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3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高中语文新课改也已进行六年多了。轰轰烈烈课改之后,对中学语文课改的得与失有必要作一些审慎地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此次语文课改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观念的变化,如以人为本、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语文课程等。语文课程改革使先进的课程理念得到普及,学生的个性得到空前的尊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尽管如此,但是对课改的成果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先进科学的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距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不能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换位思考学生的需要、感受、喜好、兴趣,只讲自己想讲的、擅长的,却未必是学生需要的、关心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收获。不少教师口头禅还是“你们给我……”“给你们1分钟……”“感谢同学们的配合”。显而易见,从根本上说还是课堂霸主在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哪里有丝毫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强制全班同学规规矩矩地坐好,如此连身体的自由都失去了,何谈精神自由?这样的课堂,自然是一问百应,异口同声,没有不同的声音,哪里还有什么个性化的理解、独特的感受和私人的情怀?没有认知的冲突,没有情感的跌宕,没有思想的交锋,何谈独立思维的培养?
  十年课改暴露的问题很多。对语文学科目标、任务和把握不够准确,片面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表达,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缺乏科学的序列,基础知识教学不够扎实,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衡,过分强调人文性,课堂上开口闭口人文,考卷上也充斥着所谓人文性试题,全然不顾语文的学科内容和特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却被大大削弱,语文的工具性有所淡化。阅读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非语文化,教学方式形式化、标签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虚化,课堂教学模式化等等,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突出的瓶颈性问题,具体表现主要以下有几种情况:
  1.不该讲的,讲得太多
  把学生的已知当成未知,反复唠叨那些人所共知、无需掌握的知识,甚至故意制造难点,愚弄学生,哗众取宠;导而不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这些随处都能找到的材料大讲特讲,专门在文本的外围打游击。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兜售文学理论,张口几个要素、意象、意境,闭口典型环境、典型性格、二度创作。往往只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逐字逐句地分析,不厌其烦地讲解,舍本逐末,无效提问,从微言之中寻大义,把课文讲“肿”,将学生问累讲烦,使语文课堂教学虚浮、低效。“开学时语文书一拿到手,老师没讲前,我读得津津有味,可是老师一讲,就不想再看了。”学生如是说。
  2.该讲的,却又偏偏不讲
  无视学生的未知,不能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经由已知探索未知。天天照本(教参)宣科,共享网络上的现成教案,人云亦云,没有融入自己个人的思想情感。解读文本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平均用力,没有亮点。往往仅用十几分钟就匆匆地走过文本,根本未能进入文本的内部,却在文本以外极尽拓展延伸之能事。非语文地解读,使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更有甚者,因误读而曲解文本,刻意追求新奇,胡乱创新,志在雷人。打着“多元解读”的幌子,鼓励学生无原则无根据地畅谈、狂想,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价值观扭曲。如今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师的声音越来越小,而且似乎学生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的,教师纠正、商讨的勇气越发不足,总是无原则地予以“掌声鼓励”。殊不知这般对学生错误的放任,是误人子弟,是为师的罪过啊!
  3.以考定教,题海战术
  采用所谓“考案式”教学,把课文教学当作阅读理解题来实战演练,进行考点全解,唯考是教,为的就是在周考、月考、期考、中考、高考中博得高分,化审美教育为纯功利的考前培训,培养考试大神。其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好比农作物的生长,不能揠苗助长,需要的是耐心地“培根”和“积累”。如韩愈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全面发展,而不是可悲地异化成为某种工具。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虚化低效
  整堂课滥用学生活动的形式,教师满堂问,学生到处跑,笑声哄堂,掌声四起,忙乎乎,热闹闹,乱哄哄,空洞洞,美其名曰“学习主体在活动”。如此这般,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活动的方法不清楚,活动的步骤不设计,活动的成果当然就不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名无实,放任自流,教师不作为,实属失职。学生未能静下心来读一遍课文,缺少起码的语言感受和基本的语言训练,还美其名曰“多元解读,自由探究”。一千个读者,真的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你的哈姆雷特、我的哈姆雷特、他的哈姆雷特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毕竟其共同点是主要的,都是哈姆雷特,而非哈利波特。多元解读是有条件的,总得要以能够正确地理解文本为前提吧。
  5.课件豪华,滥用多媒体技术
  不少教师严重依赖、过度使用多媒体,以致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上课了。课件豪华、庞大,制作精心。画面精美,动辄动用名曲伴奏、名家录音、影剧视频。语文教学却远离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涵泳、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影视课、科普课。《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那么折腾,劳神费力伤财,实际上却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教学效果自然很不好,需知大道至简么。
