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我们这一帮人聚到一起去制造动车,经历过沮丧、喜悦、懊恼,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挺好的,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模样。”
初见郭鹞,他一身灰色工装打扮,黑框眼镜,含蓄方正。西安出生长大的他,言谈中偶尔夹杂着关中口音,透着一股执拗的真诚。作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时速350公里CR400BF“復兴号”动车组的总体设计师,41岁的他最近声誉隆盛。
习惯保持耐心与严谨
2009年,郭鹞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这一年他跟随心爱的姑娘落户到唐山,进入了中车唐山公司工作。而此前,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已经是他作为中国人的一个自豪。
从航空跨入铁路,郭鹞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
作为新人,他被分配到系统集成室,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和学习原理图绘制等。为了尽快适应,他尽量多找活儿干,不懂就问,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训练自己对业务的熟练度。
郭鹞跟着公司里的“老师傅”们认真学绘图。“老师傅”们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观察,或是拿来“老师傅”们的设计图,自己在旁边悄悄研究。“前辈们注重规矩,讲究细节完美,严控整个绘图的工序。我常感激他们给我的影响,教给我理解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看中规律与秩序,这些都对完成工作意义重大。”
他真正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印象中最难的一个。2010年,公司启动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的研发。由于平时踏实肯干,干活细致,郭鹞被安排负责电气位置图的绘制。这是他了解动车组构成和参与动车组设计的第一个机会。
绘制电气设计图,是对车体内核进行创作的过程。在郭鹞看来,图纸的质量是动车组下道工序顺利进行的基础。多数时候,绘图不仅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和经验,更取决于他们对位置图的整体解读和对每个功能部件的深入了解。
郭鹞开始设计动车组时,无线电专业出身的他意识到,“动车项目的设计与无线电不一样。你得知道,你的车是要坐人的,你要敬天畏人。想到这个,设计者才会紧张,梳理设计方法时会总绷着一根弦。”
安全性,对于郭鹞来说,是动车组设计的终极要义,也是和旁类设计的最大区别。“我们竭尽所能保持正确,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动车高速运行的稳定和乘客的安全,这才是这个行业最看重的。”郭鹞说。
经过将近一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郭鹞参与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在公司内部,从“一张白纸”成长为这个项目电气主管的郭鹞,也受到了嘉奖。以此为起点,他勤勉能干的名声—下就传开了。而他也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绘图水平好像有那么两下子了。
在与郭鹞合作过的人眼里,他是公认的能把“工匠”这种职业精神体现出来的人。相识7年的同事胡洋评价说,郭鹞习惯了工作中保持耐心与严谨,也习惯给别人“挑毛病”。“他经常指出年轻设计师在画图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如果没有他,这些微小的失误也许就被传递到下一个工序去了。”胡洋说。
妻子能理解郭鹞这种纠结,觉得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宿命。“他跟很多同事一样,都到了这个辛苦的年纪,他想做好,想让周围的人都不失望,所以就会更加努力。”
8年的时间里,郭鹞从一名电气工程师,成长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
“在这个时代,变化的是动车越来越快的速度,不变的是我们竭尽全力保持精准的态度。我们要设计出跑得更快的动车组,就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专注。”郭鹞说。
去年初,“复兴号”所有型式试验获得一次性通过。但“一次通过”的背后,是他的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模拟不同线路条件的昼夜奋战,细致、严谨做好了每个环节。
习惯不停地解决新问题
无论多认真画出来的设计图纸,运用到新车上仍有可能出现问题。每次遇到类似问题,郭鹞总是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解决。
去年,“复兴号”新采用的高速传输以太网通信接口的数据常出现问题。郭鹞带领技术团队,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进行地面线缆测试,都无法通过测试。上百次测试的最后几次中,他们终于发现,连接器针脚的不同排序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同,问题迎刃而解。
“花半个多月时间处理问题不算长。尽管动车组生产标准化、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问题处理不能随便。在实践中,任何追求速成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郭鹳说。
接手“复兴号”项目之后,“总体设计”的概念在郭鹞的脑海里愈发清晰。
