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人的需要也会不断的变化而与之相对应的消费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消费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变化,本文详细描述了从建国后到目前的几次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人消费方式的转变,也提出了目前消费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设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
【关键词】经济体制变革;消费方式;市场经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61-1.5
一、1952—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间,我国政府在十分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长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从生产、分配到消费都严格执行国家计划。l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消费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非自由。(2)价格非弹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物品和服务的消费价格由于政府补贴或免税而固定在低水平上,同时其他物品则由于税率高于平均水平而维持高价。(3)消费者受流动约束限制。(4)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是有保障的,养老、教育、医疗等是由国家统包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不确定性在当时是根本不存在的。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为:(1)理性化程度较低。(2)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3)无风险预期和时间偏好。传统体制下,住房福利、包就业、包退休以及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残伤亡事故全方位的保险,使居民形成了稳定的无风险预期,即形成了对国家的强烈依赖心理。
二、1979—1991年双重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改革开放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消费这个一向被认为由生产决定的观点开始转而强调其反决定作用,新的消费战略已逐步确立。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得以迸发,收入、消费、储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世人瞩目。表现为:(1)从消费结构上看,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0.56上升到0.59,说明人们解决温饱,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性;(2)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3)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在这个大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相对自由但未真正自由。(2)消费品价格逐渐放开和消费品价格补贴。(3)市场的调节功能越来越强。(4)流动约束和预算约束逐渐松动。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为:(1)理性主体。尽管消费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长期理性的行为模式,但逐渐理性化已是无可置疑的事实。(2)对跨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数量迅速增加,其预算约束已开始由即时向跨时过渡,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向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过渡。(3)无风险预期。除补贴和住房福利外,包就业、包退休以及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残伤亡事故进行全方位保险制度。
三、1992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的消费变化逐步实现了从较低层次需求向较高层次需求发展的一个过程,从“精打细算”到“负翁,月光”,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方式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吃、穿、用、住、行领域的需求进入高档化,低档商品逐步被淘汰。(2)由单一型、雷同型消费向多样化、层次化转型。(3)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4)由单纯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向转化。(5)在食物消费内部,由植物型食物向动物型食物转化。居民食物构成已由谷物为主的“主食型”逐步向“营养型”转变。(6)城市儿童、子女的消费趋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居民的消费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自由。1992年以后,消费者选择已接近完全自由,市场商品丰富,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活跃态势,在各个层面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价格充分弹性。价格基本上能够随着市场供给和需求状态的变化而变化。(3)预算约束。预算约束仍然存在,但较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4)流动约束。在资本市场得以发展的同时,消费信贷在近几年也达到相当的规模,昨天的钱今天花是“量入为出”;今天的钱明天花是“无债一身轻”;明天的钱今天花,“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近几年,国家对居民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逐步铺开,使得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增大,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形成较大的风险预期。居民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有:(1)1991年以后,中国城镇居民已经初步具备新古典消费者的特征,随着公费医疗、全面就业、退休等传统福利制度面临解体,人们理性地计算了变革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地调整收支结构,有效配置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上的比例,精明的、前瞻的、有远见的消费者已经基本形成。(2)对跨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3)随着传统福利制度的解体,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期行为继续强化,居民要求规避风险的动力不断加强。
四、目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消费方式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更进步了,更现代化了,然而在这进步的同时也显露出一定弊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非法消费。一些“大款”与“公款”把消费引到了过度消费的模式中,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数量剧增。现在不仅仅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这样典型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了,就连厨房的碟子、婴儿的尿布、照相机、杯子都成为一次性的了。“用过即扔”的物品越来越多,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 物化在消费品中的无效能量无限制增加。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消费品的过分包装上。从出售的食品、饮料、药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一切用品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了。
购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闲置或抛弃。在不断变换的流行时尚的刺激下,人们购置商品主要不是考虑实用与否,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于是就不断地购买新的流行样式,于是就有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起来或是抛弃掉了。我想这种现象在我们身上应该很多吧。
消费结构的不台理也造成大量的浪费。在美国的一些个别的例子中人均饮料的消费在1990年上升到182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只饮用141升水。换句话说,美国人现在饮用的瓶装饮料比来自厨房水龙头的水还要多。
上述诸种奢侈型消费的表现,都是属于背离需要的“欲求消费”。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奢侈型消费的直接后果是引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对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严重威胁,它不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身处当代的人们也深受其害。也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我们要进行一次消费方式的革命,实现由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变。
五、如何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变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控制欲求消费,培养“文化人”,用先进文化引导消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实行循环消费。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这就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种趋势。绿色消费是一种无害于环境的消费。它提倡公民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选择使用绿色产品;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物质主义的过度消费并不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和乐趣,我们应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以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的进步,经济体制的变革,我们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进步,而人类的需求由物质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务,由有形到无形的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召云.可持续发展与消费方式的转变[J].财经论坛,2005(4).
