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这个神奇的生灵,从呱呱落地起,就开始对大千世界充满了积极探索,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懒得思考,懒得动脑,懒得动口,懒得动手。究其根源,是学生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信。
成功只有一把钥匙------自信。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允许学生出错犯规
作为一个教师,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打不完的小报告,闯不完的"祸",弄得教师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于是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甚至,有时孩子的淘气举动还会招致教师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权利(原则性的错误除外)。不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任何一个学校和班级,都会出现一些特别好动、调皮的孩子,特别容易闯祸的孩子。某校一年级(2)班一个学生刚刚入学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好奇,他把学校的球状垃圾箱当成了大足球,便走过去用力推起来,结果垃圾箱打碎了。但如果我们耐下心来,便会知道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不正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正是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吗?这不正是可贵的主动学习、敢于创造的精神吗?自信不正是从创造、探索中来吗?
二、不让失败定格
有个小女孩在公园滑滑梯时不慎一脚踏空摔了一跤,它哭了起来,立刻抱住妈妈说:“不玩了,回家。”可这位妈妈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鼓励女儿再试试,并且有妈妈保护。女儿又玩了起来,不是一次,而是好几次。当她们离开公园时,小女孩的心里装满了兴奋和自信。试想在课堂上,学生数学题做不出来,你开始和风细雨,耐心讲解,可一次两次,该生还是不会,恐怕你的声调就会逐渐提高,三次四次,他还不会,你大概就会暴跳如雷,不教了吧,算了吧。可是就在你的叹息声中,学生失去了自信,增添了自卑。我们该多给孩子的是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继续努力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一旦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心海里,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可爱的,都是有向上的潜能。
三、注重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称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心理特点总是带有个人的特色。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认识到了个性差异,我们再试问自己,对那些后进生我们照顾到他们的差异了吗?我们忽视过他们吗?我们给过他们冷眼吗?我们伤害过他们的自尊吗?我们给过他们多少自信呢?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所谓差生,要给予更多的爱,给他们增添一份自信。这犹如在大山里呼喊一样,你用多大力气发声,山谷的回音就会有多大。教师对孩子付出了多少关爱,孩子就会回报多少自信。
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同时,要关心他们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在保护想象、创造的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家长还需不断扩充这个空间,尽量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探索,及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这个保护好奇--支持探索--培养自信的过程,犹如在孩子好奇心的背后,架起一座有利于他们自己探索、感受成功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是多么的神圣,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多么的重要。
五、停止电击
不妨让我们先向您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实验是用一只饥饿的小狗来做的。第一天实验者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实验室有两块按板,按A板就能得到肉丸子作为奖赏,按B板就会被电击作为处罚。饥饿的小狗一进到实验室,就到处乱碰,希望能找到吃的,他偶然地按了一下A板,结果得到一个肉丸子,他又很偶然地按了一下B板,结果被电击了一下,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学会了只按A板,才可以每次都能得到吃的。
第二天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实验室仍然有A和B两块按板,但是它们的功能已经被调换了。现在按A板会被电击,按B板才能得到肉丸子,小狗刚开始当然是不断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电击,于是小狗尝试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尝试后,小狗终于学会了只按B板不按A板,就可得到吃的而不被电击。
第三天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这次两块板都有电,无论按A还是B,都会被电击,不会有肉丸子。小狗开始时还是很努力的尝试,按一下A板,不行,有电!再按一下B板,不行,还是有电!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学“乖”了,趴在地上哪里也不动了。
第四天,饥饿的小狗又被领进了实验室,这一次,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现在两块按板都没有电,随便按哪一个都能得到吃的。实验者等了又等,可是,学“乖”了的小狗却不肯作任问尝试了,最后实验者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脚边,小狗也懒得去碰它。
这个实验叫做“习惯性无助”。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尝试的状态就叫做“无助”的状态,但这种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小狗是怎样变得不自信的,也就是说它是怎样学会了什么都不要去尝试的。这个道理也可以让我们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到处看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他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什么都拿起来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着做什么,当然,因为很多事情他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错,如果每次尝试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孩子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哪也不能碰,不准摸,不可以试,那就不碰,不摸,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长大一点,孩子就渐渐变成该做的事情也懒得去做了。
亲爱的老师.您现在明白孩子是怎么学会懒惰而不思进取的了吗?了解到要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是多么容易了吗?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经没有自信并且变得懒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对他进行“电击”,也就是说要停止对他所做的事情挑毛病、指责或者是表示不满意,而是多给“肉丸子”。
亲爱的老师,给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吧!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汽轮小学)
成功只有一把钥匙------自信。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允许学生出错犯规
作为一个教师,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打不完的小报告,闯不完的"祸",弄得教师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于是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甚至,有时孩子的淘气举动还会招致教师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权利(原则性的错误除外)。不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任何一个学校和班级,都会出现一些特别好动、调皮的孩子,特别容易闯祸的孩子。某校一年级(2)班一个学生刚刚入学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好奇,他把学校的球状垃圾箱当成了大足球,便走过去用力推起来,结果垃圾箱打碎了。但如果我们耐下心来,便会知道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不正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正是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吗?这不正是可贵的主动学习、敢于创造的精神吗?自信不正是从创造、探索中来吗?
