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身边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长们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或者其本身就忽视家庭教育的原因,他们常常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便一味怪罪学校。我班就有一个学生经常违纪、旷课、爬墙外出、上课扰乱课堂秩序等,几乎样样有份。打电话和他的家长沟通,没想到他的家长却说:“我之所以送小孩去学校,就是因为他捣蛋,在学校是老师管,在家才是我管。” 其实,很多家长这种一脚踢的做法常常令我们班主任们苦恼不已。那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和谐沟通?下面,本人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与家长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和开头所说的那个家长沟通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我说的是实话,但不够尊重和坦诚。第二次,我首先向他道歉,以诚恳的态度和他进行交流。结果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好他的孩子,必要时还会来到学校。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教师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的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班主任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第一,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班主任对学生要怀有一片赤诚之心。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家访或电访时不要盛气凌人,好象自己是来传学校圣旨的钦差,家长只是洗耳恭听的臣民,自己说一不二,家长必要的申诉一概不睬,好象这样才保持严师的尊严。其实,适得其反,班主任此时已给了家长主观武断,心理素质不佳的印象。
第二,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 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要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切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实情,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失,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教育意见。
二、与家长沟通方式的艺术
在与家长沟通的实践过程中,本人认为,班主任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共识。下面,我就浅谈几个真实案例。
第一,当家长怒气冲冲而来时,请你为他送上一杯降火的茶。 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当有家长怒气冲冲到她办公室说:某某学生打我孩子,你们解决不解决?不解决我就要反过来打他一顿。说话的语气非常强硬,表情凶狠。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身去搬了一张凳子给他坐,并倒了一杯水给他。当她把水送到这位家长手里时,家长本来紧绷的脸已勉强地露出了一点礼貌的笑容,这时再向家长说明事情的原由,家长就基本上能接受,事情解决起来就主动了。
第二,当学生有进步时,请你一定要告知家长。 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个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我很少听到说:哪个孩子有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长此以往,家长只要一听到是老师的电话,直接的反映就是:我的孩子在校不听话了?我认为,孩子不听话可以告知家长,但更多地要把学生的进步告知他的家长,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下次他就希望你多跟他联系,而且在孩子面前表扬你、表扬孩子,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你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当学生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 在学校,学生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当学生不慎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时,作为老师,一定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事情。这学期我班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晚休在回宿舍的路上,跳上路边的护栏,结果右小腿骨折,动弹不得。我连忙打120,然后联系家长。当家长来到学校时,刚好遇到救护车,节省了很多时间。然后和家长一起跟救护车到医院,等医生处理好了患处我才离开。离开时家长非常客气,连声道谢。
上学期我带过一个学生叫李婷,她人长得漂亮,家境又富裕,家里人都宠爱她,所以养成了她刁蛮任性的性格脾气。她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再加上她做完阑尾炎手术后,不想上学就不来,也不请假,每次都我要打电话通知家长。在和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体会到了家长对孩子这种表现的不满和无奈的迁就。为了不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在和家长的第一次见面时我列举了该同学的几大优点,例如,她尊敬老师,和同学关系融洽,她的舞跳得很好,还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希望家长支持她为班多做贡献。她的家长很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随即很主动地跟老师交待了该生以往的表现情况,让我很快地掌握了该生的第一手材料,也很快地摸索到跟该生打交道的一些方法技巧。师生间沟通顺畅了,师生关系就和谐了,原来出现在李婷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慢慢地消失了,这学期她光荣加入共青团组织,并被评为学校优秀班团干部。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不管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本着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经常给家长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家长更乐意去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家长,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一、与家长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和开头所说的那个家长沟通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我说的是实话,但不够尊重和坦诚。第二次,我首先向他道歉,以诚恳的态度和他进行交流。结果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好他的孩子,必要时还会来到学校。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教师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的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班主任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第一,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班主任对学生要怀有一片赤诚之心。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家访或电访时不要盛气凌人,好象自己是来传学校圣旨的钦差,家长只是洗耳恭听的臣民,自己说一不二,家长必要的申诉一概不睬,好象这样才保持严师的尊严。其实,适得其反,班主任此时已给了家长主观武断,心理素质不佳的印象。
第二,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 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要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切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实情,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失,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教育意见。
二、与家长沟通方式的艺术
在与家长沟通的实践过程中,本人认为,班主任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共识。下面,我就浅谈几个真实案例。
第一,当家长怒气冲冲而来时,请你为他送上一杯降火的茶。 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当有家长怒气冲冲到她办公室说:某某学生打我孩子,你们解决不解决?不解决我就要反过来打他一顿。说话的语气非常强硬,表情凶狠。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身去搬了一张凳子给他坐,并倒了一杯水给他。当她把水送到这位家长手里时,家长本来紧绷的脸已勉强地露出了一点礼貌的笑容,这时再向家长说明事情的原由,家长就基本上能接受,事情解决起来就主动了。
第二,当学生有进步时,请你一定要告知家长。 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个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我很少听到说:哪个孩子有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长此以往,家长只要一听到是老师的电话,直接的反映就是:我的孩子在校不听话了?我认为,孩子不听话可以告知家长,但更多地要把学生的进步告知他的家长,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下次他就希望你多跟他联系,而且在孩子面前表扬你、表扬孩子,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你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当学生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 在学校,学生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当学生不慎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时,作为老师,一定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事情。这学期我班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晚休在回宿舍的路上,跳上路边的护栏,结果右小腿骨折,动弹不得。我连忙打120,然后联系家长。当家长来到学校时,刚好遇到救护车,节省了很多时间。然后和家长一起跟救护车到医院,等医生处理好了患处我才离开。离开时家长非常客气,连声道谢。
上学期我带过一个学生叫李婷,她人长得漂亮,家境又富裕,家里人都宠爱她,所以养成了她刁蛮任性的性格脾气。她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再加上她做完阑尾炎手术后,不想上学就不来,也不请假,每次都我要打电话通知家长。在和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体会到了家长对孩子这种表现的不满和无奈的迁就。为了不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在和家长的第一次见面时我列举了该同学的几大优点,例如,她尊敬老师,和同学关系融洽,她的舞跳得很好,还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希望家长支持她为班多做贡献。她的家长很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随即很主动地跟老师交待了该生以往的表现情况,让我很快地掌握了该生的第一手材料,也很快地摸索到跟该生打交道的一些方法技巧。师生间沟通顺畅了,师生关系就和谐了,原来出现在李婷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慢慢地消失了,这学期她光荣加入共青团组织,并被评为学校优秀班团干部。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不管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本着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经常给家长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家长更乐意去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家长,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