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几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几处不同的表述。本文就此問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本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的特点等作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情境 表达效果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各种版本中,仅仅关于女一号林黛玉的眉和眼的描写,就多达近十种不同的版本流传世间。从其反复改动的情况,不难看出曹雪芹当年为描写黛玉的眉眼,确实煞费苦心。
如今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文中,所采用的文字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写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哪一种更好呢?
一、联系当时情境,“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符合情理。
林黛玉一进贾府,就“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这个时候林妹妹丧母别父,来到这个人地两生的大园子里,本来悲伤的情绪还未消除,又被老祖母这一“搂”一“哭”,能不伤心?见宝玉时虽不哭却难销泪痕,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文中是这样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此时的黛玉无“喜”可言,她也不会强颜欢笑,装作“似喜”的模样。那眼睛自然是“似泣非泣”,“含露”欲滴。用露珠比喻极细小的泪珠或水珠,黛玉好像刚刚哭过,泪眼汪汪,但眼泪没掉下来。“似泣非泣含露目”描写出林妹妹悲伤又得忍着流泪的情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对林妹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的逼真描写,不仅体现出林黛玉愁肠百结、又悲又怯的神与情,而且能和“神瑛使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的神话故事相照应。林黛玉的眼里隐隐含着泪水,是绛珠仙子到人间还泪。从这两句可看出前世的绛珠神韵,也可看出今生的黛玉风姿。再结合黛玉的“娇袭一身之病”考虑,黛玉是病由心生。她报恩天定,还神瑛以泪;情真意切,“情”宝玉之情。泪尽而亡。正应前因后果。
二、比较表达效果,“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形象感人。
从对偶的修辞手法看,以“露”对“烟”,“烟”,形容眉色好看,象一缕轻烟;“露”比喻两目湿润,似有泪光。同类取喻,具体生动;以“情”对“烟”则隔了一层。“含露目”对“罥烟眉”贴切无匹,写黛玉眼睛水汪汪的,如含有仙露明珠,显得形象空灵;“含情目”则过于抽象空泛。
“似泣非泣”远胜“似喜非喜”。“泣”比“喜”更有动感,容易使人联想到哭泣﹑泪珠﹑愁苦等,使人顿生爱怜。《红楼梦》之哭泣多者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她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凝结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桃花女儿行》等等。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独倚花锄泪暗洒”的林黛玉,“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林黛玉,“抛珠滚玉只偷潸”的林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林黛玉。林黛玉的“泪”,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内在情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两句抓住林黛玉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暗示其悲剧命运,并寄寓深切的同情。这也为后来情节中林妹妹眼睛的描写定下了基调。如第二十七回,林妹妹看宝玉被拒后极度伤心,她“倚着床栏杆,双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美丽动人。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阆苑仙葩”,拥有一种得天地精华的超凡脱俗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两句画出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林黛玉的眉毛细而长,弯弯的,眉头微微蹙起,含着淡淡的哀愁;黛玉的眼睛大又圆,水灵灵的,盈盈含露,脉脉含情。它显示出黛玉“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体现出黛玉的淡而不俗,清丽高雅,符合“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长得很象林妹妹的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波,面白而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眉蹙春山,眼颦秋波”多像“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啊。
林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风露清愁”既与“含露目”相合,又暗示黛玉的多愁善感。在贾宝玉的眼中,林黛玉如“娇花”,似“弱柳”,是“水做成的骨肉”、“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充满灵动之美。有人说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弱柳扶风”的身姿显得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显得崇高深刻。黛玉其形娟好,其质清寒,婀娜的外表之下蕴藏着一颗凄凉寂寞的心,她成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一个凄楚的代表。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只有跟“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合在一起,跟她整个人的气度、神韵、文化修养合在一起时,才具有超凡脱俗的美。
由此看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显然更胜一筹。宜取“泣”舍“喜”。当然,对“情”与“露”高下,可以有不同的的看法。“情”有“情”的妙处。
宝黛初会便都觉得似曾相识,心灵相通。可见二人是心有灵犀一“见”通。《红楼梦》第一回说:“本书大旨谈情。”宝黛初见之时,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是这样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的俊美多情让黛玉“吃一大惊”,而黛玉的神情、风韵,只有宝玉才能心领神会,两人心心相印。一个“情”字,写出了二人之间的微妙情愫,而用“露”字难免失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曹雪芹挥动巨如大椽、细似金针的妙笔,精心描绘出黛玉的眉眼,它不仅写活了黛玉之形,更是透过宝玉的视角写活了黛玉的“神”。不要小看这双眉眼,眉目传情,写尽风流。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五中。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情境 表达效果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各种版本中,仅仅关于女一号林黛玉的眉和眼的描写,就多达近十种不同的版本流传世间。从其反复改动的情况,不难看出曹雪芹当年为描写黛玉的眉眼,确实煞费苦心。
如今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文中,所采用的文字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写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哪一种更好呢?