二、不让失败定格
有个小女孩在公园滑滑梯时不慎一脚踏空摔了一跤,它哭了起来,立刻抱住妈妈说:“不玩了,回家。”可这位妈妈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鼓励女儿再试试,并且有妈妈保护。女儿又玩了起来,不是一次,而是好几次。当她们离开公园时,小女孩的心里装满了兴奋和自信。试想在课堂上,学生数学题做不出来,你开始和风细雨,耐心讲解,可一次两次,该生还是不会,恐怕你的声调就会逐渐提高,三次四次,他还不会,你大概就会暴跳如雷,不教了吧,算了吧。可是就在你的叹息声中,学生失去了自信,增添了自卑。我们该多给孩子的是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继续努力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一旦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心海里,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可爱的,都是有向上的潜能。
三、注重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称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心理特点总是带有个人的特色。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认识到了个性差异,我们再试问自己,对那些后进生我们照顾到他们的差异了吗?我们忽视过他们吗?我们给过他们冷眼吗?我们伤害过他们的自尊吗?我们给过他们多少自信呢?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所谓差生,要给予更多的爱,给他们增添一份自信。这犹如在大山里呼喊一样,你用多大力气发声,山谷的回音就会有多大。教师对孩子付出了多少关爱,孩子就会回报多少自信。
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同时,要关心他们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在保护想象、创造的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家长还需不断扩充这个空间,尽量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探索,及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这个保护好奇--支持探索--培养自信的过程,犹如在孩子好奇心的背后,架起一座有利于他们自己探索、感受成功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是多么的神圣,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多么的重要。
五、停止电击
不妨让我们先向您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实验是用一只饥饿的小狗来做的。第一天实验者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实验室有两块按板,按A板就能得到肉丸子作为奖赏,按B板就会被电击作为处罚。饥饿的小狗一进到实验室,就到处乱碰,希望能找到吃的,他偶然地按了一下A板,结果得到一个肉丸子,他又很偶然地按了一下B板,结果被电击了一下,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学会了只按A板,才可以每次都能得到吃的。
第二天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实验室仍然有A和B两块按板,但是它们的功能已经被调换了。现在按A板会被电击,按B板才能得到肉丸子,小狗刚开始当然是不断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电击,于是小狗尝试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尝试后,小狗终于学会了只按B板不按A板,就可得到吃的而不被电击。
第三天把小狗领进实验室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这次两块板都有电,无论按A还是B,都会被电击,不会有肉丸子。小狗开始时还是很努力的尝试,按一下A板,不行,有电!再按一下B板,不行,还是有电!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学“乖”了,趴在地上哪里也不动了。
第四天,饥饿的小狗又被领进了实验室,这一次,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现在两块按板都没有电,随便按哪一个都能得到吃的。实验者等了又等,可是,学“乖”了的小狗却不肯作任问尝试了,最后实验者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脚边,小狗也懒得去碰它。
这个实验叫做“习惯性无助”。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尝试的状态就叫做“无助”的状态,但这种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小狗是怎样变得不自信的,也就是说它是怎样学会了什么都不要去尝试的。这个道理也可以让我们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到处看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他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什么都拿起来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着做什么,当然,因为很多事情他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错,如果每次尝试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孩子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哪也不能碰,不准摸,不可以试,那就不碰,不摸,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长大一点,孩子就渐渐变成该做的事情也懒得去做了。
亲爱的老师.您现在明白孩子是怎么学会懒惰而不思进取的了吗?了解到要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是多么容易了吗?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经没有自信并且变得懒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对他进行“电击”,也就是说要停止对他所做的事情挑毛病、指责或者是表示不满意,而是多给“肉丸子”。
亲爱的老师,给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吧!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汽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