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之我见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moreaa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探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对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获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观察力;目的性;精细性;观察中思考;探究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7-1
  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和持久的感知过程。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力。可见,观察力是经过后天训练而成的。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力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有意识地对化学变化进行观察还刚刚开始,所以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必要,也将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明确观察目的
  1.明确观察的一般内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会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步。化学实验有着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老师要了解化学实验中观察的一般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形成烟雾和放出气体等。观察时,不但要用眼睛看,还要充分发挥嗅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甚至还要借助仪器来观察。
  2.熟悉实验内容。
  对于化学实验内容、步骤、目的了然于胸,是有效观察的前提。有些学生不熟悉实验的具体过程,也不清楚通过所做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看老师做实验兴高采烈,目不转睛,实验结束描述现象往往答不上来,或者抓不住要害。自己动手做实验常常“按方抓药”,看一下做一步,实验过后说不清见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对实验内容的不熟悉。化学实验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所用药品、仪器、用品比较多,步骤比较复杂,因此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在实验之前,必须进行“预习”,观察时才能做到有目放失。尤其是学生实验,学生只有在实验之前明确目的,熟悉过程,理解设计思路,操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现象的观察上。让学生在操作前认真预习,填写好实验报告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反应原理”部分有很有效果的做法。
  3.掌握规律。
  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初中化学实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物质燃烧实验,包括固体直接燃烧,气体(或固体、液体先转化成气体)再燃烧;2.加热固体实验;3.涪液中进行的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分别有类似的几方面,存在一定的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能促便他们今后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化学现象,对提高观察能力相当重要。
  对物质燃烧现象应从光(或火焰)、热、生成物三方面进行观察;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或气体产生;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主要观察反应物(固体)大小和颜色的变化,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沉淀及沉淀颜色;是否有气体产生及气体的气味。
  观察中特别要注意体现本质的现象,如镁条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是体现本质的现象。要明确“光”与“火焰”的区别,固体直接燃烧发光而不形成火焰,而气体燃烧产生火焰,光、火焰都要观察强弱、颜色。要注意“气”、“雾”、“烟”的区别。
  二、提高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观察的一个重要品质,体现在观察过程中能区分出客观事物的细微特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变化中细微的现象和区别,
  对学生细微的发现应予以肯定。如学生观察生锈铁钉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学生发现溶液逐渐变成黄色,铁钉表面的铁锈渐渐变少,有的地方开始剥落,细心的学生还发现铁钉表面某些地方冒出细小的气泡,对于这些学生应予以表扬,并问他们,“这是什么气体呀?”
  在做镁条燃烧实验时,把坩埚钳擦干净。实验时学生观到生成白色固体,产生白烟。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白烟和石棉网上留下的白色固体是不是相同的物质?”这时可以让学生对刚才使用过的坩埚钳进行观察,说明白烟也是白色固体。引导学生观察不放过细微之处。
  三、养成观察中思考的习惯
  在观察过程中没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抓住事物变化的主要特征,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真正有效的观察是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和思考的训练是观察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在观察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把相关问题放在实验进行到某个节点时提出,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更能集中注意力,观察有更明确的指向,便于达到观察的效果。在观察之后进行归纳、推理、反思是提高观察力,获得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感到很神奇,但没有理解本质。可以让学生思考“变浑浊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一时答不上来,把浑浊的石灰水静置一会儿再观察发现产生了白色沉淀,液体变得澄清。这样能理解“浑浊”的实质,也容易理解接受生成产物是什么。
  四、养成探究习惯
  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细致观察,是训练观察力的最佳方法。孩子对亲自做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缺乏机会,特别是化学实验,苦于没有器材、药品,感到化学实验既神奇又遥不可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器材和药品可供试验、探究。下面举一个例子。
  比如水与酒精混合体积变化实验。
  引导学生寻找一个细长且上下粗细相差不大的透明容器,如细长的胶水瓶,棒棒冰的塑料包装等。没有酒精,怎么办呢?花露水中含有较多酒精,是较好的替品。先加入约一半体积的水,再加满花露水,堵住口部上下颠倒两三次,观察瓶子形状的改变,敞开后观察液面位置。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的一个春天,扬州城大财主王老爷弄回一批紫檀红木,准备做桌椅。由于是上等木料,所以在做之前,要先找几位木匠师傅比试手艺,尔后择优选用。  管家姓李,他很快找来两个手艺人,林师傅和张师傅。林师傅六十多岁,张师傅四十来岁。  两个人请来,先用普通木料,每人做一张方凳。  林师傅将木料拿到手,像鉴定古董似的反复看了不下十遍,这才开始画线。只见他闭着左眼瞄了半天,也没把线画成。  张师傅的徒弟小王见
摘 要: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有教学成效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信息不丰、教学模式单一等有直接联系。因此,演示教学应运而生。  关键词:演示教学;地图;教具;实验演示;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0-1  一、地图——地理学具中的主打阵营,丰富课堂教学信息  地理学科离不开地图,地图不仅是地理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