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堪称“100%恋爱小说”的《挪威的森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什么因素使这部青春爱情小说充满了魅力,这可从语言的清丽流畅、叙事手法的丰富多彩处感受到美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所反映的思想及所蕴含的文化。本论文将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探求作品中的东西文化因素。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本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在民族文化中,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最接近于一个民族灵魂的,尤其是语言和文学,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民族文化既有高度个性,又有独特功效,它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本的基督教文化,也不同于中国以伦理为本的儒教文化,它有自己奇异的逻辑法则和稳定结构,顽强固执而又微妙,众多有关日本的疑惑,无不与此相连。”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经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但是在日本人的内心西方文化未曾扎根,“和魂洋才”便是最好的例子。西方文化经过演变融入日本传统文化中,其本质还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作为大和民族当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他的作品同样如此,日本传统文化是其文学的灵魂,而西方文化是其作品的再生与发扬。
一、《挪威的森林》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
1.“物哀”审美理念的传承 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影响着日本作家,“以哀为美”成为一种审美理念,“可以说这一理念是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精髓本质,亦是理解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所在。”“物哀是一种由情景交融而引起的深沉的哲理般的感觸,这一理念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学的主导地位。综观大多数日本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这样一个文学理念。”这种理念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出生于20世纪中期的村上春树,成长于“二战”后沉重而压抑的社会中,这种哀伤之情也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村上春树文学的基调就是通过描写现代人的生活与心理,表达一种孤独与无奈之情。《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边是20世纪60年代参加日本“全共斗”失败后迷茫的青年一代,他们反对日本战后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但是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失败后只会增加精神上的空虚与苦恼,情感上也挣扎在困境中,他苦恋直子,想要把直子从生与死的边境中解救出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唯有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而直子自从恋人木月自杀去世后,虽努力寻找新的生活,但是仍然无望而最终放弃生命……整篇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哀得无以复加的情境中。直子自杀后,渡边更加陷入逃不脱的悲伤之中,“潮水退去,我一个人剩在沙滩上。我四肢无力,欲走不能,任凭悲哀变成深重的夜幕将自己合拢……”与其说因为直子的离去而悲伤,不如说无处宣泄的那种悲伤与绝望之情使渡边无处逃遁。“物哀”理念注重的是感情上的纤细体验,也是对自然与生活的一种感悟。贯穿了整个作品的“哀伤之情”,融合景物描写,使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
2.“死亡文化”的体现 除“物哀”理念以外,死亡文化也是日本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面,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余娇娜、朱建军在《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中把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及村上春树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分析和意象象征的角度研究日本的死亡文化。死亡意象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体现。直子多次与渡边提到的“深井”,便是死亡的象征。“‘那可确实——确确实实很深哟!’直子字斟句酌地说。她说话往往这样,慢条斯理地物色恰当的字眼。‘确确实实很深,可就是没一个人晓得它的位置——肯定在这一带无疑。’”直子眼中的“深井”是恐怖的,虽找不到确定的位置,但是一直存在于她的生活中。“深井”无疑象征了死亡,先是直子的姐姐落入井中,接着是恋人木月,最终陷入精神病深渊的直子也没能逃离这口“深井”。此外,木月死后,渡边便悟出了一个道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日本式的生死观,佛教讲究的“轮回转生”之说,便体现了这一点——“死是生的一部分”。
3.“性爱文化”的呈现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对性爱场面及追求感官刺激的描写很多。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却一带而过,例如《寻羊冒险记》中“我”与相处四年的妻子虽感情和谐,但因为失去激情而离婚;《舞舞舞》描写男主人公追求从性爱到爱情的心灵历程;《海边的卡夫卡》中穿插了关于爱情的一小部分内容,被战争离散的中田与佐伯寻找曾经逝去的爱情。但关于性爱的描写却很多,村上春树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淡化了爱情,凸显了性爱,性爱在他的作品中成为青年一代排解空虚的一种方式。
