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全球陷入通胀的阴影中:欧盟物价水平连续4个月走高;巴西、俄罗斯、印度CPI上涨均超过5%;1-6月,中国物价上涨达到5.4%;越南一季度物价上涨接近13%。
上世纪70年代,在黄金和石油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通胀阴影曾一度笼罩着美国,1979年的通胀率达到了11.3%。
历史回放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十年”后,由于越南战争升级和约翰逊总统推行‘伟大社会”计划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以及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2%的“低通胀时代”。
1971年,美国物价开始上涨。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引起了民众的普遍担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选年,平息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担忧,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冻结工资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价格90天。与此同时,美联储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90天后,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抑制。牙膏价格的年增长率为1%,电视机为0.3%,男性理发费为0.4%。于是,尼克松政府又将价格冻结扩展到其他商品上。最后,从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工资到大米、布丁的价格,无一不列入管制对象的范畴。当时,公司想调整产品价格,或者要为员工涨工资,均必须向美国政府申请。尽管如此,到了1972年,美国的通胀率依然上升了3个百分点。
1973年,美国的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迫使美国政府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然而,还没有等到美国政府调控物价的政策见到成效,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抗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欧佩克通过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决议。石油禁运使国际原油价格和石油制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从战争爆发前的3美元—桶急升到1974年3月的12美元一桶,涨到原来的4倍。原油价格的大规模上涨不仅导致了消费者支付的能源价格E涨和使用能源的企业营运成本提高,还带动了非能源的石油产品的价格上涨。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70g代中东战争导致石油禁运,供应下跌,使得价格E升,将全球带人高通胀时代。1974年,全球通胀率竟达到了历史峰值的16.4%。
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粮食、石油、鱼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继续猛涨。9月27日,福特总统专门召开了通货膨胀峰会,一半的国会议员参加。在会议开始前,白宫的牧师带领大家祷告内容也与通货膨胀有关,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祷文说:“愿我们不仅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而目可以控制它。不仅可以控制它,还可以彻底驾驭它。”福特总统在会上明确宣布,通货膨胀已成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同时,他建议美国人民买东西时货比三家,尽量买便宜的东西;大家合用一辆车,关掉不用的灯,冬天室内温度保持在华氏68度,以节约使用能源等。然而,福特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积极反映,美国物价继续扶摇直上,全年美国物价上涨达到了创纪录的12%。
更让福特政府没有预料到的是,在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国失业率在此后的9个月内上升到了9%。经济的衰退又不得不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在此后的几年里,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直在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泥塘中挣扎。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该国的石油出口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了第二轮石油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人]978年的每桶约13美元E升到1980g的每桶近32美元。与1973 1974年的石油危机一样,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都大大加剧。全球通胀率最高时一度达到了16%。英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2%,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2.5%。日本、西德、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曾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美国也不例外,1979和1980两年间,美国通胀率持续在两位数水平(分别为11.3%和13.5%),这也是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罕见的现象。
为应对持续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卡特政府采取了大幅加息的紧缩经济政策,被迫让美国经济实现硬着陆。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零增长,失业率超过10%的痛苦后,美国终于在1982年将两位数的物价上涨率降回到上世纪50年代2%的水平上。
引子
从2009年开始,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恢复,部分国家物价开始攀升,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当年,印度和俄罗斯通胀水平都超过8%。2010年,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更加明显。这一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消费物价同比上涨5.9%、8.8%、10%以及3.3%,韩国、南非、印尼、越南、土耳其以及西亚北非地区通胀水平均处于历史的高位。
到了2011年,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开始转变为普遍性的通胀现实。除日本之外,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加大。2010年12月欧盟物价水平首次突破2%达到2.2%,随后4个月稳步上涨,4月份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到2.8%、创50个月新高。英国4月CPI年率4.5%、升幅创31个月最高水平。2011年一季度,美国物价指数达到了6%,触及上世纪70年代高通胀初期的水平。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依然整体保持在高位。从3月开始,中国物价已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而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物价涨幅均超过了这一数字。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以及黄金和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全球曾一度陷入了长达近10年的通胀周期和严重的经济衰退。1979年底,美国通胀率竟高达11.3%。美国政府最后只能被迫采取惊人的20%高利率手段,让美国经济痛苦地进行硬着陆。
