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盅青盏,几案上茶香袅袅。
晏殊正俯身笔走龙蛇,不多时,一首小令跃然纸上。身侧富弼垂手而立,窗外两只蜻蜓飞过,越过院墙不见了踪影。院中柳枝轻摇,池塘泛起淡淡涟漪,日光正好,照得人微醺,但在这纷杂世间,又能偷得几分清闲?
墨迹未干,翁婿两人坐下品茗。晏殊一身宽大袍服,因久病而愈显清瘦,可仍旧风姿不减,眼眸纯净。而对面的富弼,当初的洛阳才子如今已身居高位,官拜宰相已近在眼前,可他照样看不透晏殊的心思。
他这位丈人是14岁殿试并赐同进士出身的神童,也是深受真宗皇帝信任的翰林學士,更是扶助太后厘清朝政的重臣,曾位极人臣,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即便被贬在外,他也不敢有半点小觑。西夏的蠢蠢欲动使得朝堂局势波云诡谲,让富弼不能忽视晏殊的回京之举,君不见晏府门房处已放满了大小官员的拜帖。
女婿的心思自然瞒不过老丈人,晏殊莞尔浅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任性之举想必给女婿添了不少烦恼,不过在京逗留几日就已让堂堂富相公多次登门拜访,如此戒备,他还能官复原职不成?
他是谁?如今不过一介富贵闲人尔。
朝堂上已没了他的位置,人走茶凉,属于他的权势已风流云散,可还是会有人记得他,因为他是晏殊,他匡扶朝政,是大宋的柱石,他过去的一切早为天下所知,而今他对那些起起伏伏都厌倦了,荣华富贵对一个病痛加身行将就木的糟老头而言还有何用?
一阵微风吹过,压在镇纸下的墨宝随风而动,小婢女端上精心烹制的羹汤,而后悄悄退了出去。
晏殊动勺就餐,先浅尝一口,品得温度适中才慢慢下咽。富弼有些奇怪,晏殊在朝时并非这样的慢性子,而是急躁得令下属畏惧。早年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不顾太后旨意,一怒之下在玉清宫用朝笏撞折了侍从门牙。难道离京多年,竟转了性子?
他当年是出了名的刚毅直率,景德二年的殿试上,奏说选取的题目已做过,从而获得了真宗皇帝的赞赏,夸他年少德高。若他此时在京城别有目的,富弼自觉奈何不得,于公他是朝中元老,于私他是自家岳父,很多重臣都出自他门下。
但晏殊此番入京,不过是为了治病,他对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已没半点兴趣,便浑然不把女婿的试探放在心上。作为他一手提携为大宋的肱股之臣,富弼的老成持重使他宽慰,但作为女婿,就显得不讨喜了。
他知道富弼的忌惮,为政者永远比常人多几分计较,心中装着家国天下,事事谋虑无可厚非,起初择富弼为婿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他自己何曾不是这般过来的?