一、联系当时情境,“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符合情理。
林黛玉一进贾府,就“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这个时候林妹妹丧母别父,来到这个人地两生的大园子里,本来悲伤的情绪还未消除,又被老祖母这一“搂”一“哭”,能不伤心?见宝玉时虽不哭却难销泪痕,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文中是这样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此时的黛玉无“喜”可言,她也不会强颜欢笑,装作“似喜”的模样。那眼睛自然是“似泣非泣”,“含露”欲滴。用露珠比喻极细小的泪珠或水珠,黛玉好像刚刚哭过,泪眼汪汪,但眼泪没掉下来。“似泣非泣含露目”描写出林妹妹悲伤又得忍着流泪的情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对林妹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的逼真描写,不仅体现出林黛玉愁肠百结、又悲又怯的神与情,而且能和“神瑛使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的神话故事相照应。林黛玉的眼里隐隐含着泪水,是绛珠仙子到人间还泪。从这两句可看出前世的绛珠神韵,也可看出今生的黛玉风姿。再结合黛玉的“娇袭一身之病”考虑,黛玉是病由心生。她报恩天定,还神瑛以泪;情真意切,“情”宝玉之情。泪尽而亡。正应前因后果。
二、比较表达效果,“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形象感人。
从对偶的修辞手法看,以“露”对“烟”,“烟”,形容眉色好看,象一缕轻烟;“露”比喻两目湿润,似有泪光。同类取喻,具体生动;以“情”对“烟”则隔了一层。“含露目”对“罥烟眉”贴切无匹,写黛玉眼睛水汪汪的,如含有仙露明珠,显得形象空灵;“含情目”则过于抽象空泛。
“似泣非泣”远胜“似喜非喜”。“泣”比“喜”更有动感,容易使人联想到哭泣﹑泪珠﹑愁苦等,使人顿生爱怜。《红楼梦》之哭泣多者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她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凝结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桃花女儿行》等等。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独倚花锄泪暗洒”的林黛玉,“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林黛玉,“抛珠滚玉只偷潸”的林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林黛玉。林黛玉的“泪”,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内在情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两句抓住林黛玉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暗示其悲剧命运,并寄寓深切的同情。这也为后来情节中林妹妹眼睛的描写定下了基调。如第二十七回,林妹妹看宝玉被拒后极度伤心,她“倚着床栏杆,双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似泣非泣含露目”比“似喜非喜含情目”更美丽动人。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阆苑仙葩”,拥有一种得天地精华的超凡脱俗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两句画出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林黛玉的眉毛细而长,弯弯的,眉头微微蹙起,含着淡淡的哀愁;黛玉的眼睛大又圆,水灵灵的,盈盈含露,脉脉含情。它显示出黛玉“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体现出黛玉的淡而不俗,清丽高雅,符合“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长得很象林妹妹的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波,面白而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眉蹙春山,眼颦秋波”多像“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啊。
林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风露清愁”既与“含露目”相合,又暗示黛玉的多愁善感。在贾宝玉的眼中,林黛玉如“娇花”,似“弱柳”,是“水做成的骨肉”、“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充满灵动之美。有人说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弱柳扶风”的身姿显得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显得崇高深刻。黛玉其形娟好,其质清寒,婀娜的外表之下蕴藏着一颗凄凉寂寞的心,她成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一个凄楚的代表。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只有跟“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合在一起,跟她整个人的气度、神韵、文化修养合在一起时,才具有超凡脱俗的美。
由此看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显然更胜一筹。宜取“泣”舍“喜”。当然,对“情”与“露”高下,可以有不同的的看法。“情”有“情”的妙处。
宝黛初会便都觉得似曾相识,心灵相通。可见二人是心有灵犀一“见”通。《红楼梦》第一回说:“本书大旨谈情。”宝黛初见之时,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是这样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的俊美多情让黛玉“吃一大惊”,而黛玉的神情、风韵,只有宝玉才能心领神会,两人心心相印。一个“情”字,写出了二人之间的微妙情愫,而用“露”字难免失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曹雪芹挥动巨如大椽、细似金针的妙笔,精心描绘出黛玉的眉眼,它不仅写活了黛玉之形,更是透过宝玉的视角写活了黛玉的“神”。不要小看这双眉眼,眉目传情,写尽风流。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