[2]毛淑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消费方式健康发展[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作者简介】陈玲艳:女,经济师,教师。
【关键词】经济体制变革;消费方式;市场经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61-1.5
一、1952—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间,我国政府在十分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长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从生产、分配到消费都严格执行国家计划。l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消费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非自由。(2)价格非弹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物品和服务的消费价格由于政府补贴或免税而固定在低水平上,同时其他物品则由于税率高于平均水平而维持高价。(3)消费者受流动约束限制。(4)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是有保障的,养老、教育、医疗等是由国家统包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不确定性在当时是根本不存在的。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为:(1)理性化程度较低。(2)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3)无风险预期和时间偏好。传统体制下,住房福利、包就业、包退休以及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残伤亡事故全方位的保险,使居民形成了稳定的无风险预期,即形成了对国家的强烈依赖心理。
二、1979—1991年双重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改革开放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消费这个一向被认为由生产决定的观点开始转而强调其反决定作用,新的消费战略已逐步确立。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得以迸发,收入、消费、储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世人瞩目。表现为:(1)从消费结构上看,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0.56上升到0.59,说明人们解决温饱,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性;(2)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3)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在这个大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相对自由但未真正自由。(2)消费品价格逐渐放开和消费品价格补贴。(3)市场的调节功能越来越强。(4)流动约束和预算约束逐渐松动。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为:(1)理性主体。尽管消费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长期理性的行为模式,但逐渐理性化已是无可置疑的事实。(2)对跨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数量迅速增加,其预算约束已开始由即时向跨时过渡,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向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过渡。(3)无风险预期。除补贴和住房福利外,包就业、包退休以及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残伤亡事故进行全方位保险制度。
三、1992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方式的特征及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的消费变化逐步实现了从较低层次需求向较高层次需求发展的一个过程,从“精打细算”到“负翁,月光”,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方式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吃、穿、用、住、行领域的需求进入高档化,低档商品逐步被淘汰。(2)由单一型、雷同型消费向多样化、层次化转型。(3)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4)由单纯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向转化。(5)在食物消费内部,由植物型食物向动物型食物转化。居民食物构成已由谷物为主的“主食型”逐步向“营养型”转变。(6)城市儿童、子女的消费趋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居民的消费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为:(1)消费者选择自由。1992年以后,消费者选择已接近完全自由,市场商品丰富,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活跃态势,在各个层面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价格充分弹性。价格基本上能够随着市场供给和需求状态的变化而变化。(3)预算约束。预算约束仍然存在,但较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4)流动约束。在资本市场得以发展的同时,消费信贷在近几年也达到相当的规模,昨天的钱今天花是“量入为出”;今天的钱明天花是“无债一身轻”;明天的钱今天花,“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近几年,国家对居民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逐步铺开,使得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增大,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形成较大的风险预期。居民消费方式形成的主观因素有:(1)1991年以后,中国城镇居民已经初步具备新古典消费者的特征,随着公费医疗、全面就业、退休等传统福利制度面临解体,人们理性地计算了变革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地调整收支结构,有效配置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上的比例,精明的、前瞻的、有远见的消费者已经基本形成。(2)对跨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3)随着传统福利制度的解体,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期行为继续强化,居民要求规避风险的动力不断加强。
四、目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消费方式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更进步了,更现代化了,然而在这进步的同时也显露出一定弊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非法消费。一些“大款”与“公款”把消费引到了过度消费的模式中,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数量剧增。现在不仅仅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这样典型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了,就连厨房的碟子、婴儿的尿布、照相机、杯子都成为一次性的了。“用过即扔”的物品越来越多,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 物化在消费品中的无效能量无限制增加。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消费品的过分包装上。从出售的食品、饮料、药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一切用品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了。
购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闲置或抛弃。在不断变换的流行时尚的刺激下,人们购置商品主要不是考虑实用与否,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于是就不断地购买新的流行样式,于是就有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起来或是抛弃掉了。我想这种现象在我们身上应该很多吧。
消费结构的不台理也造成大量的浪费。在美国的一些个别的例子中人均饮料的消费在1990年上升到182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只饮用141升水。换句话说,美国人现在饮用的瓶装饮料比来自厨房水龙头的水还要多。
上述诸种奢侈型消费的表现,都是属于背离需要的“欲求消费”。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奢侈型消费的直接后果是引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对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严重威胁,它不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身处当代的人们也深受其害。也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我们要进行一次消费方式的革命,实现由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变。
五、如何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变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控制欲求消费,培养“文化人”,用先进文化引导消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实行循环消费。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这就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种趋势。绿色消费是一种无害于环境的消费。它提倡公民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选择使用绿色产品;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物质主义的过度消费并不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和乐趣,我们应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以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的进步,经济体制的变革,我们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进步,而人类的需求由物质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务,由有形到无形的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召云.可持续发展与消费方式的转变[J].财经论坛,2005(4).
[2]毛淑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消费方式健康发展[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作者简介】陈玲艳:女,经济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