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绘画作品中形体的变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世紀初的绘画作品,目的是深入了解形体变形以及画家对形和体的探索力、创造力。
  关键词:形体;变形;绘画作品;画家
  1 形体概况
  1.1 形体因素有关论题
  形体是一种概念,是被人类制定并使用的一种超越事物形状的信息,是从长久的人类文化、经验、认知(能看到且摸到)、知识(了解并体会)等中总结出来的。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可以理解为具有异常特点,不符合视觉规律的绘图。
  从形体变形的角度来看,形体被视为在画布上创作的异常且不遵循视觉规律但或多或少能被识别的对象,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简化、风格化、知识化、夸张、讽刺、怪化、幻想化、无理化、神奇化、立体化、抽象化等。
  当看到原始时代石洞里面的图画时,人们感到震惊。还有中古时代的画作,它们虽不如真实事物,但总比人们看到的要真。它们是活的画,虽然不动但具有生气。
  经验告诉我们,变形的图画比原样看起来要生动,而动是“活”的一种表现。
  为了创造美,人们通常不依靠上面所说的完整绘画,而是借助自然的不完整结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创作出生动、形象的画。总体而言,形体是由形与体构成的。形是事物在空间中的界限划分,也是其构成差距的因素;而体是事物的内在,是决定事物内容的构成要素。
  1.1.1 形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形体(通过视觉和科学研究)是形和体的结合。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的边线叫作形。形在平面上必须是封闭线,并具有如下特点:有凸性、高密度、能带来圆满的感觉、有明显的形状、有边界线等。形具有凝聚性,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点也是形”(《阮嘉智谈创造》文学出版社1998年),甚至连细菌、分子、原子、中子等一些人看不到的东西也是形。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佛教曾说,有一种宇宙最小、小到不能装任何东西却能支配一切的事物,那就是形。如果形有形,那么形仍能装体,而能装就不是最小的。形既有形又抽象[1]。
  视觉图像能带来视觉联想,看到红色的圆形,我们能联想到太阳或者苹果;看到波浪形的画面,我们会想到高山或水波。连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的形状,如果呈现在完全同质的平面上,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感受或生理感觉(三角形带来不安、挑战、不稳定的感觉,圆形带来转动性和满足的感觉)。
  眼睛感知的事物能给记忆留下形概念的存在,即视觉记忆(眼睛识别光与暗的能力造成视觉记忆)。我们之所以能想象到高山或水波,是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图像已经存在了。在生活中,形常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人们常用图像、形象或形态描述某件事情、某个事物。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形以多种形式存在,笔者认为包括下列三种:空间中的形,真实且不断变动;意念中的形,不真实且不断变动;画上的形,真实且不变动。
  美术历史上有许多造形方式,画家可以使用色块,或者只用一撇、一点、深浅点来造形。作品里面的形具有使作品布局稳定、严密,使人物按照主题运动和体现作者想法等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识别形与其他因素,如色、背景、空间等。
  1.1.2 体
  体是体质,是造成事物形状的内在物质,包括木头、石头、水。仔细观察,形和体如波和水。波是现象,水是本体。不过形和体的结合不一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要进行完善。
  从体质的颜色或者情绪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一些体的类别,有形体,如土、石、木等;无体形,如方形、圆形、三角形、歪撇等;不稳定体,如水、云、霜、烟等。
  那些被体现在作品里的体质就是形体的内在要素。因此,画家的绘画技巧在于怎么在画面上选择材料来表达、转化对象的体质。质描述是指具体地表达一种事物体质的能力,带来对物质的真实感觉,同时表示事物外表体质的理解多于情感。复兴时代的画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如画家杜伊罗描述头发、皮肤的能力,画家简·瓦尼耶克在《阿诺菲罗婚礼》中展现的铜器的光泽、木头的粗糙、布块的柔软、明亮的镜子的结合。质演是通过物质的演变来表达画家内心情绪的,如向往生活的精神,因此,我们能了解画家的心情和感受。例如,梵高《向日葵》里蕴含的强烈情感涌出画面,颜色卷在一起,体现了对生活的渴望和痛苦,是通过质演表达画家内心的直接语言。浓烈的颜色也是高更画作的原始之美,能带来一种原始艺术的直接感受。
