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教材适当调整,让教材“活”起来;对教材有效重组,让教材“串”起来;对教材合理补充,让教材“宽”起来,从而使教材因创造性使用而变得更加精彩。本文以上述为载体,针对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如何进行创造性使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科学教材 创造性使用 “活化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那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和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适当调整,让教材 “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有效的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处理时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因此,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1.以生活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适当地调整和“活”化教材
教材在编写时,所选取的实例都是经再三斟酌和反复权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接受性。但是,在某些具体的教学中,以生活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更能激起学生共鸣。
例如,大胆地把学生天天用到的自行车扛上讲台,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不同部件,认识哪些部件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件需要减小摩擦,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大和减小摩擦。同时研究什么情况会使摩擦发生变化,变化后容易发生怎样的后果及如何解决。由于实物摆在眼前,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个人体验,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各种摩擦力。而且,了解了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学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全面、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往往会使教学情境变得更真实、有趣,实用,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2.找准切入点化“静”为“动”,适当地调整和“活”化教材
课程改革后,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仪器,使我们教师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课堂充实了,生动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此,引导学生制订课外观察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器材等),让科学跳出课堂,回归生活。课堂中补充活动星图的制作原理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用一年的时间观察和绘制春夏秋冬主要星座的星图。在一年来学生的观测过程中,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课堂中以“静听”为主而“能动”不足的问题。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用绘圖的方法表示观测的结果。并且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科学观察要持之以恒,严谨操作”等科学的价值观,寓情于教,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有效重组,让教材 “串”起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结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重组。
1.加强联系,形成系统,让教材以知识为链“串”起来
科学教材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把知识点分散到各册的教材之中,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下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人体的八大系统”教学中,教材在七年级(上)中初步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七年级(下)中要求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在八年级(上)中学习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八年级(下)中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在九年级(上)中介绍人体的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并深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散在五册教材中,如何把教材前后内容加以联系,加以有效重组,就显得十分必要。
2.深挖两线,双管齐下,让教材以思想为链“串”起来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初中六册的《科学》教材中。因此,对于每一节课,我们不但要深入分析它的显性之线,更要分析它的隐性之线。例如,在八年级科学(上)“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内容教学中,比较明显的一条线是介绍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得出我国水资源紧张这一现实问题,再过渡到要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同时学习了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每一教学内容的显线和隐线这两条线,双管齐下,使教材以思想为链“串”起来。
三、合理补充,让教材 “宽”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学应以课程为目标之“本”,教材
为载体之“本”。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的执行者,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本,进行教材的合理补充,让教材“宽起来”。
1.增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让教材“宽”起来
如九年级(下)种群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和性别比等。为此,我们以人这一特殊种群为例,布置学生课外展开调查,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本小组调查结果分析计算得出人这一特殊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和性别比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完成教材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而且能使学生在“小型人口抽样调查”中学到许多教材上学不到的东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收效极佳。
2.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让教材“宽”起来
教学应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一些学生迫切需要的,又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科学知识,即使教材没有要求,甚至没有提及,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插入,大胆拓展。比如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教学内容学习时,主动对教材进行拓展,在初二学生中开展讲座,详细地介绍我省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现实及水污染的严重情况,以“保护母亲河——灵江”为例具体分析我们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把大范围的全球水资源问题拉近到我们身边存在的小范围的现实水资源问题,进行乡土教育,学生兴趣浓,能动好,效果佳。
3.加强学生的课外探究,让教材“宽”起来
科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此,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基于教材的特点,在简略学习了各种维生素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对其加热检测它的热稳定性。
在《科学》教材实施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材的优势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不足、空白更需要教师去弥补。随着教师课程生成意识的增强和课程资源视域的扩展,创造性地使用好现行的科学教材,切实地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大胆地有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么,科学教材会因为我们的创造性使用而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
[关键词]科学教材 创造性使用 “活化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那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和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适当调整,让教材 “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有效的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处理时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因此,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1.以生活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适当地调整和“活”化教材
教材在编写时,所选取的实例都是经再三斟酌和反复权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接受性。但是,在某些具体的教学中,以生活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更能激起学生共鸣。
例如,大胆地把学生天天用到的自行车扛上讲台,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不同部件,认识哪些部件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件需要减小摩擦,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大和减小摩擦。同时研究什么情况会使摩擦发生变化,变化后容易发生怎样的后果及如何解决。由于实物摆在眼前,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个人体验,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各种摩擦力。而且,了解了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学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全面、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往往会使教学情境变得更真实、有趣,实用,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2.找准切入点化“静”为“动”,适当地调整和“活”化教材
课程改革后,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仪器,使我们教师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课堂充实了,生动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此,引导学生制订课外观察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器材等),让科学跳出课堂,回归生活。课堂中补充活动星图的制作原理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用一年的时间观察和绘制春夏秋冬主要星座的星图。在一年来学生的观测过程中,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课堂中以“静听”为主而“能动”不足的问题。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用绘圖的方法表示观测的结果。并且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科学观察要持之以恒,严谨操作”等科学的价值观,寓情于教,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有效重组,让教材 “串”起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结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重组。
1.加强联系,形成系统,让教材以知识为链“串”起来
科学教材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把知识点分散到各册的教材之中,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下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人体的八大系统”教学中,教材在七年级(上)中初步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七年级(下)中要求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在八年级(上)中学习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八年级(下)中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在九年级(上)中介绍人体的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并深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散在五册教材中,如何把教材前后内容加以联系,加以有效重组,就显得十分必要。
2.深挖两线,双管齐下,让教材以思想为链“串”起来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初中六册的《科学》教材中。因此,对于每一节课,我们不但要深入分析它的显性之线,更要分析它的隐性之线。例如,在八年级科学(上)“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内容教学中,比较明显的一条线是介绍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得出我国水资源紧张这一现实问题,再过渡到要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同时学习了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每一教学内容的显线和隐线这两条线,双管齐下,使教材以思想为链“串”起来。
三、合理补充,让教材 “宽”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学应以课程为目标之“本”,教材
为载体之“本”。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的执行者,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本,进行教材的合理补充,让教材“宽起来”。
1.增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让教材“宽”起来
如九年级(下)种群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和性别比等。为此,我们以人这一特殊种群为例,布置学生课外展开调查,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本小组调查结果分析计算得出人这一特殊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和性别比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完成教材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而且能使学生在“小型人口抽样调查”中学到许多教材上学不到的东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收效极佳。
2.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让教材“宽”起来
教学应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一些学生迫切需要的,又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科学知识,即使教材没有要求,甚至没有提及,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插入,大胆拓展。比如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教学内容学习时,主动对教材进行拓展,在初二学生中开展讲座,详细地介绍我省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现实及水污染的严重情况,以“保护母亲河——灵江”为例具体分析我们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把大范围的全球水资源问题拉近到我们身边存在的小范围的现实水资源问题,进行乡土教育,学生兴趣浓,能动好,效果佳。
3.加强学生的课外探究,让教材“宽”起来
科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此,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基于教材的特点,在简略学习了各种维生素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对其加热检测它的热稳定性。
在《科学》教材实施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材的优势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不足、空白更需要教师去弥补。随着教师课程生成意识的增强和课程资源视域的扩展,创造性地使用好现行的科学教材,切实地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大胆地有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么,科学教材会因为我们的创造性使用而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