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弱化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和目标都是相悖离的。在分析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传统审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的实际情况,提出为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0-0080-03
Abstract: Nowaday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generally weakens in the audit teaching process in colleges. This situation goes against with original inten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was neglected in the traditional audit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applied audit talents, audit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ly return to normalcy, and practice this normalcy.
Key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audit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審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 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
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
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
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審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
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4]苏文兵,周齐武,丹蒙·弗莱明,等.审计伦理测量及中美大学会计专业学生审计伦理水平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6):37-44.
[5]马敏.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浅探[J].现代商业,2008(12):220-221.
[6]李宗彦.审计伦理判断能力能否通过教育提高——基于审计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4(3):60-67.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0-0080-03
Abstract: Nowaday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generally weakens in the audit teaching process in colleges. This situation goes against with original inten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was neglected in the traditional audit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applied audit talents, audit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ly return to normalcy, and practice this normalcy.
Key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udit; audit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審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 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
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
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
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審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
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4]苏文兵,周齐武,丹蒙·弗莱明,等.审计伦理测量及中美大学会计专业学生审计伦理水平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6):37-44.
[5]马敏.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浅探[J].现代商业,2008(12):220-221.
[6]李宗彦.审计伦理判断能力能否通过教育提高——基于审计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4(3):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