  造质是指表面上的多材质之合,强调事物本质的价值,能表达绘画的丰富性,肯定画家的创造能力,要求观看者进行探索。
  毕加索曾经说:“我同自然创造。”在一个画面上创新方式、技术,如拼贴、连接综合材料、除去形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助于打破偏见,增强绘画的语言能力[2]。
  总之,体质表达方式很多,它们不仅能带来偏向于表面的精致感受,更能体现出审美价值以及创造性,从而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要有渊博的思想、深远的灵魂才能掌握生活的生气,同时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材质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心生活转入绘画作品中。
  1.2 形体的形式和内容
  1.2.1 形体的形式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其特征为空间被体现在平面上,并用颜色、线形进行表达。创造者要知道怎么用有限的平面表达情感、灵魂和无限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绘画的任务是创造而不是模仿,但复制、模仿、再现自然对绘画来说也有三层创造:把三维空间里的物体放入二维平面,了解并记录对象的结构,一种材质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体质。
  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来看,绘画是具有抽象性的艺术。因此,作品里面的形体不管是现有物质还是非具体的对象,都不会被绝对准确地体现出来。我们识别外在形式的限制,客体外表包含形体内在的主题内容。形体有两种外表限制因素:固定限制、抽象限制。在一个平面上,形体的限制就是一个对象的外在形式表现。
  1.2.2 形体的内容   作品里面形体的形成就是个人性的提高,這能说明艺术家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因此,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形体要满足下列标准:体现出艺术和对象之美,表现出思想与创造个性,高度发挥材料的功能,给艺术创造新鲜感和灵感。
  根据视觉习惯的本能认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生活经验越多,思维与情绪越丰富。教授常教导学生多多观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感受能力。
  形体结构形成的过程必须具备对对象的情绪和理智的深刻理解。这是超越一般知识理解的过程,能使创造人的想象力更强。
  因此可以说,在作品里面,形体就是艺术家再现对象的完整本质。艺术家不仅看得见,还要科学、理智地理解对象,并认识其个别性格的客观世界。另外,艺术家要凭自己的表现能力,给作品里的对象带来新生活、新活力[3]。
  2 20世纪初绘画作品中形体的变形
  2.1 意念基础上的形体变形
  从意念出发的变形是第一基础。意念在这里被理解为纯朴的、自然主义的、没有被科学思维影响的感受美术的能力。绘画是因对自然的纯洁、真诚而形成的,但其表现时却没有完全依赖上面所说的审美感受,大部分是靠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而主要的语言就是形体的表达。
  这种造形在20世纪初再次大受欢迎。当专业绘画界放弃老旧造形方式并寻找新的方向时,一些画家创造出质朴、带有民间性的画作。他们的画作易看,没有崇高的发现或者深奥的元素,没有新鲜的图表或符号,完全从真诚和简单出发,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卢梭。
  2.2 气质的形体变形
  绘画艺术里的气质被理解为画家的性格体现能力,是每个人的个别稳定特征。哲学词典将“气质”定义为“人类的所有个人特点,是人类活动中的特征”。气质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甚至对一个作品能否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艺术创造是一个坎坷的过程。
  2.3 动形性的形体变形
  绘画中,“动”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法,但很少用本意进行解释,因为绘画的内容完全是静态的。任何一个“动”都来源于幻觉和感觉,并不是真实的。
  在埃及古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迈步的人有八条交替手脚,头部斜着但眼睛是正的。我们之所以感觉人物正在行走,是因为多交替造出了动形性,同一瞬间可以看到人物的多面。