动车的总体设计章法分明,包含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是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提出基本要求:在方案设计中,总体设计师组织设计团队分解、细化和评估概念设计中的要求,确定产品功能和性能,形成可实施的方案:而在详细设计阶段,各设计师按照节点要求将方案进行工程化设计,输出满足生产和制造的图纸。
三个层次的设计郭鹞都参与了谋划。他更像是一位导演,为了解决设计中的难题,经常组织系统设计师和负责车间生产的工程师坐到一起讨论方案,让大家对各部分结构和细节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他会直接提出一种设计方案,或是大家各抒己见,由他来做决策。
有时,他的“创意”也会受到质疑。比如,“复兴号”设备舱底板密封胶条容易松脱,郭鹞提出直接用胶粘,简单省力。可有的设计师不同意,认为如果密封条一旦损坏,更换会更加困难。后来经过讨论,他们更改了密封胶条的尺寸和结构,让胶条装在底板上时卡得更紧,有效避免了底板间胶条互相挤压脱出的情况。
“我说的肯定不会全对,但当大家相互讨论、借鉴比较时,就更容易综合判定出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郭鹞说。这些设计的流程说起来轻巧、明确,但郭鹞和团队知道,每一次技术研讨之前他们花过多少工夫,又曾多么焦虑。
“我也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改良或者是攻关。车就是我们的作品,它的各项技术和指标都是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大方向特别明确,就是根据旅客的需求,让它变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中国国情。”郭鹞说。 “复兴号”上的传感器就是郭鹞和团队成员为中国的行车环境“量身定制”的。传感器是为了监控列车的实时状态。“和谐号”上使用的传感器是国外供应商的产品,故障率很高,经常影响列车的运行。
经过分析,郭鹞團队修改和提高了国外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开发出新的国产化传感器。又花费了半年时间做测试,使得新传感器故障率大大降低,而且信息化程度和信息采集精度都明显优于国外产品。
习惯在机房、车间里熬着
在所有人都尝试起飞的年代,郭鹞怀抱初心,始终保持了脚踏实地奋斗者的姿态。
在同事们眼中,郭鹞沉着冷静,技术一流,有点“职业病”:他对自己严格,怕不“出活”,习惯在机房、车间里熬着。动车生产出来了是最有成就感的。但出了名、获了奖,那份热闹他却欣赏不来。
现在的郭鹞,成为了中车唐山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体开发部副部长,但他喜欢在机房、车间,乃至到测试现场的习惯依然未变。
郭鹞的私人时间很少。他每周有六天的时间被工作占满,绘图、测试,和其他设计师讨论方案。
“我喜欢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如果有一天虚度过去,我就会想,我这是怎么了,这一段是不是没干什么事?”
“我太太说我慢性子。说话慢,反应慢,别人说些什么,我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郭鹞说,他习惯了一切保持自己的步调,慢慢来。
但郭鹞他们设计打造的“复兴号”却是风驰电掣,快得令世界为之惊叹。
“慢”与“快”,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状态,却在郭鹞身上辩证存在,形成了一种别样特质。
忙碌的郭鹞,这几年的工作“接单”状态是“快”的。
国家863“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项目、CRH380B项目、跨国互联互通项目、“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项目地做,他下意识觉得不安:“下一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证明你是个好设计师?”
尽管近乎崩溃的时刻他遇到过很多次,但他总能很“快”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时候你不能扛不住啊,你是总体设计师啊。”
作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他曾组织多次重大方案的设计变更。由于车辆设计的周期被压缩得很短,郭鹞就尽可能把方案做得详细,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人在生产的时候不会慌。
“有时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斟酌,所以我很慢,不得不花上更多时间。”郭鹞自认为的“慢”,其实来自他的工匠精神:心怀敬畏,耐心做好每个细节,踏实干好每一天。
郭鹞能感受到时光之“快”。有时他也翻阅自己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然后感叹人生有限,能创造出的成就太少。他说,如果有机会遇到10年前的自己,一定告诉他要更珍惜做过的每一张图、经手的每一辆车体。
现在他偶尔会意识到自己和中年建立起的些许联系。“我41岁了。再拼命做设计,也不过多做20年而已。对我来说,真的不够,再多活一百年都不够。”他说。
从郭鹞的话中,我们或许理解了他为什么选择在办公室、车间里苦熬。没有“慢”背后的脚踏实地、严谨和专注,哪有“快”的结果呈现。
他偶尔也想有“慢”的生活。幻想着找一个小岛,碧海蓝天,他在那里摄影或者写生,工作,结婚,生养子女,好像就这样安于天命了。但他又觉得,既然生活这么安稳了,初入这行时心里的一团火也不能就这么灭了吧,那就只能继续往工作里冲了。
“现在我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我们这一帮人聚到一起去制造动车,经历过沮丧、喜悦、懊恼,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挺好的,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模样。”郭鹞说。
在所有人都尝试起飞的年代,郭鹞怀抱初心,始终保持了脚踏实地奋斗者的姿态。
最近,郭鹞用英文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说,“等我们的动车跑在那些大国的高铁线路上,那个感觉将会完全不一样。”他说,“那比我得多少奖都重要!”