评说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及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长达10年高通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1979年,美国通胀率达到了11.5%,工业生产下降了11.8%,近1.5万家企业破产倒闭,836万人被迫失业。
目前又一次的全球性通胀正在蔓延。4月份,欧盟的物价水平创出了50个月的新高;英国物价涨幅也达到了31个月来最高水平;美国物价上涨率也触及到上世纪70年代高通胀初期的水平: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的今年的物价涨幅通胀均超过了5%。从3月开始,中国物价已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并且6月达到了6.4%,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92个国家中约50个国家通胀率已接近两位数,而其中大多数是新兴市场国家;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均巳超过了目标值。法国巴黎银行最近预测,2011年全球通胀水平叫等攀升至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计,201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将分别达到2.5%和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指出,遏制通胀将成为2011年各经济体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所谓“全球通胀危机”并不是真正的“通胀危机”,而是“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由于购买石油必须使用美元,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得全世界对美元的需要相应加大,进而使得美元被动性超发。1973年,“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酞每桶5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而1979年的“两伊战争”,使全球石油产量骤减,进而导致油价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有分析认为,上世纪加年代的两次油价大幅上涨,使全球通货膨胀率提高了15%左右。
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通胀更多的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2010年11月开始实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了过度的流动性。与此同时,欧洲及大部分经济体都在危机应对中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日本在地震之后大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更加明显。而流动性过剩又直接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原油、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势凶猛,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仅2010年全球棉花就上涨了92%;咖啡上涨了77%;玉米涨52%;钯金涨80%;白银涨100%;镍和铜涨50%多。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至今上涨超过了120%,棉花、小麦、大豆等进口均价也同比增长约70%、35%和20%。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给很多经济体带来了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与上世纪70年代更为不同的是,今天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而本轮通胀又是全球性通胀。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全球联手,共同应对通胀。否则,任何国家即使使出全部解数,在巨大的全球通胀面前都会显得茫然和无助。
上世纪70年代,在黄金和石油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通胀阴影曾一度笼罩着美国,1979年的通胀率达到了11.3%。
历史回放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十年”后,由于越南战争升级和约翰逊总统推行‘伟大社会”计划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以及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2%的“低通胀时代”。
1971年,美国物价开始上涨。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引起了民众的普遍担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选年,平息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担忧,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冻结工资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价格90天。与此同时,美联储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90天后,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抑制。牙膏价格的年增长率为1%,电视机为0.3%,男性理发费为0.4%。于是,尼克松政府又将价格冻结扩展到其他商品上。最后,从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工资到大米、布丁的价格,无一不列入管制对象的范畴。当时,公司想调整产品价格,或者要为员工涨工资,均必须向美国政府申请。尽管如此,到了1972年,美国的通胀率依然上升了3个百分点。
1973年,美国的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迫使美国政府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然而,还没有等到美国政府调控物价的政策见到成效,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抗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欧佩克通过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决议。石油禁运使国际原油价格和石油制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从战争爆发前的3美元—桶急升到1974年3月的12美元一桶,涨到原来的4倍。原油价格的大规模上涨不仅导致了消费者支付的能源价格E涨和使用能源的企业营运成本提高,还带动了非能源的石油产品的价格上涨。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70g代中东战争导致石油禁运,供应下跌,使得价格E升,将全球带人高通胀时代。1974年,全球通胀率竟达到了历史峰值的16.4%。
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粮食、石油、鱼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继续猛涨。9月27日,福特总统专门召开了通货膨胀峰会,一半的国会议员参加。在会议开始前,白宫的牧师带领大家祷告内容也与通货膨胀有关,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祷文说:“愿我们不仅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而目可以控制它。不仅可以控制它,还可以彻底驾驭它。”福特总统在会上明确宣布,通货膨胀已成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同时,他建议美国人民买东西时货比三家,尽量买便宜的东西;大家合用一辆车,关掉不用的灯,冬天室内温度保持在华氏68度,以节约使用能源等。然而,福特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积极反映,美国物价继续扶摇直上,全年美国物价上涨达到了创纪录的12%。
