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科比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没什么想法的学生,眼光从来没超出过几门要考试的学科。
这位以勤奋著称的NBA传奇球星,除了作为“勤奋刻苦”的一个代表,被我一次又一次地写进考试作文,没有更多特别的意义。
“勤奋刻苦”一直都是好学生的标配。老师们常常会用自己的经验教育我们,能在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往往是那些最刻苦的学生,而不是最聪明的。我们现在努力吃苦,只盼望上了大学迎来解放。
这是我在高中时期常见的矛盾:一方面,努力学习、吃苦耐劳的品质被提倡;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努力又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状态。
陷入这种悖论,我更加不理解科比了:在联盟里征战了十几年,已经功成名就,怎么还这么拼?
那是2010年,湖人队刚刚夺取两连冠,在冠军总数上,科比终于超越了素有恩怨的前队友沙克·奥尼尔。
“都已经打出了成绩,干吗还不解放自己?” 我当时觉得,科比一定还卯着劲儿,要超越NBA历史第一人、“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
在钟摆一样规律的月考中,我还是将他一次又一次地写进作文,不过在我的笔下,他又多了一层“雄心勃勃”的性格;而要在早上6点20开始早自习、晚上10点结束晚自习的安排下,我也需要他那种永远燃烧的斗志,给不时感到倦怠的自己“打鸡血”。
等到我终于摆脱了那种钟摆一样的生活,不需要再为一个规定的目标“勤奋刻苦”的时候,我却迷茫了。旅游、学车、看电影,或者每天躺到日上三竿,恨不得把这些年丢失的睡眠都补回来,同学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尽情享受,我却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致。目标达到了,然后呢?
在这个时候,我再次注意到科比,他已经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球员了。因为跟腱断裂,科比的身体状态大幅下滑。那次伤病似乎是注定的,在受伤前的8场比赛,这位35岁的老将,平均每场只休息不到3分钟。
当时的湖人队已是王朝落幕,伤病、球队内部矛盾,已经让这个曾经的王者与冠军渐行渐远。
而科比呢?他可是那个“即使获得亚军,对我来说都意味着失败”的野心家。
“为什么要为了一个注定失败的目标,拼出职业生涯以来最严重的伤病?”我不理解,面对注定失败的结局,一个人怎么还能保持那样的斗志?
就在跟腱断裂之后,科比还咬着牙重新上场完成了罚球,两罚两中。
“如果你看到我和熊打架,为熊祈祷吧。”确诊之后,科比在Facebook上写道,“这就是‘曼巴精神’:我们不后退,我们不退缩,我们不逃走。我们坚持,然后征服。”
我重新打量这位篮球老兵,也重新打量自己。
我逐渐意识到,对科比来说,迎接挑战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对一个用这种方式征战20年的人,我很难再用“勤奋努力”“雄心勃勃”来简单概括。
“我爱比赛转折点的到来,我爱计时器的跳动,我爱球场凝固的气氛。”在命中绝杀后,科比说起自己当时的感觉,“我希望那一刻球在我的手里。”而那时候,他的右手食指在4天前刚刚骨折。
我一直误解了科比的付出。“你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不自觉地将“努力”和“生活”当成了两件对立的事情。
在高中时,我把“努力”简单等同于为考试学习,其他的事情都被划到了“业余爱好”,好像那些都是忙完“正经事”后才应该去管的杂事。
但科比让我明白,在从事真正热爱的职业时,一个人能够展现出多么大的能量。“勤奋刻苦”“野心勃勃”都只是一种表象,这些是你真正热爱、真正投入一件事情时,自然呈现出来的状态。
我不再想去迎合谁,去写那些循规蹈矩的800字作文。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读到《巴黎烧了没》的感觉,那些已经逝去的时间、那些我未曾谋面的人们,在文字中重新活了过来。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我也希望,能够通过采访写作,去记录下那些打动我的故事。这不仅是出于“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这种宏大的使命感,更是因为,调查研究、采访聊天,我对这样的工作有着天然的好感。
我想科比对篮球也是如此,场下努力训练,场上全情投入,不仅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因为它真的能带来快乐,让人感到值得。
从很多角度考量,记者都不算一份理想的工作,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期。但科比总是知道答案在哪儿——这位老将对刚刚进队、还没有太多上场时间的新秀拉塞尔说:“当我没能上场时,我总是在观察、学习,努力地尽我所能去学习东西。这不意味着会感到气馁、心烦,又或者对此感到沮丧……而应该早点投入到训练馆中,尽自己所能去努力训练。这样当你的时刻来临时,你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孤山夜雨摘自《中国青年报》)
这位以勤奋著称的NBA传奇球星,除了作为“勤奋刻苦”的一个代表,被我一次又一次地写进考试作文,没有更多特别的意义。
“勤奋刻苦”一直都是好学生的标配。老师们常常会用自己的经验教育我们,能在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往往是那些最刻苦的学生,而不是最聪明的。我们现在努力吃苦,只盼望上了大学迎来解放。
这是我在高中时期常见的矛盾:一方面,努力学习、吃苦耐劳的品质被提倡;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努力又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状态。
陷入这种悖论,我更加不理解科比了:在联盟里征战了十几年,已经功成名就,怎么还这么拼?