初见郭鹞,他一身灰色工装打扮,黑框眼镜,含蓄方正。西安出生长大的他,言谈中偶尔夹杂着关中口音,透着一股执拗的真诚。作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时速350公里CR400BF“復兴号”动车组的总体设计师,41岁的他最近声誉隆盛。
习惯保持耐心与严谨
2009年,郭鹞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这一年他跟随心爱的姑娘落户到唐山,进入了中车唐山公司工作。而此前,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已经是他作为中国人的一个自豪。
从航空跨入铁路,郭鹞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
作为新人,他被分配到系统集成室,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和学习原理图绘制等。为了尽快适应,他尽量多找活儿干,不懂就问,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训练自己对业务的熟练度。
郭鹞跟着公司里的“老师傅”们认真学绘图。“老师傅”们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观察,或是拿来“老师傅”们的设计图,自己在旁边悄悄研究。“前辈们注重规矩,讲究细节完美,严控整个绘图的工序。我常感激他们给我的影响,教给我理解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看中规律与秩序,这些都对完成工作意义重大。”
他真正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印象中最难的一个。2010年,公司启动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的研发。由于平时踏实肯干,干活细致,郭鹞被安排负责电气位置图的绘制。这是他了解动车组构成和参与动车组设计的第一个机会。
绘制电气设计图,是对车体内核进行创作的过程。在郭鹞看来,图纸的质量是动车组下道工序顺利进行的基础。多数时候,绘图不仅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和经验,更取决于他们对位置图的整体解读和对每个功能部件的深入了解。
郭鹞开始设计动车组时,无线电专业出身的他意识到,“动车项目的设计与无线电不一样。你得知道,你的车是要坐人的,你要敬天畏人。想到这个,设计者才会紧张,梳理设计方法时会总绷着一根弦。”
安全性,对于郭鹞来说,是动车组设计的终极要义,也是和旁类设计的最大区别。“我们竭尽所能保持正确,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动车高速运行的稳定和乘客的安全,这才是这个行业最看重的。”郭鹞说。
经过将近一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郭鹞参与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在公司内部,从“一张白纸”成长为这个项目电气主管的郭鹞,也受到了嘉奖。以此为起点,他勤勉能干的名声—下就传开了。而他也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绘图水平好像有那么两下子了。
在与郭鹞合作过的人眼里,他是公认的能把“工匠”这种职业精神体现出来的人。相识7年的同事胡洋评价说,郭鹞习惯了工作中保持耐心与严谨,也习惯给别人“挑毛病”。“他经常指出年轻设计师在画图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如果没有他,这些微小的失误也许就被传递到下一个工序去了。”胡洋说。
妻子能理解郭鹞这种纠结,觉得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宿命。“他跟很多同事一样,都到了这个辛苦的年纪,他想做好,想让周围的人都不失望,所以就会更加努力。”
8年的时间里,郭鹞从一名电气工程师,成长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
“在这个时代,变化的是动车越来越快的速度,不变的是我们竭尽全力保持精准的态度。我们要设计出跑得更快的动车组,就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专注。”郭鹞说。
去年初,“复兴号”所有型式试验获得一次性通过。但“一次通过”的背后,是他的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模拟不同线路条件的昼夜奋战,细致、严谨做好了每个环节。
习惯不停地解决新问题
无论多认真画出来的设计图纸,运用到新车上仍有可能出现问题。每次遇到类似问题,郭鹞总是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解决。
去年,“复兴号”新采用的高速传输以太网通信接口的数据常出现问题。郭鹞带领技术团队,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进行地面线缆测试,都无法通过测试。上百次测试的最后几次中,他们终于发现,连接器针脚的不同排序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同,问题迎刃而解。
“花半个多月时间处理问题不算长。尽管动车组生产标准化、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问题处理不能随便。在实践中,任何追求速成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郭鹳说。
接手“复兴号”项目之后,“总体设计”的概念在郭鹞的脑海里愈发清晰。
动车的总体设计章法分明,包含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是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提出基本要求:在方案设计中,总体设计师组织设计团队分解、细化和评估概念设计中的要求,确定产品功能和性能,形成可实施的方案:而在详细设计阶段,各设计师按照节点要求将方案进行工程化设计,输出满足生产和制造的图纸。