他幼时贫寒,未及冠便平步青云,直至声名煊赫。他的人生里有太多波澜,千帆已过,往昔的故事成了书,翻到现在页脚都已泛黄,记叙的人也凋零大半,满朝文武还有几位旧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到底讲究落叶归根,他一生浮沉都和大宋和汴京牵连着。朝云聚散无定数,百岁相看能几个?如今时日无多,他只想重回故土看一看,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已无意理会。
用膳完毕,两人又闲谈几句,晏殊兴致索然,富弼识趣告退,房中再度陷入沉寂。
良久,檐翘上传来一声燕啼,惊醒了沉思中的晏殊,他步入中庭徘徊不已,入目的亭台还是往日模样,方才见了富弼,使他想起了为富弼做媒的人—范仲淹。
不久前范仲淹乘鹤西去,他们年岁相仿,亦师亦友,可惜后来政见不合,渐行渐远。世人皆道他世故,而赞范仲淹忠直,敢于上奏请太后还政天子,一篇《上资政晏侍郎书》把他批驳成自私自利的小人。同僚欧阳修亦评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成了外人眼中的太平宰相,众人皆道西夏逆反时全凭范仲淹独力擎天,才保得他富贵安然,说得有板有眼。
他人口舌里的是非,晏殊嗤笑不已。他出身寒门,初入朝时百官喜宴饮,唯他囊中羞涩无钱出门,只得在家讲习诗书,后得真宗皇帝赏识,自此君臣相宜。为官五十余年,他忧勤国事,或许行止有亏,但绝不愧对先皇。
他此番回京,今上仁宗皇帝让他讲经释义。暮色中他离开宫城时,远远望见文德殿披了一层耀眼的光,晏殊知道那是琉璃绿瓦被雨打风吹得斑驳,因为他便是在这里花白了头。
遥想真宗皇帝驾崩时,他不过而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妄图独揽朝政,群臣束手无策,他挺身而出,奏请太后垂帘听政,这才消弭了祸端,当时又怎料得到这会成为日后他和范仲淹反目的缘由?他为官大半生,门下所出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当世名士,足可称得上慧眼识人,唯才是举。
从景德元年被以神童荐举到如今,朝堂像一盘由各种冲突构筑的棋,而晏殊就是那枚不动声色的棋子,而今终于到了退场之时。
满目山河空念远,一向年光有限身,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晏殊无意争辩,只在接到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整夜不曾入眠,自那以后他的身子便每况愈下。
池水映着柳絮飘飞,树下放着仆役搬来的软榻,晏殊侧卧着小憩,其间有人禀告圣上将要前来看望,他便写了封信遣人捎给皇帝,言明他这老朽带病之人不值得圣上挂念。
直到夜深露重,他从榻上起身,唤人把院中烛火尽数熄灭,见池中有一轮清冷明月。晏殊凝视良久,然后命下人点一盏灯给他,灯壁雕龙画凤,烛光明亮,这是御赐的宫灯。他信手一抛,将灯丢去,搅乱一池月光,随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偌大京城,笙歌依旧,不见故人。
再数日,晏殊病逝,圣上亲自哀悼,赐谥号“元献”。
晏殊正俯身笔走龙蛇,不多时,一首小令跃然纸上。身侧富弼垂手而立,窗外两只蜻蜓飞过,越过院墙不见了踪影。院中柳枝轻摇,池塘泛起淡淡涟漪,日光正好,照得人微醺,但在这纷杂世间,又能偷得几分清闲?
墨迹未干,翁婿两人坐下品茗。晏殊一身宽大袍服,因久病而愈显清瘦,可仍旧风姿不减,眼眸纯净。而对面的富弼,当初的洛阳才子如今已身居高位,官拜宰相已近在眼前,可他照样看不透晏殊的心思。
他这位丈人是14岁殿试并赐同进士出身的神童,也是深受真宗皇帝信任的翰林學士,更是扶助太后厘清朝政的重臣,曾位极人臣,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即便被贬在外,他也不敢有半点小觑。西夏的蠢蠢欲动使得朝堂局势波云诡谲,让富弼不能忽视晏殊的回京之举,君不见晏府门房处已放满了大小官员的拜帖。
女婿的心思自然瞒不过老丈人,晏殊莞尔浅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任性之举想必给女婿添了不少烦恼,不过在京逗留几日就已让堂堂富相公多次登门拜访,如此戒备,他还能官复原职不成?
他是谁?如今不过一介富贵闲人尔。
朝堂上已没了他的位置,人走茶凉,属于他的权势已风流云散,可还是会有人记得他,因为他是晏殊,他匡扶朝政,是大宋的柱石,他过去的一切早为天下所知,而今他对那些起起伏伏都厌倦了,荣华富贵对一个病痛加身行将就木的糟老头而言还有何用?
一阵微风吹过,压在镇纸下的墨宝随风而动,小婢女端上精心烹制的羹汤,而后悄悄退了出去。
晏殊动勺就餐,先浅尝一口,品得温度适中才慢慢下咽。富弼有些奇怪,晏殊在朝时并非这样的慢性子,而是急躁得令下属畏惧。早年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不顾太后旨意,一怒之下在玉清宫用朝笏撞折了侍从门牙。难道离京多年,竟转了性子?
