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1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成为推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武术课作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公体课,准备活动是其中上课的重要一环,也是上好武术课的一个前提。鉴于高校公共武术课的基础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应该科学合理安排武术课的准备活动。本文从武术课中准备活动的作用、内容、负荷、强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性格等,建立适合大学生武术课的准备活动体系,确保武术课的任务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校武术 公体课 准备活动
一、武术准备活动的定义及效用
(一)武术准备活动的目的
武术准备活动是在武术课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是为了促进身心适应的一种手段,通过准备活动提高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程度,为下面的课程内容所做的准备性活动。
(二)准备活动的效用
作为武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活动扮演着衔接的作用。与武术课的基本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会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准备部分为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对身体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做了总动员,是预先进行身体练习的各种生理机制,既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又发展了各关节、韧带、肌肉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机体技能的协调性及工作能力,对掌握知识、技能有重要意义。
二、准备活动的内容
大学武术课准备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集体形式进行,为了避免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疲劳匮乏的感觉,应坚持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以趣味娱乐为主。教师课前应该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课程,这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神贯注的学习,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活动,因此,学生才能对准备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
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包括队形和动作。队形以圆圈及四边形、三角形为主,这样可以避免常规的队形,提高学生的兴奋和趣味。在做徒手操时,应该采取多变的方式进行,可将武术内容引入到徒手操里,如可安排正踢腿、弓步冲拳、压肩、抡臂等动作加入到徒手操。也可将传统的单人徒手操向多人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完成柔韧练习,如保护性下叉。同时通过准备活动向基本部分的导入,安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贴近基本部分。例如如果基本部分要学习旋风腿技术,准备活动的最后部分应该安排里合脚练习及右脚里合,这样过渡性的安排准备活动,既让学生学习起来简单趣味,又使整堂课流畅自然。
(二)准备活动的针对性
武术课的准备活动的针对性是指相对于其他项目而言,根据武术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练习,使学生更加简单学习。在专门武术活动阶段,应以课的基本部分为热身标准,自然流畅向正式部分过渡,以达到相应地运动幅度和强度。
1.依据内容针对性安排
一次武术课,根据教学大纲进度,可安排学习新课,可安排复习课,或者是测验课,并具体到同一类型课,所涉及内容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注重运动损伤部位,确保运动安全。
2.依据学生层次不同安排
武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要遵循教学规律,课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也应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关系到学生层次不同准备活动应该有差别。在入学之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对技能的掌握理解不同,对武术认知及学习程度不同,男女生学习也有差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活动,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有很大帮助。
三、准备活动负荷和强度安排
(一)准备活动的负荷
准备活动的负荷应合理安排,依据人体运动规律变化科学设置。运动负荷过大,容易疲劳出现损伤;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训练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准备活动的负荷量应该控制在总负荷的1/3,心率控制在110-130次/min为宜。
(二)准备活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的运动量。通常一节武术课在80-90分钟,而准备活动要控制在8-12分钟左右,准备活动的动作要动作简单易学,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在中等强度之下。
(三)准备活动的时间
人体器官都存在生理惰性,肌肉产生惰性时间最短,心肺惰性最大,因此运动时间不宜过短,准备活动的时间是决定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准备活动应根据季节、温度、学生身体状况、所学技术难易程度有所变化。
四、结论
武术课的准备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辩证主义思想影响下,武术课的教学活动也是变化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讨、验证,从而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也是做好准备活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周庆杰 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院报.2004(2).
[2] 房宜军.对中学武术课准备活动的探究[J].武术教学研究.2011(9).
[3]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50-62.
[4] 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2.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成为推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武术课作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公体课,准备活动是其中上课的重要一环,也是上好武术课的一个前提。鉴于高校公共武术课的基础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应该科学合理安排武术课的准备活动。本文从武术课中准备活动的作用、内容、负荷、强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性格等,建立适合大学生武术课的准备活动体系,确保武术课的任务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校武术 公体课 准备活动
一、武术准备活动的定义及效用
(一)武术准备活动的目的
武术准备活动是在武术课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是为了促进身心适应的一种手段,通过准备活动提高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程度,为下面的课程内容所做的准备性活动。
(二)准备活动的效用
作为武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活动扮演着衔接的作用。与武术课的基本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会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准备部分为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对身体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做了总动员,是预先进行身体练习的各种生理机制,既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又发展了各关节、韧带、肌肉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机体技能的协调性及工作能力,对掌握知识、技能有重要意义。
二、准备活动的内容
大学武术课准备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集体形式进行,为了避免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疲劳匮乏的感觉,应坚持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以趣味娱乐为主。教师课前应该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课程,这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神贯注的学习,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活动,因此,学生才能对准备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
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包括队形和动作。队形以圆圈及四边形、三角形为主,这样可以避免常规的队形,提高学生的兴奋和趣味。在做徒手操时,应该采取多变的方式进行,可将武术内容引入到徒手操里,如可安排正踢腿、弓步冲拳、压肩、抡臂等动作加入到徒手操。也可将传统的单人徒手操向多人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完成柔韧练习,如保护性下叉。同时通过准备活动向基本部分的导入,安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贴近基本部分。例如如果基本部分要学习旋风腿技术,准备活动的最后部分应该安排里合脚练习及右脚里合,这样过渡性的安排准备活动,既让学生学习起来简单趣味,又使整堂课流畅自然。
(二)准备活动的针对性
武术课的准备活动的针对性是指相对于其他项目而言,根据武术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练习,使学生更加简单学习。在专门武术活动阶段,应以课的基本部分为热身标准,自然流畅向正式部分过渡,以达到相应地运动幅度和强度。
1.依据内容针对性安排
一次武术课,根据教学大纲进度,可安排学习新课,可安排复习课,或者是测验课,并具体到同一类型课,所涉及内容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注重运动损伤部位,确保运动安全。
2.依据学生层次不同安排
武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要遵循教学规律,课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也应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关系到学生层次不同准备活动应该有差别。在入学之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对技能的掌握理解不同,对武术认知及学习程度不同,男女生学习也有差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活动,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有很大帮助。
三、准备活动负荷和强度安排
(一)准备活动的负荷
准备活动的负荷应合理安排,依据人体运动规律变化科学设置。运动负荷过大,容易疲劳出现损伤;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训练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准备活动的负荷量应该控制在总负荷的1/3,心率控制在110-130次/min为宜。
(二)准备活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的运动量。通常一节武术课在80-90分钟,而准备活动要控制在8-12分钟左右,准备活动的动作要动作简单易学,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在中等强度之下。
(三)准备活动的时间
人体器官都存在生理惰性,肌肉产生惰性时间最短,心肺惰性最大,因此运动时间不宜过短,准备活动的时间是决定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准备活动应根据季节、温度、学生身体状况、所学技术难易程度有所变化。
四、结论
武术课的准备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辩证主义思想影响下,武术课的教学活动也是变化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讨、验证,从而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也是做好准备活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周庆杰 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院报.2004(2).
[2] 房宜军.对中学武术课准备活动的探究[J].武术教学研究.2011(9).
[3]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50-62.
[4] 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