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有一部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做律师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常常答应了儿子的事情而无法兑现。在儿子生日那天,当父亲再次因为公务而失约之后,失望的儿子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父亲以后再也不撒谎。
谁知愿望成真,平常巧舌如簧的父亲,突然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心直口快,许多该恭维几句的时候,竟不由自主地对每个人的缺点直言不讳。更可怕的是,作为辩护律师,他往往是要隐瞒或误导对委托人不利的事实,但上了法庭之后,他却一股脑儿地坦承了被告的所有罪行。
直到最后,父亲才发现了儿子许愿这个秘密,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埋身于工作之后,对于家人的忽视。
这是一种浪漫化的艺术警醒,但现实却往往更残酷。在电视剧《浮沉》中扮演企业总裁土井的艺人矢野浩二,在刚入行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一句忠告:“不要以为父母去世的时候,子女就一定能送他们最后一程。”
谁知竟一语成谶,母亲弥留的时候,他因为不想给同事带来麻烦,结果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人生归根结底是痛苦的,能承受这种痛苦即是美德。”他无奈地感叹。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4年的异地高校教育之后,而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留下一大批空巢老人。不用说“常回家看看”,即使是每天守候在家的伴侣和孩子,对于很多起早摸黑的上班族来说,也只是匆匆见上一面。
人人都忙于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再陪伴家人。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地运转过程中,而慢慢变成了“失陪族”。
失陪的家人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绝不仅仅是一个比喻。现在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了——统计显示,近10年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已经提高了10%。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深圳等地,许多都市人几乎都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
尽管算起来,汽车的普及减少了许多的交通时间,电脑的性能提升也减少了很多案牍的时间,洗衣机让人不必再天天动手洗衣服,手机和电邮也节省了交流的时间……看上去,我们已经可以轻松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上午打猎、下午钓鱼、晚餐后从事批判活动”的惬意生活了。可是现在,从国家总理到贩夫走卒,谁不是忙得一塌糊涂?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人们可以通过快节奏生活来换取更多物质时,许多人便“乐此不疲”地四处忙碌起来,到后来忙碌就像一场关于生存的竞赛,欲罢不能。
“我很忙”成了众多职场人士的口头禅,可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那只能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根据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的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很忙”之下,现代的三口之家本身的关系也正日渐疏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天晚上,爸爸带着满身的疲惫下夜班回家,想休息一下,这时,他看见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一个小时能挣多少钱?”儿子问。
“我一个小时挣20元。”父亲纳闷地回答。
儿子走进房间,拿出20元钱,“爸爸,我这里有20元钱了,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饭……”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突然就长那么大了,然后回想过去那么多年的生活,突然就满是遗憾。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家的观念就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与很多西方国家都有极大的不同。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自魏晋以来,中国就提倡以孝治天下,家族礼教最重要的也是孝。但这种传统,却在一种日益同化的功利观念中,而渐渐与工作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有个朋友在下乡搞远教的时候,他的领导对他说起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男人应该抱着工作和事业过一辈子,而不是耗在家庭上……你要记住,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而没有家庭的人生,只是遗憾的。”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必然选择家庭,因为“工作可以再找,家庭是唯一的”。家庭和工作,就像天平两侧的砝码,孰轻孰重,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份量。两者都要为对方作一定的牺牲,但一味地牺牲某一方面,后果都是得不偿失。
忙碌的慰藉
传统家庭的基础正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迅速崩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和规模不断缩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剧,使传统的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的扩展型家庭结构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平均成员数量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2010年的3.10人,家庭规模的缩小,也减少了传统大家庭在照顾上的支持。
在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企业把劳动者的家庭责任看作是与企业无关的个人私事,而且超时工作,节假日加班,也没有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在现在企业的招聘面试中,经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来考验求职者对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关系——“最近,你单位每天都要加班,恰逢此时你的父亲病重,你怎么办?”而面试官则根据各自的标准来为求职者打分。