他当年是出了名的刚毅直率,景德二年的殿试上,奏说选取的题目已做过,从而获得了真宗皇帝的赞赏,夸他年少德高。若他此时在京城别有目的,富弼自觉奈何不得,于公他是朝中元老,于私他是自家岳父,很多重臣都出自他门下。
但晏殊此番入京,不过是为了治病,他对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已没半点兴趣,便浑然不把女婿的试探放在心上。作为他一手提携为大宋的肱股之臣,富弼的老成持重使他宽慰,但作为女婿,就显得不讨喜了。
他知道富弼的忌惮,为政者永远比常人多几分计较,心中装着家国天下,事事谋虑无可厚非,起初择富弼为婿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他自己何曾不是这般过来的?
他幼时贫寒,未及冠便平步青云,直至声名煊赫。他的人生里有太多波澜,千帆已过,往昔的故事成了书,翻到现在页脚都已泛黄,记叙的人也凋零大半,满朝文武还有几位旧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到底讲究落叶归根,他一生浮沉都和大宋和汴京牵连着。朝云聚散无定数,百岁相看能几个?如今时日无多,他只想重回故土看一看,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已无意理会。
用膳完毕,两人又闲谈几句,晏殊兴致索然,富弼识趣告退,房中再度陷入沉寂。
良久,檐翘上传来一声燕啼,惊醒了沉思中的晏殊,他步入中庭徘徊不已,入目的亭台还是往日模样,方才见了富弼,使他想起了为富弼做媒的人—范仲淹。
不久前范仲淹乘鹤西去,他们年岁相仿,亦师亦友,可惜后来政见不合,渐行渐远。世人皆道他世故,而赞范仲淹忠直,敢于上奏请太后还政天子,一篇《上资政晏侍郎书》把他批驳成自私自利的小人。同僚欧阳修亦评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成了外人眼中的太平宰相,众人皆道西夏逆反时全凭范仲淹独力擎天,才保得他富贵安然,说得有板有眼。
他人口舌里的是非,晏殊嗤笑不已。他出身寒门,初入朝时百官喜宴饮,唯他囊中羞涩无钱出门,只得在家讲习诗书,后得真宗皇帝赏识,自此君臣相宜。为官五十余年,他忧勤国事,或许行止有亏,但绝不愧对先皇。
他此番回京,今上仁宗皇帝让他讲经释义。暮色中他离开宫城时,远远望见文德殿披了一层耀眼的光,晏殊知道那是琉璃绿瓦被雨打风吹得斑驳,因为他便是在这里花白了头。
遥想真宗皇帝驾崩时,他不过而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妄图独揽朝政,群臣束手无策,他挺身而出,奏请太后垂帘听政,这才消弭了祸端,当时又怎料得到这会成为日后他和范仲淹反目的缘由?他为官大半生,门下所出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当世名士,足可称得上慧眼识人,唯才是举。
从景德元年被以神童荐举到如今,朝堂像一盘由各种冲突构筑的棋,而晏殊就是那枚不动声色的棋子,而今终于到了退场之时。
满目山河空念远,一向年光有限身,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晏殊无意争辩,只在接到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整夜不曾入眠,自那以后他的身子便每况愈下。
池水映着柳絮飘飞,树下放着仆役搬来的软榻,晏殊侧卧着小憩,其间有人禀告圣上将要前来看望,他便写了封信遣人捎给皇帝,言明他这老朽带病之人不值得圣上挂念。
直到夜深露重,他从榻上起身,唤人把院中烛火尽数熄灭,见池中有一轮清冷明月。晏殊凝视良久,然后命下人点一盏灯给他,灯壁雕龙画凤,烛光明亮,这是御赐的宫灯。他信手一抛,将灯丢去,搅乱一池月光,随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偌大京城,笙歌依旧,不见故人。
再数日,晏殊病逝,圣上亲自哀悼,赐谥号“元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