《挪威的森林》中关于直子二十岁生日与渡边交合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写:“那是个温和的雨夜,我们赤身裸体也未感到寒意。我和直子在黑暗中默默地相互抚摸身体。我吻她的嘴唇,温和地用手扪住她的乳房……”此外,作品中描写了分裂的爱情与性爱,直子爱着木月,却与木月克服不了心理障碍,达不到身心的统一;直子不爱渡边,却对渡边有着性渴望,渡边也使她真正享受了男女恋人之间本该有的欢爱。渡边爱着直子,却又游离在各种各样的女孩之间,他在直子、绿子之间游离不定,甚至在直子去世后,为了找寻直子的感觉,与玲子也发生了关系。永泽一边与高雅美丽的女友初美交往,一边不断地放纵自己,与形形色色的女孩睡觉……性爱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不仅是人物排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通过性爱与爱情的分离,表现出青年一代痛苦无助的现状。
4.“暧昧文化”的表达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的获奖致辞全面阐述了日本文学最本质的特色,既“美”又“暧昧”。日本中世纪的“幽玄”是形成很多作家作品的暧昧特性的渊源之一,周阅在《懒散背后的暧昧与幽玄》中阐述:“‘幽玄’与日本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的气质相契合。”也就是说,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暧昧”表现在情景交融及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之上,这种传统式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日本的“暧昧文化”。 日本人崇尚大自然,对于自然季节的变化,感受深刻。村上春树生在大和民族,擅长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人情,把笔墨倾注于情景交融之中,这种含蓄细腻的表达,使作品充满了朦胧之美。《挪威的森林》开篇便是男主人公的回忆:“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的金风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记忆这东西总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与记忆中的景物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渡边与直子的情感,借助于景物,在渡边脑海中被时间冲淡的往日记忆,再次变得清晰起来,景物的描写起到了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之后描写的阿美寮精神疗养所,通过溪流、杉树、小鸟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渡边急于见到直子的迫切心情……《挪威的森林》中通过“景物的美”衬托“情感的悲”,这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特色正是日本“暧昧文化”的体现。
二、《挪威的森林》对西方文化的发扬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渗透 《挪威的森林》是在南欧写的,村上春树的留洋经历造就了他西方式的写作风格,作品中体现的西方文化也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挪威的森林》创作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后现代语境中,人生、生存与理想等令人反思的主题都融合在这部关于恋爱、成长的小说之中。”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国的特殊现象”,日本后现代主义同欧美是同样的,首先发生在建筑行业,表现出一种无中心、无权威、多样化、追求新奇的特点。当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就是以此为背景的。首先,作品中出现的要素应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例如,在汽车文化的背景下,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咖啡厅等各种消费文化登场;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后现代主义特征,善于自我消解、对任何事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就是后现代主义人物的性格特征。
村上春树是“都市派”文学的代表,《挪威的森林》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渡边同木月去打桌球及渡边打工的小唱片店、与直子约会去的咖啡店、喝的葡萄酒、随处可见的烟灰缸,这些元素证明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已经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增长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优越的生活条件,小说中人物出场随处都能让读者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高层次的消费文化。其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符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渡边对人生无所谓的态度;直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最终走向死亡的虚无主义;永泽经常与不同的女孩发生关系。这些人物的游戏性、消解性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体现,他们玩味人生,对于周围都市的生活保持一种看似超然实则无奈的态度。
