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辛丰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认识辛丰年。为探知他,专门向严锋要照片,因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刚出的文集上竟没有他一张照片。其实,网上本是可以搜到的,他和赵丽雅的合影,网上也有。从照片看,是个耿介、执著、执拗的老人。
  我想,同是爱乐人,辛先生应该与胡亚东的年龄相仿。查了一下,比胡先生还长几岁。两位先生喜欢音乐的范围相近。记得我们常说,胡先生听的是“老三篇”。所谓“老三篇”,指以贝多芬为主,然后是莫扎特、勃拉姆斯,当然还要加上舒伯特、舒曼等。辛先生是把勃拉姆斯换为德沃夏克,他也喜欢舒伯特,却不喜欢舒曼,换上德彪西。这两位,年龄相仿,家庭出生相仿,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胡先生读清华,与同学拉弦乐四重奏时,辛先生参加革命了,从戎打天下。胡先生去苏联留学,辛先生在部队,成了个文职少校。胡先生回国后成了专家,辛先生在部队却一直不得志,“文革”中甚至被打成“反革命”,开除党籍军籍,遣送回老家改造。“文革”结束,辛先生平反了,却被要求在老家退休。胡先生则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后成为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因此有机会从国外带回大量唱片。辛先生却一直在他老家南通,靠收录机录上海调频广播里的音乐。两人的爱乐方式截然不同。因此,照片上的胡先生,总是掩饰不住温暖的笑意;辛先生则严肃而鲜有笑容。胡先生退休后,除了参与社会活动,还喜欢摄影、收藏矿石。辛先生则应该是孤僻的,读到最接近他的严晓星的文章,说他杜门谢客,只与自己熟悉的人来往,我就觉得,与照片上的他、文字中的他对上了号。
  他在《读书》杂志开专栏始于一九八九年,结束于一九九七年,专栏名叫“门外读乐”。八十年代中后期,沈昌文掌舵的《读书》,在继续团聚金克木、冯亦代、王蒙、黄裳这些老人的基础上,多了很多当时的新锐学者。那是《读书》服务日最热闹的时期,那时的《读书》上,经常会发一两篇讨论音乐的重要文章。我记忆深刻的,有张旭东写瓦格纳的。张旭东那时就是青年新锐。
  辛丰年是老人,在当时《读书》作者中却算新人,负责他专栏的编辑是赵丽雅。那时《读书》在北京朝内大街一六六号,我描述过那氛围——早上很早去,楼道里没人,已经有浓浓的煮咖啡的香味了。沈昌文是以办公室为家的。中午,沈先生就带着访客们,骑自行车吃饭去了。他带我们去的都是好吃的小饭铺。他说他的工作,就是找人吃吃喝喝。那时沈先生手下有四员女将:吴彬、杨丽华、赵丽雅、贾宝兰。是赵丽雅告诉我辛丰年在南通的。她那时联系了一批老人,张中行就是她带我去见的。赵丽雅后来离开《读书》,到中国社科院做学问,就变成了“扬之水”,辛丰年的专栏也就停了。
  在《读书》开专栏前,辛丰年其实已经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第一本书《乐迷闲话》。这本书的编辑是董秀玉。从严晓星的文章中了解到,此书是老友章品镇鼓励他写的,送到一家出版社遭退稿后,到了三联遇到董秀玉,才出了书。董秀玉让他把原拟的笔名“辛封泥”(交响曲Symphony的音译)改为“辛丰年”,推荐他在《读书》开专栏。他在《读书》的专栏文章,一九九五年编成了他第二本书《如是我闻》。书是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的,编辑是赵丽雅,吴彬请吴祖强写的序。
  《读书》开专栏后,《音乐爱好者》的李章也开始邀他。辛先生在《音乐爱好者》的专栏叫“音乐笔记”,始于一九九0年,结束于二000年。一九九九年李章离开《音乐爱好者》,专栏也就停了。很多专栏,其实都是因编辑而写、而停的。李章后来把专栏文章编为《辛丰年音乐笔记》,一九九九年出版,这其实已是辛先生的第六本书。辛先生出的第三本书,是将《乐迷闲话》中的第一篇《钢琴闲话》扩充成八万字的专著《钢琴文化三百年》,是董秀玉邀他,一九九五年交予《爱乐》编辑部的耿捷编辑,在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书,读严晓星文章,知道书名原叫《乱弹琴》,是董先生建议改成《钢琴文化三百年》的。后来,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时,他改回了《乱弹琴》——他坚持自己的非专业态度。辛先生出的第四本书,是为陈思和主编“火凤凰青少年文库”写的《请赴音乐的盛宴》,一九九七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第五本书则是应赵丽雅邀,为辽宁教育出版社写了一本不到四万字的小专著《中乐寻踪》。
