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需要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后,石漠化问题愈发凸显。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石漠化的治理力度,结合岩溶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植树造林技术,更好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形成原因,重点探究石漠化的具体治理对策和造林技术。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1、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估
以马关县为例,在封山育林工作之前,马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区域为石漠化程度中度以上石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灌木覆盖度<30%,普遍土层浅薄、基岩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土地),通过开展封山育林后,根据每年的跟踪小班调查自检情况显示封育区的乔灌木覆盖度基本提高到40%~60%左右,遏至并且明显改善了本地区的石漠化程度,使其封育区域石漠化程度逐渐变为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增加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全面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发挥相关工作作用,促进水土保持效果的提升,对生态气候等进行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2、石漠化的成因
云南的石漠化类型主要以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为主。石漠化的形成,不排除有一部分自然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后期人為因素引起的。由于许多人很久以来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价值对于其利用率不高,这便导致了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更是告急,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使得大量基岩裸露出地表,长此以往,加之得不到及时的治理,便形成了石质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由于缺水少土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旱涝灾害将常在此发生,各种灾害并发之后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土地生产力日趋下降,一方面导致当地居住的本土农民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贫困反作用于当地生态环境又加剧了石漠化,这便形成了穷则垦,垦后荒,荒又垦的恶性循环。
3、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3.1加强日常的防御工作
在治理石漠化时,一定要做好土地日常的养护工作,依据当地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在对其对人们的危害系数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禁止当地居民过度开垦以及滥砍滥伐,从而减轻人类生产活动对石漠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3.2加强重视,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当地所在政府和乡镇应加强重视,进行全方面治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带领林业部门做好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是由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制定有效的措施预防,加强土地的日常防御工作。针对当地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制定有效的还草计划、退耕还林,正确引导居民开采和砍伐,避免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
3.3壮苗的培育
选购达到标准的苗木由具有造林经验的专业造林队进行造林,由林业站进行技术指导。苗木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因此,一定要提高苗木质量,种子一旦发芽应进行精细化管理,调整好苗木密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让苗木在合理的密度下生长,确保有足够的养分,并合理施肥,为其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
3.4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造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在造林过程中,由于石漠化的土质和正常的土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应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整地造林。在整地造林过程中,不能炼山,不能破坏原有的植被,而是要保留。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种植密度,密度太大会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养分不足;密度太小则造林效果欠佳,不能有效改善石漠化情况。因此,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应保持种植密度在700~2500株/hm2。另外,还应根据石漠化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选择好造林天气,在合适的时机种植,提高树木成活率。
3.5选择非常规的方法进行整地造林
鉴于岩溶地区土壤所具有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应当采取非常规的方法。首先,在整地造林时不能炼山,最大限度地保留山上的所有原生植被;其次,一定要把握好密度,密度过大不仅破坏大量的原生植被,而且会对林木后期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密度过小则造林效果较慢,甚至于没有造林效果,所以,应当将造林密度严格控制在700~2500株/hm2之内。当然,还要保证密度不一致,而对于造林苗木,则最好选择袋苗。除此之处,应当根据土壤和水量的情况,从营养苗、裸根苗和种子直播中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技术。掌握好造林时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讲,造林的最佳季节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阴雨天则是最为合适的天气,待定植坑完全湿透时方可造林。当苗木定植完成以后,将杂草、枯枝或者小石块覆盖于定植坑面上。
3.6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维持,这就需要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加强资金筹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模式,加快完善与石漠化治理有关的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对企业或个人的引导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能够投入到石漠化防治事业中去,积极推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使各生态工程投资的标准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保证了石漠化防治资金的投入水平,使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加强对于石灰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卡斯特地貌分布较为广泛的云南地区一定要积极投入力量进入到石漠化治理中去,并积极提高造林技术,开展防护林的种植工作,只要才去的技术措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科学合理,假以时日,重建生态环境以及实现石灰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阳文良.浅析石漠化危害及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2).