  6.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量小、面窄、品位不高(动漫、口袋书之类占相当的比重)。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急功近利么。不少家长、班主任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把课外书当作洪水猛兽,限制、严禁、收缴。另一方面,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很重,题海无涯,精力有限,心无旁骛。而且目前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学生无需真阅读、深阅读,靠着做几套模拟题就能应付中考、高考,而且得分不低,谁还去认真阅读干甚?   当然,我们不能止于指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新修订的义教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来,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评价一节语文课就要看其在“语言运用”上做得如何,能否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训练,有所提高。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切切实实地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新课标对于课外阅读也格外重视,要求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主张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才是能让学生终生都将受益的。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就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讲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的需要就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点拨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看似平常处见出新意,由已知探索未知。教师自己对经典篇目要常读常新,进行个性化地解读、现代化地解读,在课文的解读中滴入自己的心血,把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与学生一同分享。那么,怎么讲学生才会感兴趣、有收获呢?合宜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呢?要知道,我们不只是教语文,而是教人学语文。因此,当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了,语文教学才能有效、高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学术修养滋养学生。让学生热爱你这个人,进而热爱你教的语文,成为你的铁杆“粉丝”。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的语文老师给自己留下的记忆是什么?若干年以后,我们给自己的学生留下的记忆又会是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否使学生的心灵震颤、生命绽放?在教学中,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性情、思想、人格、灵魂对学生的熏陶影响则更为深远。光有渊博的知识并不够,还需丰富的情感相辅佐,比翼齐飞,才能飞得更美更远。我们语文教师是读书人,教人读书,我们自己热爱读书吗?经常买书借书吗?经常与自己的学生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吗?最近、今天的你在读什么书?胸无春秋志难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明人陈继儒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浸润书中,在喧嚣浮躁的红尘中养成高雅的品味,打下文化的底子,打下精神的底子。热爱读书的语文教师,才是合格的、优秀的、为学生尊崇爱戴的教师,他的课堂才会是能让鲜活的生命充分绽放的课堂。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文为本,充分关注文本的文体特质。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鲜明的文人气质,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研读文本要力求有深度和新意,拥有文本细读的能力,真正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体味到文本话语内部的、深层的、艺术的奥妙。用心细读文本,读出自己的审美体验、生命感悟,并与学生交流、碰撞,有所生成。比如,诗歌教学就要反复诵读,教师要敢于范读,读出自己体悟到的情感,读出个性来,而不是播放所谓名家的录音。又如文言文教学,也要从诵读着手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文章内在流动的气韵,感受文言辞章的雅洁之美。若止于把典雅的文言翻译成粗俗的白话,煮鹤焚琴,则只能令人无语。
  我们在看清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就要迅速走出误区,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去教语文,学语文。要充分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中要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高品质思维的培养训练,尤其是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训练。提倡传承语文教学中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老法儿”,如文道统一、精讲多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读写结合等。期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洗尽浮华,返璞归真。现在,新的义教课标已经实施,高中课标正在修订,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将获得足够的推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学语文教学将会走出低谷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在“火箭微小卫星搭载方案”和“火箭冬季发射交流”论坛上,上海航天局第八0五研究所运载火箭总体组宣讲人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技术难点,并提出希望通过论坛协助
目前的建筑物施工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一定要贯彻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在制度的正确
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已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连续多年被英国《银行家》杂志、美国《全球金融》杂志等国际知名媒体评为“中国最佳银行”.在向国际现代
绩效管理目的是在动态中通过管理诊断、检讨来改进组织的管理体系、提升组织的管理效率,最终是优化、改善现有的管理;最终目的和企业管理的目的相一致——即股东价值最大化.
摘 要: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着力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关键词:培养;创新 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84-1      培育创新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培养创新人才,普通高中教育责无旁贷。作为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螳螂拳种产生于明末清初,在山东秘密演练。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卢乡升霄道人首创了《罗汉行功短打全谱》,即乾隆本;嗣后,道光二十二(1842)年,《棍棒鞭全谱》出世,称道光本,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高职生的班级环境有其独特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探究高职生班级环境的结构、特点和人口学变量差异。被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