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我感到,它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引人入胜的导语,是基础。二是条理清晰的设计,是关键。三是优美独特的语言,是保证。四是耐人寻味的结尾,是升华。
【关键词】导语;艺术魅力;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富有艺术性而且成功的课堂教学会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所学的知识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头脑中,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
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必须是引人入胜的导语、条理清晰的设计、优美独特的教学语言和耐人寻味的结尾的完整统一体。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是基础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点燃起学生知识欲望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如何设计导语呢?我有以下不成熟的见解。
(一)即景闲谈,贴近生活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相关的区域,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不约而同地进入老师设下的教学“圈套”,集中注意力,乐意接受知识。
如学习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设计了下面的导语:
同学们,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地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在这时,我趁机引入课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以假乱真
学习《最后一课》时,我抓住了学生喜欢我、喜欢语文课的心理特征,巧设悬念:
伴随着铃声,我带着沉重的表情走上讲台,严肃地说:“同学们,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课。”下面马上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同学们满腹狐疑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如果说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你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有反应比较快的学生说:“我会像小弗郎士一样难过。”小弗郎士是谁呢?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马上开始阅读文章了。不用我再多说,这就自然导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三)名句导入,熏陶感染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传诵。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这些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
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咱们先来欣赏一幅画,(展示荷花的图画)多美的莲花啊!清丽脱俗。自古以来,它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搜索你记忆中有关莲花的名句,背给大家听。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同学们,这些诗句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为什么文人都对莲花如此钟情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会怎样写莲呢?
这一导语,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莲花的美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由“外在美——内在美”的感受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主旨。
二、條理清晰的设计,是关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语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它只是老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有利瞬间,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罢了。那么又怎样去讲解课文呢?这就涉及到课堂内容的设计情况。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其一,取舍得宜,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篇课文要讲的内容非常多,有些老师开始讲课时,只要与课文有关的内容都讲,临近下课时,文章的内容还没有讲完一半,最后只好草草收场。其教学效果怎样,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按照学生的水平情况,找出课文的难点。对重点难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详细讲练,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至于非重点的东西,只简单提示。例如,我讲授《社戏》,我确定了景物描写是学习重点。导语讲的是景物描写的例子,课文分析中主要侧重的也是运用了景物描写的第十一自然段。其结果,学生弄清了疑难,感到满意,得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二,要有一个内在逻辑性强又有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了提问,提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两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三、优美独特的语言,是保证
一个条理清晰的设计,只有靠好的课堂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再好的教学方法,再优美的文章,教者如果不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一切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如何做到教学语言美呢?要吐字清晰,能操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依照内容需要,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抑扬顿挫,尽量做到音色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后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我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这样一来,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耐人寻味的结尾,是升华
课堂语言的动听的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假如教者再能匠心独运地安排一个课堂结尾,还会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效果。如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在结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为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我们应该怎样提醒自己?伴随着下课的清脆铃声,同学们齐声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结尾铿锵有力,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自然引出一个诱人的导语,精心设计出课堂内容结构,驾驭着表达自如的流利语言,再亮出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这样的语文课,谁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呢?
【关键词】导语;艺术魅力;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富有艺术性而且成功的课堂教学会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所学的知识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头脑中,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
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必须是引人入胜的导语、条理清晰的设计、优美独特的教学语言和耐人寻味的结尾的完整统一体。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是基础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点燃起学生知识欲望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如何设计导语呢?我有以下不成熟的见解。
(一)即景闲谈,贴近生活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相关的区域,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不约而同地进入老师设下的教学“圈套”,集中注意力,乐意接受知识。
如学习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设计了下面的导语:
同学们,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地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在这时,我趁机引入课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以假乱真
学习《最后一课》时,我抓住了学生喜欢我、喜欢语文课的心理特征,巧设悬念:
伴随着铃声,我带着沉重的表情走上讲台,严肃地说:“同学们,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课。”下面马上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同学们满腹狐疑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如果说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你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有反应比较快的学生说:“我会像小弗郎士一样难过。”小弗郎士是谁呢?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马上开始阅读文章了。不用我再多说,这就自然导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三)名句导入,熏陶感染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传诵。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这些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
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咱们先来欣赏一幅画,(展示荷花的图画)多美的莲花啊!清丽脱俗。自古以来,它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搜索你记忆中有关莲花的名句,背给大家听。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同学们,这些诗句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为什么文人都对莲花如此钟情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会怎样写莲呢?
这一导语,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莲花的美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由“外在美——内在美”的感受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主旨。
二、條理清晰的设计,是关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语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它只是老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有利瞬间,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罢了。那么又怎样去讲解课文呢?这就涉及到课堂内容的设计情况。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其一,取舍得宜,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篇课文要讲的内容非常多,有些老师开始讲课时,只要与课文有关的内容都讲,临近下课时,文章的内容还没有讲完一半,最后只好草草收场。其教学效果怎样,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按照学生的水平情况,找出课文的难点。对重点难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详细讲练,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至于非重点的东西,只简单提示。例如,我讲授《社戏》,我确定了景物描写是学习重点。导语讲的是景物描写的例子,课文分析中主要侧重的也是运用了景物描写的第十一自然段。其结果,学生弄清了疑难,感到满意,得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二,要有一个内在逻辑性强又有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了提问,提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两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三、优美独特的语言,是保证
一个条理清晰的设计,只有靠好的课堂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再好的教学方法,再优美的文章,教者如果不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一切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如何做到教学语言美呢?要吐字清晰,能操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依照内容需要,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抑扬顿挫,尽量做到音色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后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我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这样一来,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耐人寻味的结尾,是升华
课堂语言的动听的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假如教者再能匠心独运地安排一个课堂结尾,还会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效果。如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在结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为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我们应该怎样提醒自己?伴随着下课的清脆铃声,同学们齐声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结尾铿锵有力,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自然引出一个诱人的导语,精心设计出课堂内容结构,驾驭着表达自如的流利语言,再亮出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这样的语文课,谁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