李晓亮现在自己开广告公司,他平时热衷于从三国中研究企业管理的谋略。
其中靳允和徐庶两个人的故事最让他唏嘘不已。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导致兖州后防空虚,吕布趁虚而入,他抓走了范县县令靳允的母亲和家人,威胁他投降。曹操劝说靳允坚守,结果靳允不顾母亲为曹操守城。
14年后,曹操南征荆州,刘备率10多万军民南撤,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获,刘备念及人子之情,同意徐庶北归。同样是母亲和家人被抓,但当事人的做法和领导者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靳允因忠失孝,徐庶则正好相反。
徐庶的母亲得知后,大骂徐庶愚蠢,为了断了他尽忠的后顾之忧,她自缢而死,就这样,徐庶非但没能尽孝,也留下了不忠的骂名。看起来,靳允因忠失孝更有价值。
不过用管理学的话来说,曹操要求部下先忠后孝,反映了他用人唯才是举的理念,刘备不忍徐庶母子分离,反映了他以人为本的理念。曹操重才不重德,埋下了司马氏夺权的隐患;刘备用人以德为先,所以死后有诸葛亮等人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这也是一个充满辩证思考的话题。
而对于个人来说,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忙碌反而比天伦之乐更成为了一种慰藉。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让人有自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忙碌着,就意味着他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也更可能创造着社会财富。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多人“不忙装忙,无事瞎忙”的原因。
很多女性本可以在家安心地带孩子,但因为在结婚后,老是要花丈夫的钱,感觉就像占了别人多大的便宜,甚至容易被公公婆婆数落,所以为了尊严,还是要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女性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如果自己把时间都用在了家庭,那以后要是感情出现了变故,只会显得自己的脆弱。所以不得已还是需要努力工作,经济独立。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以前曾到多所大学讲课,接受过上百次的提问。但其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却把他问倒了:“你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知不知道他们过得好吗?”
“所以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事业与家庭选择两难的问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黄鸣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感情都有限,黄鸣说他到了年届五十的时候,才第一次有了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那更多的人,是否能思考得更早一些?也许只是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提前一点时间下班,去陪伴一下失陪已久的家人。
毕竟,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摘自《南都周刊》)
谁知愿望成真,平常巧舌如簧的父亲,突然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心直口快,许多该恭维几句的时候,竟不由自主地对每个人的缺点直言不讳。更可怕的是,作为辩护律师,他往往是要隐瞒或误导对委托人不利的事实,但上了法庭之后,他却一股脑儿地坦承了被告的所有罪行。
直到最后,父亲才发现了儿子许愿这个秘密,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埋身于工作之后,对于家人的忽视。
这是一种浪漫化的艺术警醒,但现实却往往更残酷。在电视剧《浮沉》中扮演企业总裁土井的艺人矢野浩二,在刚入行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一句忠告:“不要以为父母去世的时候,子女就一定能送他们最后一程。”
谁知竟一语成谶,母亲弥留的时候,他因为不想给同事带来麻烦,结果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人生归根结底是痛苦的,能承受这种痛苦即是美德。”他无奈地感叹。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4年的异地高校教育之后,而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留下一大批空巢老人。不用说“常回家看看”,即使是每天守候在家的伴侣和孩子,对于很多起早摸黑的上班族来说,也只是匆匆见上一面。
人人都忙于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再陪伴家人。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地运转过程中,而慢慢变成了“失陪族”。
失陪的家人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绝不仅仅是一个比喻。现在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了——统计显示,近10年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已经提高了10%。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深圳等地,许多都市人几乎都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
尽管算起来,汽车的普及减少了许多的交通时间,电脑的性能提升也减少了很多案牍的时间,洗衣机让人不必再天天动手洗衣服,手机和电邮也节省了交流的时间……看上去,我们已经可以轻松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上午打猎、下午钓鱼、晚餐后从事批判活动”的惬意生活了。可是现在,从国家总理到贩夫走卒,谁不是忙得一塌糊涂?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人们可以通过快节奏生活来换取更多物质时,许多人便“乐此不疲”地四处忙碌起来,到后来忙碌就像一场关于生存的竞赛,欲罢不能。
