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读。(板书:乞求)
【赏析:通过设计情境,虚拟父子的对话:一边情真意切,一边冷漠无情,体现了欲望与道德的对立。而这样凸显矛盾,就使得“道德的抉择”更显艰难,为理解下文“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作了很好的铺垫。】
4. 绝恋鲈鱼,依依不舍。
师:说愿意放弃,那是假话;但父亲的严厉,这是现实。鲈鱼何去何从,答案很明显。此时的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师:放弃心爱的鲈鱼,何等的无奈,何等的不舍,何等的心痛!这种难受,真不想有!要怎样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第二、三句话,生读出无奈,读出心痛,读出沮丧,读出不舍)
【赏析:因为喜爱,所以不舍,这“不舍”贯穿始终。作者经过努力,但最终没能留住鲈鱼。无奈、沮丧涌上心头,不用太多的解释,不用太多的语言,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依依不舍的心情填满每个学生的心。】
二、巧设计,作假设,解读“道德”
1.提出“道德”,切入主题。
师:天下的父亲都是疼爱孩子的,课文中的父亲也是如此,但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再试着想一想。
生:(爸爸是为了让“我”做一个诚实的人、爸爸是想让“我”遵守规则、爸爸培养“我”良好的道德品质……)
【赏析:通过引导学生再次揣摩“爸爸”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一个突破口。】
2. 联系生活,巧作假设。
师: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假如作者没有放弃鲈鱼,人生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各种各样有趣的假设(会投机取巧、想不劳而获、干违法的事、落入平庸、成为贪官、锒铛入狱、成为市井小民、成为黑心商家……)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生活的评判者。而作者选择放弃鲈鱼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成为著名的建筑师——生答)
【赏析: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为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提供另一条途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理解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真实的回答以及以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之美。为什么“选择放弃大鲈鱼才正确”的观点基本明朗。】
三、谈道德,辨是非,获得“力量”
1. 谈论道德,明辨是非。
师:这是三十四年前钓到的那条鱼(课件投影),长大后的作者遇到哪些诱人的“鱼”?
生:(金钱、地位、权利、荣誉、美女……)
师:对于大人来说,这其中的哪一样都和鲈鱼一样诱人,作者怎样面对?(作者拒绝这些“鱼”——生答)
师:这么难的抉择,作者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父亲严格的教育——生答;来自放弃鲈鱼的勇气——生答)
师:这就是(出示课件:“道德的力量!”——生读)
师出示课件:(生三次齐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板书:拒绝诱惑 道德实践
2. 回归总结,升华主题。
师: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赏析:由于受年龄、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钓鱼获得的启示理解起来比较难,这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为今后的人生导行?教者分“恋舍鲈鱼——受到启示——获得力量”三步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提升,在真实中明白道德的含义,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课堂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有效之美:没有表面的浮华,没有空而大的道德理论,甚至没有热烈的讨论场面,而是让学生通过说真话、悟真情,体现内心的真实世界。课堂体现了书声琅琅的扎实之美:多次朗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真情,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体现了“尊重生成”的朴实之美:在学生没能一步到位理解父亲的行为时,教者没绕道而行,而是顺学而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课堂体现了个性飞扬的发展之美: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审视。
因为眷恋,所以不舍;之所以眷恋的舍弃,是因为道德的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