  达达绘画派的马塞尔·杜尚拥有基于转动规律的形体变形作品。其作品给观看者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变迁画条的组合正朝同一方向转动。
  这是一种基于观察对象的动性和多面性的形体变形,倾向于心理上的审美。这种基础给形体一个对称、稳固的结构。人们对形体进行变形,如随着螺旋变化的龙、随着波浪线飞行的仙人等等。
  2.4 立体形的变形
  形体内涵的迫切性需要变化成多层造形。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形体建立像一场革命。因此立体艺术被分开,成为形体的一种变形。
  塞尚以把几数学的个形和艺术混在一起的方式默默地走进自己的世纪。他认为自然里的虚线是抽象的,是用来表现空间、颜色以及光线之间的关系的中介。这是基于理智的建形方式。他不停留于单纯的形体,而是把观众带入自己的理想自然结构,因此被称为“立体主义之父”。
  费尔南德·莱热的立体世界是各种管形的无尽交响曲。他被称为“管形画家”,也是工业、劳动、乐观之美的画家[4]。
  从毕加索的画作中,我们能产生多方面、多风格的感受。被称为“绘画立体派领峰者”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许多截然不同的点,探索、创造出了作品的新方式、新逻辑。也许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他的画,但有些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反战、反法西斯时代的宣言与尖锐的控告。
  从那五个裸体女人的画作来看,它跟其他传统裸体画没有区别。但从造形方面来看,它却是新艺术的宣言——毕加索凭借造形的新语言,传递了20世纪的不安精神。
  2.5 异形、非形的变形
  从印象派时代的末期开始,形的观念有所变化。高更曾说:“形不是自然中的演变而是属于思想的东西。”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西方一百多年来的主流艺术派有立体派、表现派、野兽派等。虽然是非现实派,但都属于变形的具体艺术。超现实主义也是形体的脉冲,和上面所说的一些派别属于同一个时代。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典型画家。在他的一些画里,我们能看到一切都被软化、融化,有的作品体现一场噩梦,里面的人体被拉长或分割成多块,人不再是个整体而是被分割后又被扔在画面上的某些地方。与空间描述、细节描述相结合,萨尔瓦多达利的画作能给观众带来毛骨悚然的感觉。
  萨尔瓦多达利以一种诡异、让人毛骨悚然的模式体现形体。他画出奇怪的时间种子,体现战争的漫长及残酷。
  康定斯基是抽象绘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非现实主义派的代表,主张虽然有共同点但不能创建绘画的共同理论和语言。抽象主义用极其精致的方法画出难以命名和理解的图,让观众感受幻想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感觉、预感、想象、联想等,有时候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又很接近我们的思维,这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广阔空间,艺术家已经找到它并用艺术语言(颜色、形体)进行表达。
  画家们在不同的时期,会为作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画家主动使用绚丽的颜色,有的画家寻找笔画的规律。形体变形是20世纪初一些画家的创新。虽然每个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如意念的形体变形、诡异非形的形体变形、气质的形体变形、动形的形体变形、立体的形体变形等,但其有一个共同点:给观众带来具有精神和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3 结语
  画家在平面上画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观察、了解的整个过程,他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表示对自己要体现的事物的观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结构性的理智大部分是有意构建的。纵向和横向的变形、夸张和风格化都是有意的。其次,感性方面给形体变形带来对称性,布局稳固性或者动性、节奏性或反方向的形体变形,或者诡异形体变形,反映对形体的丰富想象力。最后,在气质方面,每个人的气质在不同时代体现为不同风格的形体。
  创造与丰富多样是艺术造形的关键要素。每个画家的思维、观点都截然不同,形体变形对于每个画家而言,都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时代语音、现代思想以及创造方式。形体变形并不是拷贝现实,而是每个画家研究私人感情的整个过程,能体现出作者的时代自我。
  参考文献:
  [1] 会议纪要.越南美术大学迈入21世纪[M].河内:通讯文化出版社,2010:55-57.
