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
文:王鹤
我们也经常看到识字不多的人通达仁厚,看到有知识的人没有德性。
上午去医院。诊室里有两位女医生,40多岁的与50多岁的,后者是专家。
专家正给一位70多岁、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看病。老太太听力不好,专家必须说得很大声;老太太看来很少上医院,她们交流起来有点吃力;老太太说她只带了70元钱,不知够不够。
专家说了两遍,老太太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查血,她抱歉地说:“我不识字。”早就不耐烦的专家烦了:“你不识字怪你自己!”
我在一旁听得触目惊心,大约是第一次直接听一位“有文化的人”如此冷酷地斥责别人的弱点、痛处——而不是错误。
还好,老太太被交给导医了。她出去后,年轻点的,40多岁的医生联想起了她不识字的婆婆。她笑道:她(婆婆)字都不认得,还经常跟她儿子说这说那的。她炫耀她这样反击婆婆——要是我不识字,我的儿子才不会理我呢。
她的表情很轻松,因为那个假设是不存立的,她和儿子之间不存在障碍——因为她识字。
所以,看得出她平日在婆婆面前的居高临下,因为她识字。
这算什么荒唐逻辑?如果一个母亲不识字,她就连跟她儿子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为什么一个人认得几个字,就可以有如此怪异的优越感?
一般来说,读书可以让人通情达理,但也不尽然,我们也经常看到识字不多的人通达仁厚,看到有知识的人没有德性。
人们常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其中也包含一点知识分子的自衿自怜吧。
当时还有一层不高兴,大约是因为我有时会有“婆婆”的角色意识吧。看不得这种无情的媳妇。
这两个医生,她们对我很好,因为我听力还好,口齿也清楚,又戴着标志我识得字的眼镜。但我的心情好不起来。
我反省自己,因为识字,在“不识字”或识字少些的人面前,会不会也下意识地有过优越感呢?一定是有过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得那么露骨罢了。如果“识字”让人滋生的就是这些得意或虚妄,识字就不一定是件十全十美的事,或者,至少是还没有把字识透。
照相
文:殊岚
在我的所有照片中,是很难找到那种生动、柔和与美的。
再想想,能让我的自信溃不成军的,也就只有镜头这种东西了。
对照相的记忆,总有严重的恐镜症相伴。现在清楚记得的最早一次进相馆的经历,是照小学毕业的证件照。不到十一岁,妹妹头,清秀白皙单薄,白底碎花布衬衫。一个人独对镜头,犹如被世界抛弃到了茫茫荒原,孤独无助。又犹如独自一人站在舞台中央,数不清的目光全打在我身上。身体与表情,在摄影师声音摆布下变得越来越僵硬与怪异。那时刻真是出奇的漫长啊,足以把人逼到濒临窒息的地步。直到现在我还能感觉得到嘴角因异常紧张而有的轻度痉挛。
镜头简直就是一个冰冷的黑洞。不断吞噬着你的表达直到把你的内心逼成一片恐惧的空白。在我的所有照片中,是很难找到那种生动、柔和与美的。
最让我迷惑的,是这种让人沮丧的反应好像与自信与否关系并不大。
二十一岁那年,我遇到了一场爱情。为缓解他的相思之苦,我特意穿上我们相遇那天的衣服,去相馆为他照彩色相片。那时的我,是被幸福浸泡着的,神采飞扬自不用说,可是一站到相馆的镜头面前,一切浸泡皆成干涸,一切飞扬皆已停顿。内心与表象顿如阴阳两界相隔。那时,我一下知道了那个词:障碍。
这障碍就几乎与我终生相随了。也企图想跨过它,甚至利用工作之便,策划过几次隆重的个人主题秀。却最终难逃失望到底的厄运。也因此,很不喜欢甚至开始逃避照相。也因此特别羡慕那些对着镜头就如花开放的同类。
现在,我开始知道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几天前,碰到了一个好的照相机会。一口气照了好多张。放到电脑上一看,简直没把自己气晕过去。虽说体重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四公斤,但镜子中的影像还不至于让自己吃惊。上了镜头,那脸也像浮肿了一般,不忍目睹。独自慌张地狂删一气,如同毁灭某种罪证,直到只留下一张。
于是痛惜为什么在去年没有多多照相,若那样,至少能留下自己的苗条。于是也开始痛惜为什么在过去的漫漫岁月里没有多多照相,若那样,至少还能在大浪中淘得几粒金沙。
