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杰汗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座城市叫新德里,因为在它北边还有一个老德里。新德里新得说不上历史,老德里老得说不清历史,现在它们已经连在一起了,新旧互相对峙着涡旋着穿插着,使岁月显得更加神秘和混沌。
  为了使脚步不在混沌中迷失,先去老德里。
  在车上一位印度司机已经一再警告:“有很多很多扒手,一定要注意好口袋。”刚停车,还没开车门,已经有两双小手在外面拍打玻璃,一看,六七岁的两个孩子,一个手上还抱着婴儿,大概是他弟弟,另一个一脚残废。印度司机立即冲着我喊:“千万别给钱,一给,马上围过来50个!”
  快速挤出去,终于到了一个稍稍空一点的街边,有一只黑黑的大手抓住了我的袖子。扭身一看,一个衣衫鲜艳而破旧的汉子,正把肩上的一个箩筐放下,从里面取出一只草笼,要揭开盖子给我看,我见他另一只手拿着一支笛子,立即判断他要作眼镜蛇的舞蹈表演了,早就听说这种表演是万万看不得的,因为不知道他会索取多少钱,而索钱时又会如何让眼镜蛇配合行动,我平生最怕蛇了,于是立即逃奔。逃奔很难,因为要穿过密密层层的人力车、“神牛”和人群,而街道又很狭窄。
  终于来到一个宽敞处,抬头一看,已到著名的红堡。红堡是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皇宫,主人是17世纪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帝王沙杰汗(Shah Jahan)。这座皇宫很大,长度接近一公里,宽度越过半公里,城墙很高,外面还有一条护城河,非常气派,从雄伟的拉哈尔门进入,里面也是一个街市,但气氛与宫外完全不一样了,相当整齐。我在街市的文物商店中买了一尊印度教大神湿婆的黄铜雕像,沉沉地提在手上,又进了第二道门,那才是当年皇帝活动的地方。大院子里有很多宫殿,用红沙石建造的平台上一排排大柱面对着前面的广场,大柱中央有一个白石皇座紧靠后墙,墙上有一个讲究的门,皇帝从这个门里出来坐在皇座上接见平台上下的官员和民众。
  因为架势都在,当年的气氛还可想象。再往后走,便见到了一个更讲究的宫殿,已经不用红砂石了,一式的白色大理石,到处都是精细的雕刻,皇帝在这里接见更重要的人物,例如大臣和外国使节。这个大理石宫殿北边,有一座也是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清真寺,通体洁白,毫无杂色,在整个皇宫暗红色的基调中,它的圆顶、柱塔显得晶莹纯净,十分醒目。
  面对着这些纯红、纯白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群,手里提着沉沉的印度教大神雕像,我在心中捕捉着对印度史的一些粗糙感觉,从自20年前读到大量有关11世纪伊斯兰势力侵入印度时一系列的描写(多数描写还出自几个伊斯兰历史学家的手笔),我对11世纪之后,外族统治下的印度史还提不起兴趣,只是对300多年的莫卧儿王朝有点另眼相看,原因是它有几个皇帝让人难忘。第一代皇帝巴布尔(Babur)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已经有点意思,勇敢而聪明,身处逆境时还想过躲到中国来当农民,却终于创建了印度最重要的外族王朝,只是他死时才四十几岁,太年轻了。更有意思的是第三代皇帝阿克拔(Akbar),他作为一个外族统治者站在这块土地居然非常明智地想到了宗教平等的问题,甚至还分别娶了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皇妃。最让我心动的一件事情是,他召集了一次联合宗教会议,说印度的麻烦就在于宗教对立,因此要创立一种吸收多种宗教优点的新宗教,并修建了“联合宗教”的庙宇。印度人对这位皇帝产生了好感,但在信仰上又不想轻易改变,而原先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则多数不同意。这种局面招致他在皇族中势力减弱,又加上儿子谋权心切,一来二去,凄凉而死。他的儿子不怎么样,而孙子又有点意思了。孙子不是别人,就是我现在脚踩的皇宫的建造者沙杰汗。
  沙杰汗这个皇帝不管在政治上有多少功过,他算在印度历史上最响亮的名位应该是“杰出的建筑狂”。除了眼前这座皇宫,他主持的建筑难以计数,最著名的要算他为皇后泰姬玛哈(Jaj Hanal)修建的泰姬陵。泰姬陵已经进入任何一部哪怕是最简略的世界建筑史,他也真可以名垂千古了。泰姬皇后在他争得王位之前就嫁给了他,同甘共苦,为他生了14个孩子,最后死于难产,遗嘱希望有一个美丽的陵墓,沙杰汗不仅做到了,而且远远超出亡妻的预想。这个陵墓,由20000民工修建了整整22年。现在还完好地深存在阿格西,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去看看。已经无数次地见过它的照片,极度豪华又极度单纯,进入了诗和梦的境界。有人说,由于沙杰汗过于沉迷于包括泰姬陵在内的大量豪华建筑,把从阿克拔开始积累的大量财富耗尽了,致使莫卧儿王朝盛极而衰,这也许是对的,但从历史的远处看过去,有那么多美丽的建筑留下来了,也值。
  泰姬陵的单纯如同这座红堡皇宫,单纯如同北边那座清真寺的单纯,反映了这位沙杰汗皇帝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他不是设计者,但永远是选择者和批准者,他的兴趣决定了建筑师的行为走向。他保存了印度艺术雄浑大气的一面,又汲取了伊斯兰艺术的精致美丽,主要方法是把精细柔丽统一在同一色调里,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气韵。他的祖父没有实现宗教统一的美梦,但他在建筑艺术中做到了。
  他与祖父遇到了同一个下场:儿子篡权。他的三儿子奥伦泽布(Aurangzeb)废黜并囚禁了他,囚禁地是一座塔楼,隔一条河就是泰姬陵。他被囚禁了9年,每天会对亡妻的墓说些什么呢?可能只是反复地念叨:“老伴,咱们的老三没良心!”