三个层次的设计郭鹞都参与了谋划。他更像是一位导演,为了解决设计中的难题,经常组织系统设计师和负责车间生产的工程师坐到一起讨论方案,让大家对各部分结构和细节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他会直接提出一种设计方案,或是大家各抒己见,由他来做决策。
有时,他的“创意”也会受到质疑。比如,“复兴号”设备舱底板密封胶条容易松脱,郭鹞提出直接用胶粘,简单省力。可有的设计师不同意,认为如果密封条一旦损坏,更换会更加困难。后来经过讨论,他们更改了密封胶条的尺寸和结构,让胶条装在底板上时卡得更紧,有效避免了底板间胶条互相挤压脱出的情况。
“我说的肯定不会全对,但当大家相互讨论、借鉴比较时,就更容易综合判定出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郭鹞说。这些设计的流程说起来轻巧、明确,但郭鹞和团队知道,每一次技术研讨之前他们花过多少工夫,又曾多么焦虑。
“我也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改良或者是攻关。车就是我们的作品,它的各项技术和指标都是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大方向特别明确,就是根据旅客的需求,让它变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中国国情。”郭鹞说。 “复兴号”上的传感器就是郭鹞和团队成员为中国的行车环境“量身定制”的。传感器是为了监控列车的实时状态。“和谐号”上使用的传感器是国外供应商的产品,故障率很高,经常影响列车的运行。
经过分析,郭鹞團队修改和提高了国外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开发出新的国产化传感器。又花费了半年时间做测试,使得新传感器故障率大大降低,而且信息化程度和信息采集精度都明显优于国外产品。
习惯在机房、车间里熬着
在所有人都尝试起飞的年代,郭鹞怀抱初心,始终保持了脚踏实地奋斗者的姿态。
在同事们眼中,郭鹞沉着冷静,技术一流,有点“职业病”:他对自己严格,怕不“出活”,习惯在机房、车间里熬着。动车生产出来了是最有成就感的。但出了名、获了奖,那份热闹他却欣赏不来。
现在的郭鹞,成为了中车唐山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体开发部副部长,但他喜欢在机房、车间,乃至到测试现场的习惯依然未变。
郭鹞的私人时间很少。他每周有六天的时间被工作占满,绘图、测试,和其他设计师讨论方案。
“我喜欢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如果有一天虚度过去,我就会想,我这是怎么了,这一段是不是没干什么事?”
“我太太说我慢性子。说话慢,反应慢,别人说些什么,我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郭鹞说,他习惯了一切保持自己的步调,慢慢来。
但郭鹞他们设计打造的“复兴号”却是风驰电掣,快得令世界为之惊叹。
“慢”与“快”,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状态,却在郭鹞身上辩证存在,形成了一种别样特质。
忙碌的郭鹞,这几年的工作“接单”状态是“快”的。
国家863“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项目、CRH380B项目、跨国互联互通项目、“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项目地做,他下意识觉得不安:“下一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证明你是个好设计师?”
尽管近乎崩溃的时刻他遇到过很多次,但他总能很“快”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时候你不能扛不住啊,你是总体设计师啊。”
作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他曾组织多次重大方案的设计变更。由于车辆设计的周期被压缩得很短,郭鹞就尽可能把方案做得详细,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人在生产的时候不会慌。
“有时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斟酌,所以我很慢,不得不花上更多时间。”郭鹞自认为的“慢”,其实来自他的工匠精神:心怀敬畏,耐心做好每个细节,踏实干好每一天。
郭鹞能感受到时光之“快”。有时他也翻阅自己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然后感叹人生有限,能创造出的成就太少。他说,如果有机会遇到10年前的自己,一定告诉他要更珍惜做过的每一张图、经手的每一辆车体。
现在他偶尔会意识到自己和中年建立起的些许联系。“我41岁了。再拼命做设计,也不过多做20年而已。对我来说,真的不够,再多活一百年都不够。”他说。
从郭鹞的话中,我们或许理解了他为什么选择在办公室、车间里苦熬。没有“慢”背后的脚踏实地、严谨和专注,哪有“快”的结果呈现。
他偶尔也想有“慢”的生活。幻想着找一个小岛,碧海蓝天,他在那里摄影或者写生,工作,结婚,生养子女,好像就这样安于天命了。但他又觉得,既然生活这么安稳了,初入这行时心里的一团火也不能就这么灭了吧,那就只能继续往工作里冲了。
“现在我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我们这一帮人聚到一起去制造动车,经历过沮丧、喜悦、懊恼,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挺好的,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模样。”郭鹞说。
在所有人都尝试起飞的年代,郭鹞怀抱初心,始终保持了脚踏实地奋斗者的姿态。
最近,郭鹞用英文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说,“等我们的动车跑在那些大国的高铁线路上,那个感觉将会完全不一样。”他说,“那比我得多少奖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