[2]李春梅,李春玲,杨岚,等.浅谈文山州石漠化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7(3).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1、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估
以马关县为例,在封山育林工作之前,马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区域为石漠化程度中度以上石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灌木覆盖度<30%,普遍土层浅薄、基岩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土地),通过开展封山育林后,根据每年的跟踪小班调查自检情况显示封育区的乔灌木覆盖度基本提高到40%~60%左右,遏至并且明显改善了本地区的石漠化程度,使其封育区域石漠化程度逐渐变为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增加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全面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发挥相关工作作用,促进水土保持效果的提升,对生态气候等进行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2、石漠化的成因
云南的石漠化类型主要以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为主。石漠化的形成,不排除有一部分自然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后期人為因素引起的。由于许多人很久以来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价值对于其利用率不高,这便导致了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更是告急,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使得大量基岩裸露出地表,长此以往,加之得不到及时的治理,便形成了石质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由于缺水少土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旱涝灾害将常在此发生,各种灾害并发之后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土地生产力日趋下降,一方面导致当地居住的本土农民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贫困反作用于当地生态环境又加剧了石漠化,这便形成了穷则垦,垦后荒,荒又垦的恶性循环。
3、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3.1加强日常的防御工作
在治理石漠化时,一定要做好土地日常的养护工作,依据当地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在对其对人们的危害系数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禁止当地居民过度开垦以及滥砍滥伐,从而减轻人类生产活动对石漠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3.2加强重视,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当地所在政府和乡镇应加强重视,进行全方面治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带领林业部门做好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是由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制定有效的措施预防,加强土地的日常防御工作。针对当地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制定有效的还草计划、退耕还林,正确引导居民开采和砍伐,避免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
3.3壮苗的培育
选购达到标准的苗木由具有造林经验的专业造林队进行造林,由林业站进行技术指导。苗木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因此,一定要提高苗木质量,种子一旦发芽应进行精细化管理,调整好苗木密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让苗木在合理的密度下生长,确保有足够的养分,并合理施肥,为其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
3.4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造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在造林过程中,由于石漠化的土质和正常的土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应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整地造林。在整地造林过程中,不能炼山,不能破坏原有的植被,而是要保留。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种植密度,密度太大会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养分不足;密度太小则造林效果欠佳,不能有效改善石漠化情况。因此,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应保持种植密度在700~2500株/hm2。另外,还应根据石漠化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选择好造林天气,在合适的时机种植,提高树木成活率。
3.5选择非常规的方法进行整地造林
鉴于岩溶地区土壤所具有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应当采取非常规的方法。首先,在整地造林时不能炼山,最大限度地保留山上的所有原生植被;其次,一定要把握好密度,密度过大不仅破坏大量的原生植被,而且会对林木后期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密度过小则造林效果较慢,甚至于没有造林效果,所以,应当将造林密度严格控制在700~2500株/hm2之内。当然,还要保证密度不一致,而对于造林苗木,则最好选择袋苗。除此之处,应当根据土壤和水量的情况,从营养苗、裸根苗和种子直播中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技术。掌握好造林时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讲,造林的最佳季节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阴雨天则是最为合适的天气,待定植坑完全湿透时方可造林。当苗木定植完成以后,将杂草、枯枝或者小石块覆盖于定植坑面上。
3.6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维持,这就需要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加强资金筹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模式,加快完善与石漠化治理有关的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对企业或个人的引导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能够投入到石漠化防治事业中去,积极推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使各生态工程投资的标准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保证了石漠化防治资金的投入水平,使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加强对于石灰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卡斯特地貌分布较为广泛的云南地区一定要积极投入力量进入到石漠化治理中去,并积极提高造林技术,开展防护林的种植工作,只要才去的技术措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科学合理,假以时日,重建生态环境以及实现石灰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阳文良.浅析石漠化危害及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2).
[2]李春梅,李春玲,杨岚,等.浅谈文山州石漠化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