更让福特政府没有预料到的是,在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国失业率在此后的9个月内上升到了9%。经济的衰退又不得不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在此后的几年里,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直在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泥塘中挣扎。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该国的石油出口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了第二轮石油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人]978年的每桶约13美元E升到1980g的每桶近32美元。与1973 1974年的石油危机一样,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都大大加剧。全球通胀率最高时一度达到了16%。英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2%,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2.5%。日本、西德、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曾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美国也不例外,1979和1980两年间,美国通胀率持续在两位数水平(分别为11.3%和13.5%),这也是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罕见的现象。
为应对持续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卡特政府采取了大幅加息的紧缩经济政策,被迫让美国经济实现硬着陆。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零增长,失业率超过10%的痛苦后,美国终于在1982年将两位数的物价上涨率降回到上世纪50年代2%的水平上。
引子
从2009年开始,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恢复,部分国家物价开始攀升,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当年,印度和俄罗斯通胀水平都超过8%。2010年,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更加明显。这一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消费物价同比上涨5.9%、8.8%、10%以及3.3%,韩国、南非、印尼、越南、土耳其以及西亚北非地区通胀水平均处于历史的高位。
到了2011年,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开始转变为普遍性的通胀现实。除日本之外,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加大。2010年12月欧盟物价水平首次突破2%达到2.2%,随后4个月稳步上涨,4月份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到2.8%、创50个月新高。英国4月CPI年率4.5%、升幅创31个月最高水平。2011年一季度,美国物价指数达到了6%,触及上世纪70年代高通胀初期的水平。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依然整体保持在高位。从3月开始,中国物价已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而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物价涨幅均超过了这一数字。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以及黄金和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全球曾一度陷入了长达近10年的通胀周期和严重的经济衰退。1979年底,美国通胀率竟高达11.3%。美国政府最后只能被迫采取惊人的20%高利率手段,让美国经济痛苦地进行硬着陆。
评说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及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长达10年高通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1979年,美国通胀率达到了11.5%,工业生产下降了11.8%,近1.5万家企业破产倒闭,836万人被迫失业。
目前又一次的全球性通胀正在蔓延。4月份,欧盟的物价水平创出了50个月的新高;英国物价涨幅也达到了31个月来最高水平;美国物价上涨率也触及到上世纪70年代高通胀初期的水平: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的今年的物价涨幅通胀均超过了5%。从3月开始,中国物价已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并且6月达到了6.4%,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92个国家中约50个国家通胀率已接近两位数,而其中大多数是新兴市场国家;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均巳超过了目标值。法国巴黎银行最近预测,2011年全球通胀水平叫等攀升至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计,201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将分别达到2.5%和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指出,遏制通胀将成为2011年各经济体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所谓“全球通胀危机”并不是真正的“通胀危机”,而是“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由于购买石油必须使用美元,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得全世界对美元的需要相应加大,进而使得美元被动性超发。1973年,“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酞每桶5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而1979年的“两伊战争”,使全球石油产量骤减,进而导致油价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有分析认为,上世纪加年代的两次油价大幅上涨,使全球通货膨胀率提高了15%左右。
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通胀更多的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2010年11月开始实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了过度的流动性。与此同时,欧洲及大部分经济体都在危机应对中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日本在地震之后大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更加明显。而流动性过剩又直接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原油、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势凶猛,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仅2010年全球棉花就上涨了92%;咖啡上涨了77%;玉米涨52%;钯金涨80%;白银涨100%;镍和铜涨50%多。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至今上涨超过了120%,棉花、小麦、大豆等进口均价也同比增长约70%、35%和20%。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给很多经济体带来了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与上世纪70年代更为不同的是,今天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而本轮通胀又是全球性通胀。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全球联手,共同应对通胀。否则,任何国家即使使出全部解数,在巨大的全球通胀面前都会显得茫然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