蓦然回首间,豁然开朗。
过去的我,只是得了一种极端自恋与唯美的病症吧。总是害怕快门按下尘埃落定的那一瞬,自己的至美却去到了别处。无力掌控与表达自己的美,却对这种美充满了最好的怜惜与想象。这种病症,是任何道理也驱逐不去的,只有待不断老去的岁月让你对容颜不再有所寄托与期待之时,才能得到彻底根治。
所以,以后一定得多多照相,每照一次,那怕最终只能留下一张,也是对岁月的一种铭记与尊重啊。
礼物
文:宽容
一种从小就缺得厉害又非常渴望的东西。
午饭时和一个同事聊天,这个同事是个海归,在法国读书工作生活了八年。几年前回到了中国,女儿现在在英国剑桥女子学校上学。他告诉我,他曾经对女儿许诺说过,作为父亲他要给女儿三个大礼物。
第一个礼物是美貌,据同事说女儿继承了他和夫人的优点,很漂亮。
第二个礼物是帮助她掌握了三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中文是母语,因为从小在法国长大,所以法语也很流利,同事现在送女儿去英国受教育,英文也可以运用自如。
第三个礼物是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这将给予了女儿从容的品德和气质。
听到这里,我不禁唏嘘,并告诉同事我很嫉妒他的女儿,这些礼物在他的女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却是我们这一代历尽千辛万苦吃尽苦头才奋斗来的。那个年代的父母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有在国外洗盘子的经历,和精神上苦苦挣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心路历程。
女友也说有时候她会妒嫉自已的一双儿女,他们拥有那么多我们从前从来不敢想的东西,且不说满房间的玩具,单是父母的拥抱和亲吻就够让人艳羡的了。我每次看到女友抱着她的宝贝女儿轻轻地抚摸小东西的背时,都情不自禁地渴望这种身体的触摸,那是一种亲密的贴心贴肺的爱,是一种善解人意的关怀,它让人有安全感,让人觉得有人疼有人爱,是一种从小就缺得厉害又非常渴望的东西。
记得父母从我6岁起就没有再抱过我,也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一直都在培养我坚强独立的能力,却忽略了我在情感上的诉求。也许这是大多数传统的中国父母的观念,孩子都大了还搂搂抱抱的像什么话。
和男友关系的开始就是源于这种Physical touch (身体的触摸),那一次他充满爱意地轻轻抚摸我的背,让我感觉到了无限的爱意,和被人宠爱的幸福,便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走,不管山长水远。
人的感情就是这么怪,只要触碰到了心的柔软的部分,即使是不经意的,再坚硬的坚冰也会融化,甘心情愿地缴械投降,连张爱玲这样清高女子也会为了情“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文:王鹤
我们也经常看到识字不多的人通达仁厚,看到有知识的人没有德性。
上午去医院。诊室里有两位女医生,40多岁的与50多岁的,后者是专家。
专家正给一位70多岁、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看病。老太太听力不好,专家必须说得很大声;老太太看来很少上医院,她们交流起来有点吃力;老太太说她只带了70元钱,不知够不够。
专家说了两遍,老太太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查血,她抱歉地说:“我不识字。”早就不耐烦的专家烦了:“你不识字怪你自己!”
我在一旁听得触目惊心,大约是第一次直接听一位“有文化的人”如此冷酷地斥责别人的弱点、痛处——而不是错误。
还好,老太太被交给导医了。她出去后,年轻点的,40多岁的医生联想起了她不识字的婆婆。她笑道:她(婆婆)字都不认得,还经常跟她儿子说这说那的。她炫耀她这样反击婆婆——要是我不识字,我的儿子才不会理我呢。
她的表情很轻松,因为那个假设是不存立的,她和儿子之间不存在障碍——因为她识字。
所以,看得出她平日在婆婆面前的居高临下,因为她识字。
这算什么荒唐逻辑?如果一个母亲不识字,她就连跟她儿子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为什么一个人认得几个字,就可以有如此怪异的优越感?
