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241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其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问题,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在命题时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在讨论中,学生对如果前苏联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前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可能避免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分发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使学生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并要求发言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教师要挑明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
  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作好总结。在总结时,教师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在程度上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拟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学生强化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学生锻炼了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较全面地提高了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辩论欲望,从而使能力获得了跳跃性的提高。
  (五)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摘要: 构建和谐政治课堂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更新教育理念、上好课、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就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培育他们愿学、爱学、乐学的学习心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锤炼智慧、激发创造力,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思考、参与合作、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一直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不停思考、探索的课题。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面对新课改,广大教师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讲热闹场面,没有实质的内容,是当今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提高课堂教
摘要: 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很多孩童特点,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精神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成了摆在我们历史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1.驾驶史料,叙述表达历史事实的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准确地将遥远的历史事实和场景进行“复原”。教师若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就能使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好学”历史、“乐学”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