那是2010年,湖人队刚刚夺取两连冠,在冠军总数上,科比终于超越了素有恩怨的前队友沙克·奥尼尔。
“都已经打出了成绩,干吗还不解放自己?” 我当时觉得,科比一定还卯着劲儿,要超越NBA历史第一人、“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
在钟摆一样规律的月考中,我还是将他一次又一次地写进作文,不过在我的笔下,他又多了一层“雄心勃勃”的性格;而要在早上6点20开始早自习、晚上10点结束晚自习的安排下,我也需要他那种永远燃烧的斗志,给不时感到倦怠的自己“打鸡血”。
等到我终于摆脱了那种钟摆一样的生活,不需要再为一个规定的目标“勤奋刻苦”的时候,我却迷茫了。旅游、学车、看电影,或者每天躺到日上三竿,恨不得把这些年丢失的睡眠都补回来,同学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尽情享受,我却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致。目标达到了,然后呢?
在这个时候,我再次注意到科比,他已经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球员了。因为跟腱断裂,科比的身体状态大幅下滑。那次伤病似乎是注定的,在受伤前的8场比赛,这位35岁的老将,平均每场只休息不到3分钟。
当时的湖人队已是王朝落幕,伤病、球队内部矛盾,已经让这个曾经的王者与冠军渐行渐远。
而科比呢?他可是那个“即使获得亚军,对我来说都意味着失败”的野心家。
“为什么要为了一个注定失败的目标,拼出职业生涯以来最严重的伤病?”我不理解,面对注定失败的结局,一个人怎么还能保持那样的斗志?
就在跟腱断裂之后,科比还咬着牙重新上场完成了罚球,两罚两中。
“如果你看到我和熊打架,为熊祈祷吧。”确诊之后,科比在Facebook上写道,“这就是‘曼巴精神’:我们不后退,我们不退缩,我们不逃走。我们坚持,然后征服。”
我重新打量这位篮球老兵,也重新打量自己。
我逐渐意识到,对科比来说,迎接挑战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对一个用这种方式征战20年的人,我很难再用“勤奋努力”“雄心勃勃”来简单概括。
“我爱比赛转折点的到来,我爱计时器的跳动,我爱球场凝固的气氛。”在命中绝杀后,科比说起自己当时的感觉,“我希望那一刻球在我的手里。”而那时候,他的右手食指在4天前刚刚骨折。
我一直误解了科比的付出。“你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不自觉地将“努力”和“生活”当成了两件对立的事情。
在高中时,我把“努力”简单等同于为考试学习,其他的事情都被划到了“业余爱好”,好像那些都是忙完“正经事”后才应该去管的杂事。
但科比让我明白,在从事真正热爱的职业时,一个人能够展现出多么大的能量。“勤奋刻苦”“野心勃勃”都只是一种表象,这些是你真正热爱、真正投入一件事情时,自然呈现出来的状态。
我不再想去迎合谁,去写那些循规蹈矩的800字作文。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读到《巴黎烧了没》的感觉,那些已经逝去的时间、那些我未曾谋面的人们,在文字中重新活了过来。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我也希望,能够通过采访写作,去记录下那些打动我的故事。这不仅是出于“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这种宏大的使命感,更是因为,调查研究、采访聊天,我对这样的工作有着天然的好感。
我想科比对篮球也是如此,场下努力训练,场上全情投入,不仅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因为它真的能带来快乐,让人感到值得。
从很多角度考量,记者都不算一份理想的工作,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期。但科比总是知道答案在哪儿——这位老将对刚刚进队、还没有太多上场时间的新秀拉塞尔说:“当我没能上场时,我总是在观察、学习,努力地尽我所能去学习东西。这不意味着会感到气馁、心烦,又或者对此感到沮丧……而应该早点投入到训练馆中,尽自己所能去努力训练。这样当你的时刻来临时,你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孤山夜雨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