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犹县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之后,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贫困地区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导致脱贫人口返贫。
一、导致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
1、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无序开发,超负荷开发,掠夺式开发,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惨遭破坏,造成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如近年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农户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陷入困境。 2、基础设施薄弱。如交通、通讯、水利、医疗、教育等设施落后,严重阻碍贫困地区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和经济发展,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受教育的程度,制约贫困地区农户的就业、文化水平提高和收入来源。
3、人口增长速度快,素质差。农村传统、落后的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导致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人口质量下降,造成人口与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与医疗及社会保险的巨大压力。
4、贫困人口分布既集中又零星。一是集中性,上犹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二是零星性,贫困人口零散分布在贫困乡和非贫困乡的库区、深山区、偏远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这些地区不但灾害频发,生产难发展,农民难增收,贫困户难脱贫。据调查,仅今年因灾返贫人口达3397多人,贫困户由2004年底的11894增加到目前的15291人。低收入人口由58000人增加到68056人。
5、扶贫策略转变存在的缺陷也是造成脱贫人口返贫现象的一个原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实现由区域增长带动战略向扶贫到村到户战略的转变。这本来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缓解贫困目标的矛盾。然而在扶贫实践中,扶贫到村到户战略在一些地方受到扭曲,到村到户的扶贫资金,往往不能使贫困户启动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有些地方实际上把扶贫资金扶了老板、扶了干部、扶了富裕户,贫困户并没有得到多少扶持,扶贫产业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农民还是靠种养来增加收入或勉强脱贫。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脱贫的农户,经济基础很不坚实,缺乏持久的脱贫后劲。再有,农村医疗条件差,一些农民小病忍、拖,大病才去医治,延误治疗,造成当年的收入抵不过医疗费用,“脱贫三五年,一病返从前”。
二、遏制返贫现象的对策思考
1、政府应不“缺位”,不“越位”。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局,放眼长远,注重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科学治理,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发与治理的协调发展,实现减灾减贫。二是要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研究制定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破资金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各种体制性障碍,积极开发招商农业,不断激活社会的闲置资金投入到农业的开发项目上。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交通、医疗、教育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贫困地区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速度不得超过物质积累的增长速度。跳出重男轻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首先,政府财政要支持,要树立教育超前发展的意识,把应该拨给的教育经费完全按财政预算来落实,其次,多元化开拓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解决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低和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同时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如: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认真建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一农民系统的初等技术培训的唯一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设施,从而使农民就近接受文化和技能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再次,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对农村贫困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努力使农民掌 握一至两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让农民以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为支撑,并运用于生产、加工、流通中,加上农民自身的勤劳智慧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开展移民扶贫。一些地方采取就地扶持脱贫往往是投入大、成本高、效果不明显。一个村子只有几百人,仅解决交通难问题开通一条简易公路就得花上上百万元的资金,不但投入大而且贫困人口也未见得能够摆脱贫困。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上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每年扶持上犹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每年1000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把库区、深山区等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这样既投资少、见效快,又能节约行政成本和扶贫投入,有利于贫困群众尽快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加上政府再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大部分移民可以在搬迁后的第二三年内就能基本上稳定的解决温饱,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生活状况,有效的遏制返贫现象,进而实现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脱贫致富的后劲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把国家的扶贫专项贷款集中扶贫农村发展支柱产业,此导农民走进产业化道路。一是扶持龙头企业,从资金、人才、技术、政策方面实行倾斜,使其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培植农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制定一些“多子少取”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走产业脱贫致富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发展劳务产业。贫困地区面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民的收人才有提高。因此,在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渠道较窄的情况下,必须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外延农民的就业空间。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二是要加快建立城市统一的劳动市场,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政策;三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把市场建设、住宅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缩小城乡差别、拉近市民与农民的距离,取消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别,打开城门、降低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大开绿灯;四是要继续采取扶持个私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办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
一、导致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
1、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无序开发,超负荷开发,掠夺式开发,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惨遭破坏,造成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如近年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农户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陷入困境。 2、基础设施薄弱。如交通、通讯、水利、医疗、教育等设施落后,严重阻碍贫困地区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和经济发展,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受教育的程度,制约贫困地区农户的就业、文化水平提高和收入来源。
3、人口增长速度快,素质差。农村传统、落后的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导致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人口质量下降,造成人口与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与医疗及社会保险的巨大压力。
4、贫困人口分布既集中又零星。一是集中性,上犹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二是零星性,贫困人口零散分布在贫困乡和非贫困乡的库区、深山区、偏远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这些地区不但灾害频发,生产难发展,农民难增收,贫困户难脱贫。据调查,仅今年因灾返贫人口达3397多人,贫困户由2004年底的11894增加到目前的15291人。低收入人口由58000人增加到68056人。
5、扶贫策略转变存在的缺陷也是造成脱贫人口返贫现象的一个原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实现由区域增长带动战略向扶贫到村到户战略的转变。这本来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缓解贫困目标的矛盾。然而在扶贫实践中,扶贫到村到户战略在一些地方受到扭曲,到村到户的扶贫资金,往往不能使贫困户启动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有些地方实际上把扶贫资金扶了老板、扶了干部、扶了富裕户,贫困户并没有得到多少扶持,扶贫产业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农民还是靠种养来增加收入或勉强脱贫。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脱贫的农户,经济基础很不坚实,缺乏持久的脱贫后劲。再有,农村医疗条件差,一些农民小病忍、拖,大病才去医治,延误治疗,造成当年的收入抵不过医疗费用,“脱贫三五年,一病返从前”。
二、遏制返贫现象的对策思考
1、政府应不“缺位”,不“越位”。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局,放眼长远,注重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科学治理,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发与治理的协调发展,实现减灾减贫。二是要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研究制定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破资金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各种体制性障碍,积极开发招商农业,不断激活社会的闲置资金投入到农业的开发项目上。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交通、医疗、教育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贫困地区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速度不得超过物质积累的增长速度。跳出重男轻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首先,政府财政要支持,要树立教育超前发展的意识,把应该拨给的教育经费完全按财政预算来落实,其次,多元化开拓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解决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低和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同时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如: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认真建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一农民系统的初等技术培训的唯一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设施,从而使农民就近接受文化和技能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再次,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对农村贫困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努力使农民掌 握一至两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让农民以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为支撑,并运用于生产、加工、流通中,加上农民自身的勤劳智慧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开展移民扶贫。一些地方采取就地扶持脱贫往往是投入大、成本高、效果不明显。一个村子只有几百人,仅解决交通难问题开通一条简易公路就得花上上百万元的资金,不但投入大而且贫困人口也未见得能够摆脱贫困。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上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每年扶持上犹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每年1000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把库区、深山区等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这样既投资少、见效快,又能节约行政成本和扶贫投入,有利于贫困群众尽快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加上政府再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大部分移民可以在搬迁后的第二三年内就能基本上稳定的解决温饱,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生活状况,有效的遏制返贫现象,进而实现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脱贫致富的后劲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把国家的扶贫专项贷款集中扶贫农村发展支柱产业,此导农民走进产业化道路。一是扶持龙头企业,从资金、人才、技术、政策方面实行倾斜,使其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培植农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制定一些“多子少取”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走产业脱贫致富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发展劳务产业。贫困地区面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民的收人才有提高。因此,在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渠道较窄的情况下,必须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外延农民的就业空间。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二是要加快建立城市统一的劳动市场,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政策;三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把市场建设、住宅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缩小城乡差别、拉近市民与农民的距离,取消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别,打开城门、降低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大开绿灯;四是要继续采取扶持个私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办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