  [2] 会议纪要. 20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河内文化本色[J].河内:知识文化出版社,2010:36-42.
  [3] 邓碧银.艺术是什么[M].河内:通讯文化出版社,2005:113-116.
  [4] 阮军. 20世纪的越南美术[M].河内:知识出版社,2010:136-139.
  作者简介:范明风(1977—),男,越南清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利刃出鞘》是由莱恩·约翰逊执导,丹尼尔·克雷格、安娜·阿玛斯、克里斯·埃文斯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推理影片。该片在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除了精彩的剧情反转之外,影片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讽刺、对人性善与美的赞扬,让影片宣扬的价值观得以升华,引发了观众的深思与批判。本文从电影《利刃出鞘》的细节伏笔入手,探究影片对美国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影射,以及对人性真实与善良的呼唤。  关键词:电影《利刃出鞘》;现实
摘要:《海街日记》和《小偷家族》都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本文就这两部影片的色调、剧情、镜头、生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导演在影片中如何安排以上元素,进而使电影既展现出舒缓的节奏,同时又避免让观众感到拖沓。  关键词:是枝裕和;慢;《海街日记》;《小偷家族》  0 引言  《海街日记》和《小偷家族》这两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重组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剧情都不复杂。  《海街日记》讲述的是同父异母的四个
摘要:在当今社会,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也让各大广告主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对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对各种品牌进行推广、宣传。近两年,稚优泉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传播品牌产品和文化理念,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和喜爱,并收获了一批又一批忠实消费者。  关键词:国产美妆品牌;稚优泉;新媒体广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注重起了自己的外貌,美妆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越
摘要:近几年,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在我国快速兴起,给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短视频的发展进行分析,首先探析短视频的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助推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治理对策,最后表达对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期望。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意识形态;主流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短视频APP喷涌而出,凭借着每个人都可以是视频内容
摘要:“宅文化”是由日本的“御宅文化”演变而来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宅”在宿舍不与外界世界产生联系。实际上,“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我们应该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摆脱“宅文化”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宅”;大学生;“宅文化”  1 “宅文化”的演
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文明型国家,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百国之和”的独特魅力.在“文化全球化”浪潮来袭之际,由于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很容易陷入对西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诗源于人的天性,艺术始于人的模仿,并在人类灿烂的文明中产生了史诗和悲剧这两大艺术类型,其中悲剧艺术受到了极高的赞扬。动画电影《姜子牙》便是一部中年主人公对自己人生再思考的悲剧题材,整部电影体现了一种主角信仰破碎然后又重组的悲怆苍凉之感。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姜子牙,赏析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悲剧艺术美。  关键词:《诗学》;《姜子牙》;悲剧艺术;情节
摘要:本文基于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书之五感互动式理念,从新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角度对儿童书籍的五感设计体验进行分析,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层次的发展规律和感官需求,研究五感设计对儿童书籍设计的帮助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儿童书籍;五感体验;新媒体艺术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进发展,人们对书本阅读体验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VR、AR等先进技术开始涉猎书籍行业,数字阅读已经逐渐取代传统书籍形式,成
摘要:版画是一种绘画形式,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小刀等物体在不同版面上进行雕刻后印刷而成的图画。要想体现版画艺术特征,就必须合理运用肌理语言,肌理语言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语言形式,其在版画艺术中格外受关注。通过将肌理语言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版画面积、形态中,可以使版画更具有层次、质感。本文围绕肌理语言在版画艺术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肌理语言;版画艺术;运用  0 引言
摘要:本文借由福柯的空间理论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作品《欲望号街车》中的叙事空间进行隐喻特征的解读,根据现实空间、心理空间以及双层次“异托邦”可知多层次的空间之间是相互交互与相互暗示的,而隐喻作为思维呈现的表征之一,可通过空间的设置、变换、划分呈现出来。现实空间隐喻人类社会的权力对立,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交错隐喻角色内在动机与命运,而双层“异托邦”具有更加深刻的角色塑造与主题表达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