  辛先生一共出了八本音乐书,第七本还是为“火凤凰青少年文库”写的《乐滴》,一九九九年也是海南出版社出的。最后一本,是二00六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的《处处有音乐》,一些未编稿的合集。
  这次上海音乐出版社编文集,将《乐滴》收入《请赴音乐的盛宴》,将《中乐寻踪》收入《处处有音乐》,集为六本。
  辛丰年写音乐文章,从七十年代末持续到他在《音乐爱好者》上的专栏结束后,大约二十多年时间,留下百多万字。他的著作,大约包括了四类内容——
  第一类试图以他自己的看法,给期望进入古典音乐海洋而难入其门之人,开一份乐单。给青少年写的《请赴音乐的盛宴》的第一部分,就是为回答“名曲浩如烟海,怎么选”,列出了“必读之曲”与“可读之曲”。这份乐单的范围是,从巴赫到德彪西。顺序是从贝多芬往后,经过整个浪漫主义时代,直到二十世纪初的德彪西和年代更后一点的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然后,再前溯到莫扎特、巴赫和亨德尔。以贝多芬为基点,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与胡亚东的爱好一样,辛先生也将柏辽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对勃拉姆斯的态度则很不同。辛先生的“必读之曲”所选巴赫,其实只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和《恰空》这样的小曲。对青少年来说,巴赫、亨德尔也确实只需先窥一斑,再知全豹;所以,他在“可读之曲”里先讲巴赫,认为巴赫、亨德尔许多作品可读而不是必读。他把舒曼也列入“可读之曲”,“可读之曲”的最后是拉威尔。这个乐单里没有歌剧,在“必读之曲”中有瓦格纳的歌剧前奏曲、《齐格弗里德牧歌》和《浮士德序曲》;“可读之曲”中有罗西尼的序曲。宗教音乐只在“必读之曲”中认定亨德尔的《弥赛亚》,对青少年而言,应该只指这部清唱剧第二部分结尾的“哈利路亚”合唱。
  这份乐单,后来他在《音乐爱好者》的专栏中,专门用《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系列的十二篇文章,做了比較细致的解说。这十二篇文章细说的内容,比如,他凭自己的经验,认为贝多芬应该从《田园交响曲》听起;九部交响曲,先听二、四、七、八,再“反复倾听”第三《英雄》。为什么?因为“《英雄》虽然写作时间比较靠前,其气魄与深度却给听赏加重了难度,所以还是放在后边来听为好。此时你听交响曲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贝多芬的语言也比较熟悉了,走进这音响的森林便不大会迷路了”。贝多芬的协奏曲中,他选小提琴协奏曲是必读之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中,必读的则是第四、第五号。舒伯特除了《未完成交响曲》,必读的是钢琴《即兴曲》;艺术歌曲中他选的是《魔王》与《玛格丽特纺纱歌》,没提《冬之旅》中的《菩提树》。门德尔松的必听曲目是《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与《无词歌》中的《春之声》。
其他文献
二○一○年哈佛大学东亚中心出版项目(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ublications Program)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著共有四本,它们是罗伯特·阿什莫尔(Robert Ashmore)的《阅读的传送:陶潜世界的文本和理解(三六五——四二七)》(以下简称《陶潜》);倪健(Christopher M.B.Nugent)的《口头的呈现和纸上的书写:中国唐代诗
〔关键词〕物理;单科学习能力障碍;个案辅导  在中学里,学生单科学习能力障碍现象较普遍。教师、家长们采取的对策一般是哪科成绩差补哪科,但是,总是有一些学生越补越落后,到后来连课堂学习都难以跟下来。于是,他们被判定为“大脑反应慢”、“不是学理科(或文科)的料”等。这种结论往往会造成某些学生长期,甚至终身害怕这一学科的学习。  2007年秋,我在学生家长的配合下,对有“害怕物理”情绪倾向的一名高中生进
〔关键词〕哀伤辅导;丧亲;高三学生  一、背景描述  叶子,女,18岁,高三文科班学生,成绩优异(班级排名前5位),家庭经济状况中等,非常热爱家庭。在父亲病故后,叶子的期中、月考成绩下滑明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叶子的母亲极度担心女儿受父亲病故影响,一蹶不振。同时,叶子自身也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下,思念父亲,担忧母亲。特别是担心母亲身体状况,以至于每节课间都要打电话确认母亲安好,才会放心。来访者自述睡