一般来说,读书可以让人通情达理,但也不尽然,我们也经常看到识字不多的人通达仁厚,看到有知识的人没有德性。
人们常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其中也包含一点知识分子的自衿自怜吧。
当时还有一层不高兴,大约是因为我有时会有“婆婆”的角色意识吧。看不得这种无情的媳妇。
这两个医生,她们对我很好,因为我听力还好,口齿也清楚,又戴着标志我识得字的眼镜。但我的心情好不起来。
我反省自己,因为识字,在“不识字”或识字少些的人面前,会不会也下意识地有过优越感呢?一定是有过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得那么露骨罢了。如果“识字”让人滋生的就是这些得意或虚妄,识字就不一定是件十全十美的事,或者,至少是还没有把字识透。
照相
文:殊岚
在我的所有照片中,是很难找到那种生动、柔和与美的。
再想想,能让我的自信溃不成军的,也就只有镜头这种东西了。
对照相的记忆,总有严重的恐镜症相伴。现在清楚记得的最早一次进相馆的经历,是照小学毕业的证件照。不到十一岁,妹妹头,清秀白皙单薄,白底碎花布衬衫。一个人独对镜头,犹如被世界抛弃到了茫茫荒原,孤独无助。又犹如独自一人站在舞台中央,数不清的目光全打在我身上。身体与表情,在摄影师声音摆布下变得越来越僵硬与怪异。那时刻真是出奇的漫长啊,足以把人逼到濒临窒息的地步。直到现在我还能感觉得到嘴角因异常紧张而有的轻度痉挛。
镜头简直就是一个冰冷的黑洞。不断吞噬着你的表达直到把你的内心逼成一片恐惧的空白。在我的所有照片中,是很难找到那种生动、柔和与美的。
最让我迷惑的,是这种让人沮丧的反应好像与自信与否关系并不大。
二十一岁那年,我遇到了一场爱情。为缓解他的相思之苦,我特意穿上我们相遇那天的衣服,去相馆为他照彩色相片。那时的我,是被幸福浸泡着的,神采飞扬自不用说,可是一站到相馆的镜头面前,一切浸泡皆成干涸,一切飞扬皆已停顿。内心与表象顿如阴阳两界相隔。那时,我一下知道了那个词:障碍。
这障碍就几乎与我终生相随了。也企图想跨过它,甚至利用工作之便,策划过几次隆重的个人主题秀。却最终难逃失望到底的厄运。也因此,很不喜欢甚至开始逃避照相。也因此特别羡慕那些对着镜头就如花开放的同类。
现在,我开始知道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几天前,碰到了一个好的照相机会。一口气照了好多张。放到电脑上一看,简直没把自己气晕过去。虽说体重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四公斤,但镜子中的影像还不至于让自己吃惊。上了镜头,那脸也像浮肿了一般,不忍目睹。独自慌张地狂删一气,如同毁灭某种罪证,直到只留下一张。
于是痛惜为什么在去年没有多多照相,若那样,至少能留下自己的苗条。于是也开始痛惜为什么在过去的漫漫岁月里没有多多照相,若那样,至少还能在大浪中淘得几粒金沙。
蓦然回首间,豁然开朗。
过去的我,只是得了一种极端自恋与唯美的病症吧。总是害怕快门按下尘埃落定的那一瞬,自己的至美却去到了别处。无力掌控与表达自己的美,却对这种美充满了最好的怜惜与想象。这种病症,是任何道理也驱逐不去的,只有待不断老去的岁月让你对容颜不再有所寄托与期待之时,才能得到彻底根治。
所以,以后一定得多多照相,每照一次,那怕最终只能留下一张,也是对岁月的一种铭记与尊重啊。
礼物
文:宽容
一种从小就缺得厉害又非常渴望的东西。
午饭时和一个同事聊天,这个同事是个海归,在法国读书工作生活了八年。几年前回到了中国,女儿现在在英国剑桥女子学校上学。他告诉我,他曾经对女儿许诺说过,作为父亲他要给女儿三个大礼物。
第一个礼物是美貌,据同事说女儿继承了他和夫人的优点,很漂亮。
第二个礼物是帮助她掌握了三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中文是母语,因为从小在法国长大,所以法语也很流利,同事现在送女儿去英国受教育,英文也可以运用自如。
第三个礼物是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这将给予了女儿从容的品德和气质。
听到这里,我不禁唏嘘,并告诉同事我很嫉妒他的女儿,这些礼物在他的女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却是我们这一代历尽千辛万苦吃尽苦头才奋斗来的。那个年代的父母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有在国外洗盘子的经历,和精神上苦苦挣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心路历程。
女友也说有时候她会妒嫉自已的一双儿女,他们拥有那么多我们从前从来不敢想的东西,且不说满房间的玩具,单是父母的拥抱和亲吻就够让人艳羡的了。我每次看到女友抱着她的宝贝女儿轻轻地抚摸小东西的背时,都情不自禁地渴望这种身体的触摸,那是一种亲密的贴心贴肺的爱,是一种善解人意的关怀,它让人有安全感,让人觉得有人疼有人爱,是一种从小就缺得厉害又非常渴望的东西。
记得父母从我6岁起就没有再抱过我,也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一直都在培养我坚强独立的能力,却忽略了我在情感上的诉求。也许这是大多数传统的中国父母的观念,孩子都大了还搂搂抱抱的像什么话。
和男友关系的开始就是源于这种Physical touch (身体的触摸),那一次他充满爱意地轻轻抚摸我的背,让我感觉到了无限的爱意,和被人宠爱的幸福,便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走,不管山长水远。
人的感情就是这么怪,只要触碰到了心的柔软的部分,即使是不经意的,再坚硬的坚冰也会融化,甘心情愿地缴械投降,连张爱玲这样清高女子也会为了情“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