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的三种境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摸语言世界—— 一切从好奇开始
  我曾学过钢琴,至今不能忘记第一次坐在琴凳上,凝望着黑白相间的琴键,那油然而生的好奇与渴望。在生涩的触摸中,在不成曲调的“叮咚”声中,我获得了对音乐的最初体验与喜爱。
  语文同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小孩子初入文学殿堂,不应该是胆怯,而应是好奇而跃跃欲试的。带着他们在文学殿堂的高阶前流连,摸一摸古朴的木制扶手,闻一闻酝酿着淡淡草香的清风,孩子们怎能不心向往之?这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境界:引领学生触摸语言世界,激发孩子们如春芽般稚嫩的好奇心。
  文字如画。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感受那诗情画意——“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四时景物皆成趣,这恬静安详的月夜就是一幅画。
  文字如曲。我们可以用耳朵去聆听文字中蕴藏的优美乐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奏出了语言文字的音律美。
  文字记载着生活。我们得用心去品味——“卖粽子、豆浆、馄饨的小摊子已是热气腾腾了,火苗舔着的大锅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
  主人用淳朴热情的微笑迎来了第一批顾客。”文字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引领学生触摸语言世界,就是要调动起眼、鼻、耳、嘴、手、心等各种感官,或朗读,或聆听,或表演,或揣测,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好奇与热爱,从而踏上文学之旅。
  走进对话天地——交流产生智慧
  我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没有“车马”的喧嚣繁杂,没有试卷的越俎代庖,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坐着,就连我也要申请一张椅子,我不是居高临下的“导师”,而是学生畅所欲言的伙伴。
  我最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有豪情壮志,就像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读着叫人激动。
  我也喜欢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叫人振奋!
  我们会背的诗可多呢!我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了不起,你们认为杜甫的诗与李白的诗一樣气势磅礴、豪情满怀吗?
  我想起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今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好像杜甫的诗总有一种无奈和忧伤。
  那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惆怅,正是这种无尽的沧桑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老师,《望岳》是杜甫写的吗?为什么这首诗中没有忧愁和伤感呢?
  聪明的孩子。此时,诗人风华正茂,站在山顶,心里涌起干一番大事业的抱负。可是后来国家发生了变故,诗人历经磨难,所思所想都有了很大变化。
  我明白了,原来诗人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都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这是春日午后师生的轻松对话。对话真的能启迪智慧,不是吗?
  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彼此分享,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两种思想,甚至三种、四种……引领学生走进对话天地,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生成智慧,这就是我追求的教语文的第二种境界。
  赏尽万紫千红——享受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眼中只有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越来越狭窄。只有借助课堂教学这个引子,将孩子们的视野引向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将阅读的触角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延展,语文这株耸入云霄的古木才能荫蔽更广袤的天地,孩子们才能找到心灵栖息的乐园。
  著名儿童文学家祁智和孩子们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我就在书中等你。
  这也是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在好书的熏陶下,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万紫千红”。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许文胜,男,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影视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剧照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1974年在《传播杂志》上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
16世纪早期,荷兰人对一种带有美丽杂色花纹的郁金香趋之若鹜,富商巨贾们更是将那些稀有的杂色郁金香视为珍宝,竞相收购。一时间,杂色郁金香价格飙升,有人不惜抛妻弃子、弃职转行专种这种郁金香。一颗上好的杂色郁金香鳞茎,与一间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房子同价,也等于一位砌砖工人15年的工资。当时的姑娘们以拥有一朵杂色郁金香做嫁妆为荣。  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知道,那美得耀眼,让人们倾家荡产的杂色郁
摘 要: 繁漪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渴望爱情,追求自由,她犹如一只被关在封建大家庭这一牢笼中的金丝鸟,尽管在苦苦地挣扎,却无法冲出这一牢笼,无法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进而走上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并走向毁灭。本文就在痛苦中挣扎的繁漪的生存困境、选择、结局作分析。  关键词: 繁漪 金丝鸟 生存困境 挣扎 毁灭  “五四”运动的风暴猛烈地冲击、扫荡着封建社会的一切污
战国时候,魏国的邺这个地方邻近漳河,老百姓本该安居乐业,但是举目四望,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为了生存,老幼妇孺纷纷逃离家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第一幕 摸清底细  一位萎靡不振的老农在田地劳作。西门豹微服上场,见老农立在田头,正望着田地唉声叹气。  西门豹 魏王说此处民不聊生,今日一见,唉,果真如此!这里邻近漳河,灌溉田地如此便利,为何却落得这等模样?哎!前面有一老农,不如我上前问个明白。  
摘 要: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功效,理论联系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并普及给广大学生,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趋于大众化,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
一、聚焦文题——让题目亮起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周我们写的作文吗?  生:记得,写《乡村美景》,我写的是乡村的田野。  师:乡村田野你也会写,真有才。这位女同学,你写了什么?  生:乡村果园。  师:你很勤劳,很善于观察。她给作文取的题目是《乡村景色》。这个题目你感觉如何?  生:不太好,感觉范围太宽泛,没有落脚到果园。  (师出示:《果园,你好!》)  师:这篇的作者在哪里?原来是你。请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不同情境介绍动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2.学习通过抓典型特征介绍动物外形,从觅食、喝水、睡觉、活动等方面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  3.尝试在介绍和写作过程中增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触发思维  1.谈话导入:(出示一幅宠物狗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只生活中常见的宠物狗,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只小狗。  2.刚才很多同学都是从小狗的外形特征介  绍的,
摘要 通过微课这一重要载体来凸显教育教学智慧,实现我国中职纺织设备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在明确智慧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微课教学支持的前提下,通过精选微课类型、设计微课内容以及打造微课平台等手段,突破纺织专业传统教学的束缚,为大数据、智能化智慧教学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微课;智慧课堂;纺织设备管理;纺织专业;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课本中的识字课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词串识字相比,儿歌所创设的语境为儿童全息识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识字磁场。那么,当诗歌遭遇“识字”,将催生出怎样的奇花异果呢?从宏观角度来说,低段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服务于识字,学生在拼音中识字,在词语中识字,在课文中识字,识字贯穿了整个低段的教学。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识字课,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几乎所有识字单元中的儿歌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来,
习作教学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意义”与“有意思”兼具的言语实践过程,既要指向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长进,也不能忘记对学生活动和游戏本性的尊重。习作是学生主体投入的言语实践活动,需要融表演、感觉、体验、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语境,在链接生活、唤醒经验中开始,在活动体验中推进,在对话互动中丰富和延展,由浅入深形成习作的场域,使写作的知识、技能、方法也随之活动化、情境化,从而使学生的“言语图式”和“言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