〔摘要〕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势相当严峻,而当前师资配备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尝试让班主任辅助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通过基础培训、强化培训、定期督导这三种专业指导方式,以及统一部署的方法,把班主任队伍打造成一支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最近数十年里,国际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解读和理解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亚当·斯密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两组关系,一是他一生仅有的两个作品《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的关系;二是《道德情操论》不同版次之间,尤其是初版与第六版之间的关系。关于前者,人们在“斯密问题”的大题目下已经写出了不少论著,品质参差不齐,时下的很多文章多属于炒冷饭,但学术界的热情似乎没有消退。后者,即通过版本考订和语篇分析这样的文献
〔摘要〕在高中生亲子关系问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冲突,如言语冲突、行为冲突、隐性冲突等。亲子之间的“隐性冲突”类似于“冷暴力”,表现为缄默、回避等应对方式。尤其是当子女面对父母批评教育时,习惯于用沉默的应对方式,而有时沉默是真心悔过,有时沉默可能只是随便应付。因此,通过本课,希望学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应对技巧,来降低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亲子关系;情绪表达;高中生;
〔摘要〕当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电子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很棘手。如何更有效地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转化,推进班集体的整体良好发展,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问题学生”产生的源头出发,剖析其根源,并给出了从战略到战术的转化建议。  〔关键词〕问题学生;班集体建设;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
上周参加一个聚会。到了约定时间,大家纷纷入座,唯独乔乔迟迟未到。一桌人一边聊天,一边饿着肚子等她。其间有人给她发去数条微信,她总是回复说:“就快到了。”就这样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她才姗姗来迟。  乔乔是我们圈子里出了名的“迟到大王”。对她来说,迟到15分钟至半小时,都属于家常便饭。  一两次不准时,别人可能不会特别在意。可一旦次数多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个人的态度问题了。有朋友皱着眉头抱怨了一句:“怎么
〔关键词〕性别认同困难;家庭教育;辅导个案  “老师,你有空吗?”看着冰冰一脸冷酷的样子,我笑笑说:“明天有空。”“好,我想约你。”16岁的冰冰,短短的头发,说话麻利,办事豪爽,要不是她微微隆起的胸部,我还真差点把她当做男生。  爸爸要的是个儿子  “我觉得我就是樊胜美。”第二天,冰冰一坐下来就很坦诚地跟我说。樊胜美是不久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欢乐颂》中的角色,因为家里重男轻女,她把自己的所有收入全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个展览,展品借自德国三家最大的博物馆。展览题目是“启蒙的艺术”。东西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康德的皮鞋。德国人都很高大,他的鞋怎么那么小?  康德喜欢散步,定时定点,一边遛弯一边想。有个学生说,这双鞋让他激动不已。直到收到国家博物馆送的图录,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在家里穿的,跟拖鞋差不多。    启蒙,中国话的本义是教育小孩,让他们早点开窍。比如汉代蒙学,就是教小孩背《仓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