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借鉴和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智能特点及宜宾区域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实际,重构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进行归纳与整合后形成行动领域,然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学习领域的课程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符合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已经演变成为质量的竞争,传统的泰勒劳动组织方式已向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以精简化生产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为突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过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日益增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周期日益缩短,在劳动界,靠熟练动作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所替代,监测和维修等复杂工作岗位和以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越来越多。现代职业劳动出现了三大跨越,即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和由蓝领劳动者向白领劳动者的跨越。这就要求劳动者掌握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属于不同岗位、甚至多种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各个级别职工的工作任务、职权范围等均有逐步复杂和扩大的趋势。这种改变了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任务对企业职工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安排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相互合作的品质等。为了实现上述变化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依靠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寻求新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企业界抱怨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学生难学,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知识,但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好。教师难教,是因为面对难学的学生还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企业界抱怨,是因为学生的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太差。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都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成中职课程模式的扩展版本,或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课程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获取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工具。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围绕培养适应宜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借鉴德国先进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践,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新体系。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专业如何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概念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课程体系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性被打破,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的完整性角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符合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程序见图1。
(一)职业领域分析
在职业领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宜宾机械行业的核心就业岗位,包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和毕业5-8年后的拓展岗位。
宜宾企业实地调研情况: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结合部,工业化发展很快,其工业类型主要包括以普什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酿酒业,以天原集团为代表的化学工业和以丝丽雅集团为代表的纺织业等。普什集团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液压泵、汽车发动机曲轴、冲压模具、金属切削刀具等机械产品,因此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机械加工方面。由于宜宾是著名的“酒都”,酿酒企业遍地开花,全市及周边地区有各类大小酒厂上百家,需用到大量的酿酒存储容器。另外,宜宾还是西部重要的化工基地,特种压力容器用量颇多,对焊接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调研结果是目前宜宾地区机械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方向是机械加工和焊接。
本文职业领域分析主要采用企业实地调研、毕业生反馈的方法进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见表1。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就业岗位
(二)行动领域分析
在总结出核心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领域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核心就业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的主要途径是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与行业专家研讨会。通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研讨,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个就业方向的核心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26个。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的14个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见图2。 (三)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总结出行动领域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了。在构建学习领域时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具体软硬件条件,通过教学论的加工将14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1个学习领域,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见图3。这11个学习领域就构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然后必须将这些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课时数。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此课程体系中找不到纯理论性的课程和纯实践性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课程都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准备和完成让学生既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学习到相应的实践技能。
(二)每门学习领域课程至少涵盖职业岗位的一项工作
学习领域课程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门课程都至少可以涵盖职业岗位中的一项工作。例如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它主要学习数控加工中数车、数铣的工艺知识、编程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学习这门课后可以完成数控车削、数控铣削两个工种的任务。实际上学生学完这一门课程相当于可以胜任两项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
由于本专业课程主要以项目为载体,所以在课程中的知识一般是为项目所服务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车铣钳三个工种的操作和刀具与夹具、材料与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所学到的刀具和材料的内容不再是系统化的完整知识,而只是相关项目所涉及到的部分知识。
五、结 语
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重点,结合我院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宜宾产业的特点,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了成功构建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架构,目的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陈旧教学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刘波,李子峰,高明珠.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
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向导,2011,(9).
[2] 杜家熙.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 牛全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2):
63-65.
[4] 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
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81.
[5] 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
等职业教育,2010,(10):21-24.
[7] 王芸.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分析[J].企
业导报,2011,(12):267.
[8]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已经演变成为质量的竞争,传统的泰勒劳动组织方式已向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以精简化生产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为突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过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日益增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周期日益缩短,在劳动界,靠熟练动作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所替代,监测和维修等复杂工作岗位和以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越来越多。现代职业劳动出现了三大跨越,即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和由蓝领劳动者向白领劳动者的跨越。这就要求劳动者掌握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属于不同岗位、甚至多种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各个级别职工的工作任务、职权范围等均有逐步复杂和扩大的趋势。这种改变了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任务对企业职工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安排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相互合作的品质等。为了实现上述变化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依靠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寻求新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企业界抱怨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学生难学,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知识,但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好。教师难教,是因为面对难学的学生还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企业界抱怨,是因为学生的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太差。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都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成中职课程模式的扩展版本,或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课程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获取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工具。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围绕培养适应宜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借鉴德国先进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践,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新体系。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专业如何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概念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课程体系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性被打破,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的完整性角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符合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程序见图1。
(一)职业领域分析
在职业领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宜宾机械行业的核心就业岗位,包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和毕业5-8年后的拓展岗位。
宜宾企业实地调研情况: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结合部,工业化发展很快,其工业类型主要包括以普什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酿酒业,以天原集团为代表的化学工业和以丝丽雅集团为代表的纺织业等。普什集团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液压泵、汽车发动机曲轴、冲压模具、金属切削刀具等机械产品,因此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机械加工方面。由于宜宾是著名的“酒都”,酿酒企业遍地开花,全市及周边地区有各类大小酒厂上百家,需用到大量的酿酒存储容器。另外,宜宾还是西部重要的化工基地,特种压力容器用量颇多,对焊接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调研结果是目前宜宾地区机械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方向是机械加工和焊接。
本文职业领域分析主要采用企业实地调研、毕业生反馈的方法进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见表1。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就业岗位
(二)行动领域分析
在总结出核心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领域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核心就业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的主要途径是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与行业专家研讨会。通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研讨,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个就业方向的核心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26个。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的14个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见图2。 (三)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总结出行动领域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了。在构建学习领域时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具体软硬件条件,通过教学论的加工将14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1个学习领域,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见图3。这11个学习领域就构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然后必须将这些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课时数。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此课程体系中找不到纯理论性的课程和纯实践性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课程都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准备和完成让学生既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学习到相应的实践技能。
(二)每门学习领域课程至少涵盖职业岗位的一项工作
学习领域课程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门课程都至少可以涵盖职业岗位中的一项工作。例如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它主要学习数控加工中数车、数铣的工艺知识、编程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学习这门课后可以完成数控车削、数控铣削两个工种的任务。实际上学生学完这一门课程相当于可以胜任两项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
由于本专业课程主要以项目为载体,所以在课程中的知识一般是为项目所服务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车铣钳三个工种的操作和刀具与夹具、材料与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所学到的刀具和材料的内容不再是系统化的完整知识,而只是相关项目所涉及到的部分知识。
五、结 语
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重点,结合我院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宜宾产业的特点,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了成功构建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架构,目的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陈旧教学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刘波,李子峰,高明珠.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
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向导,2011,(9).
[2] 杜家熙.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 牛全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2):
63-65.
[4] 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
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81.
[5] 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
等职业教育,2010,(10):21-24.
[7] 王芸.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分析[J].企
业导报,2011,(12):267.
[8]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