“我很忙”成了众多职场人士的口头禅,可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那只能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根据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的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很忙”之下,现代的三口之家本身的关系也正日渐疏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天晚上,爸爸带着满身的疲惫下夜班回家,想休息一下,这时,他看见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一个小时能挣多少钱?”儿子问。
“我一个小时挣20元。”父亲纳闷地回答。
儿子走进房间,拿出20元钱,“爸爸,我这里有20元钱了,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饭……”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突然就长那么大了,然后回想过去那么多年的生活,突然就满是遗憾。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家的观念就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与很多西方国家都有极大的不同。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自魏晋以来,中国就提倡以孝治天下,家族礼教最重要的也是孝。但这种传统,却在一种日益同化的功利观念中,而渐渐与工作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有个朋友在下乡搞远教的时候,他的领导对他说起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男人应该抱着工作和事业过一辈子,而不是耗在家庭上……你要记住,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而没有家庭的人生,只是遗憾的。”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必然选择家庭,因为“工作可以再找,家庭是唯一的”。家庭和工作,就像天平两侧的砝码,孰轻孰重,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份量。两者都要为对方作一定的牺牲,但一味地牺牲某一方面,后果都是得不偿失。
忙碌的慰藉
传统家庭的基础正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迅速崩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和规模不断缩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剧,使传统的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的扩展型家庭结构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平均成员数量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2010年的3.10人,家庭规模的缩小,也减少了传统大家庭在照顾上的支持。
在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企业把劳动者的家庭责任看作是与企业无关的个人私事,而且超时工作,节假日加班,也没有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在现在企业的招聘面试中,经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来考验求职者对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关系——“最近,你单位每天都要加班,恰逢此时你的父亲病重,你怎么办?”而面试官则根据各自的标准来为求职者打分。
李晓亮现在自己开广告公司,他平时热衷于从三国中研究企业管理的谋略。
其中靳允和徐庶两个人的故事最让他唏嘘不已。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导致兖州后防空虚,吕布趁虚而入,他抓走了范县县令靳允的母亲和家人,威胁他投降。曹操劝说靳允坚守,结果靳允不顾母亲为曹操守城。
14年后,曹操南征荆州,刘备率10多万军民南撤,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获,刘备念及人子之情,同意徐庶北归。同样是母亲和家人被抓,但当事人的做法和领导者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靳允因忠失孝,徐庶则正好相反。
徐庶的母亲得知后,大骂徐庶愚蠢,为了断了他尽忠的后顾之忧,她自缢而死,就这样,徐庶非但没能尽孝,也留下了不忠的骂名。看起来,靳允因忠失孝更有价值。
不过用管理学的话来说,曹操要求部下先忠后孝,反映了他用人唯才是举的理念,刘备不忍徐庶母子分离,反映了他以人为本的理念。曹操重才不重德,埋下了司马氏夺权的隐患;刘备用人以德为先,所以死后有诸葛亮等人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这也是一个充满辩证思考的话题。
而对于个人来说,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忙碌反而比天伦之乐更成为了一种慰藉。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让人有自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忙碌着,就意味着他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也更可能创造着社会财富。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多人“不忙装忙,无事瞎忙”的原因。
很多女性本可以在家安心地带孩子,但因为在结婚后,老是要花丈夫的钱,感觉就像占了别人多大的便宜,甚至容易被公公婆婆数落,所以为了尊严,还是要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女性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如果自己把时间都用在了家庭,那以后要是感情出现了变故,只会显得自己的脆弱。所以不得已还是需要努力工作,经济独立。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以前曾到多所大学讲课,接受过上百次的提问。但其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却把他问倒了:“你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知不知道他们过得好吗?”
“所以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事业与家庭选择两难的问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黄鸣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感情都有限,黄鸣说他到了年届五十的时候,才第一次有了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那更多的人,是否能思考得更早一些?也许只是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提前一点时间下班,去陪伴一下失陪已久的家人。
毕竟,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