  幸好,他死后,被允许合葬于泰姬陵。
  奥伦泽布掌权后明确宣布废除印度教和基督教。
  相比之下,莫卧儿王朝值得纪念的还是阿克拔和沙杰汗两位。为此,离开红堡后我还去了沙杰汗建造的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再一次领略红砂石的单纯豪华,以凭吊这位有情有义的建筑狂。
其他文献
云雾中,这拔地而起的麦积山,就像一尊从天际向我们缓缓走来的佛陀。  麦积山石窟以“东方雕塑馆”之誉闻名遐迩,可我总想称它为艺术村,因为这里的造像完全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麦积山的整座山体,挤挤地住满了许许多多美丽的佛像。它们从南北朝开始至清朝经历了十几个朝代,1500多年来,这些佛教造像陆陆续续地在这儿建立开凿家园。现住三“人”以上的洞窟有194“家”,总有7200余“人”,这还不包括直接画在石
期刊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人,开辟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从早年弄潮于艺术运动的波峰浪谷,成为一位狂飙突进式的领军先驱:到50年面壁潜修,孤独求索,探寻出中西调和的绘画新径;直至秋霜红叶,实至名归,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艺术宗师——林风眠,以自己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完成了一个现代艺术殉道者的使命,也使后人读到了一部凄婉而苦涩的诗意人生的传奇。    游学异国,重新发现东方艺术    1900年
期刊
在甘肃合水县的平定川内,现存着保全寺、张家沟和莲花寺右窟,它们在地域上相隔数里或数十里,在时间上从北魏至唐、宋前后承接,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当属莲花寺石窟。  莲花寺石窟群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态,又要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型能力,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满造像,既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又超越了石窟内客观环境的限制,堪称
期刊
古迹散步  甘肃石窟以地区可划分为四处:一是河西地区石窟群,坐落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及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群以及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二是陇中地区石窟群,包括永靖炳灵寺、靖远寺儿湾石窟及法泉寺石窟等;三是陇南石窟群,以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主体,包括附近的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大象山等石窟;四是陇东石窟群,主要位于甘肃东部庆阳、平凉地区,重要的造像遗址有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王
期刊
早就有思想准备,我将要去的拉梢寺被隐藏在一片人烟稀少的山谷里,所去道路非常不好走,但也没有料到真的进入进山河滩地,所谓的“路”是如此难走。从武山县洛门镇十字路口向一个汉子打听,知道由此向北进山,几乎没有路,他说可以到县城去绕行,但那边也是最后没有公路。我苦笑了,这么走与那么走不是一样么,便开车直接上坡,走了才1公里便没有了公路,有人挥手要车辆下到干涸的卵石荒滩里,沿着隐约可见的车辙印,往前摸索着开
期刊
这篇散文的标题如此浅露,是我当初没有考虑的。几个月来,激荡的情感难以自抑,我只能用这种直奔主题的方式,完成一次心灵的朝圣——世界上最大的巴米扬立佛,在阿富汗已被摧毁,人类的一切拯救,都被硝烟所笼罩吞没,文明也因此变得昏暗惨淡无光。  就在那个时节,那个夏天,我接近了大象山。  在甘肃天水的日子里,住在宾馆里,开了好几个座谈会,接着又下乡调查关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  中国五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游人
期刊
河南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北魏以前的石窟造像面相丰盈,神态温和宁静,突出了佛的伟岸和庄严。北魏造像多为削瘦的“秀骨清像”,宽袍大袖,衣裙层层垂悬,形成疏密间杂、通体流畅的衣饰线条,传承了印度马图拉艺术风格的特征,这个时期的造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北齐、隋代的造像,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
期刊
一、“十万佛窟”炳灵寺  久久地徘徊在敦煌厚重的历史中,乍见“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心情一下子完全放松了。从刘家峡大坝乘船,经过烟波浩渺的水库湖面,向西拐进峡口,沿黄河古道逆水而上。峡壁上累累的凿关痕迹向人们诉说着大禹率众“导河自积石”的艰辛与不易。如今,一湾一曲水的历史早已随着脚下的河水滔滔东去,水平如镜的刘家峡水库碧波万里,宛如黄河上一块碧绿的翡翠。狭长蜿蜒的库区,两岸高山对峙,营造着长江三
期刊
(一)  难道这里真有如来佛祖?  这个念头老是和我纠缠不清。  麦积山有很多神叨叨的地方,不信佛的我,至今仍被这些现象,固执地缠住。  那天,我清晨从西安坐火车到天水,再换汽车,马不停蹄地转三次车赶来这里,可进麦积山大门还要再演绎个三部曲——坐观光车到石窟内部的停车场,明明麦积山就在跟前,这里又设计了弯曲的山道,不让你直至,非得经过沿途两旁摆了许多卖旅游小商品摊位的步行道,搞得前来的兴致打个大折
期刊
第一次被石窟造像艺术的气势震慑,是这里。  第一次了解华夏民族昔日的伟大,在这里。  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美的广义,也是在这里——  这里,浩浩秦岭西来,突然被伊水斩断。这里“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隋炀帝即位后,在洛阳大规模营建京城,城门正对这里,所以这里称龙门。  可吸引我前来的,并不是这里山河的自然造化气势,而是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  特别是卢舍那大佛。  与她相念,是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