2.“西方音乐文化”的贯穿 村上春树的作品随处可见音乐的痕迹,这是因为他喜欢西洋音乐。村上春树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音乐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小资情调。《挪威的森林》中通过音乐,推动情节,展开回忆。小说开篇,三十七岁的渡边坐在客机上,飞机着陆便听到天花板流出的背景音乐,就是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这首曲子让渡边难以自已,使他回到了十八岁的记忆之中,回忆起那个喜欢西洋音乐的直子。石川玲子多次演奏的西洋音乐《没有归宿的人》《朱丽娅》《挪威的森林》等,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音乐中的迷幻色彩与小说情节相吻合,显然,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作品中人物的背景,隐喻着一定的文学寓意,镌刻着深刻的时代记忆,对回忆有着承载功能,乐曲本身流淌出来的是记忆的符号。此外,小说中的绿子,是一个具有强烈摇滚精神的人物,这种摇滚精神赋予了她叛逆的个性,对传统不服从,愤怒地去颠覆。表面上看似一副玩世不恭、堕落颓废的样子,内心却十分在乎她所坚持的东西。这种叛逆不是对生活的漠视,而是有着自己的坚持,正如她对渡边的爱情,热烈而执着。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文学同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挪威的森林》浓厚的音乐气息中,我们不难发现村上春树的音乐情结及其修养。20世纪60年代是摇滚音乐的年代,也是村上春树的青春时代,更是《挪威的森林》故事发生的年代。因此,摇滚音乐成了村上春树青春时代的一份寄托、一份证明,承载着村上春树的青春记忆,也是《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对自己青春时代的诉求与恋情的缅怀。
3.“奔放袒露的文化”的继承 文学是依靠语言来表达其思想的,作家要倾诉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精神的情绪,就要依靠语言的魅力来实现。村上春树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作品中有着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语言的简洁明快,体现了西方“奔放袒露”的文化特色。
首先体现在对话的简洁上。十八年后的渡边坐在客机上,空姐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这里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偏了下头,欠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动人的笑脸:‘祝您旅行愉快,再会!’”
“‘对不起,晚了。’玲子摸了下直子的脑袋。‘两个人挺开心?’直子扬起脸说。‘那还用问。’玲子回答。‘做什么事了,你们俩?’直子问我。‘说不出口的事。’我说。直子哧哧笑着放下书,接着我们边听雨声边吃葡萄。”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出那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也为日后渡边对玲子的复杂情感埋下了伏笔,作为死后直子的替身,渡边难以自已地和玲子发生了關系,这种微妙的感觉就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来的。
其次在情节叙事上也体现了文字的简洁生动。“雨继续下着,不时响起雷声。吃罢葡萄,玲子照例点燃香烟,从床下取出吉他,弹起《并非终曲》和《来自依帕内玛的女孩》,之后弹了伯克拉库,弹了列农、麦卡特尼的曲子。我和玲子喝起葡萄酒,之后又把薄金属筒里剩的白兰地分开喝了。我们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我也觉得这雨永远下不完该有多妙。”场面的描写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期许。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魅力是作品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这种表达方式与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本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在民族文化中,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最接近于一个民族灵魂的,尤其是语言和文学,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民族文化既有高度个性,又有独特功效,它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本的基督教文化,也不同于中国以伦理为本的儒教文化,它有自己奇异的逻辑法则和稳定结构,顽强固执而又微妙,众多有关日本的疑惑,无不与此相连。”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经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但是在日本人的内心西方文化未曾扎根,“和魂洋才”便是最好的例子。西方文化经过演变融入日本传统文化中,其本质还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作为大和民族当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他的作品同样如此,日本传统文化是其文学的灵魂,而西方文化是其作品的再生与发扬。
一、《挪威的森林》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
1.“物哀”审美理念的传承 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影响着日本作家,“以哀为美”成为一种审美理念,“可以说这一理念是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精髓本质,亦是理解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所在。”“物哀是一种由情景交融而引起的深沉的哲理般的感觸,这一理念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学的主导地位。综观大多数日本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这样一个文学理念。”这种理念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出生于20世纪中期的村上春树,成长于“二战”后沉重而压抑的社会中,这种哀伤之情也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村上春树文学的基调就是通过描写现代人的生活与心理,表达一种孤独与无奈之情。《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边是20世纪60年代参加日本“全共斗”失败后迷茫的青年一代,他们反对日本战后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但是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失败后只会增加精神上的空虚与苦恼,情感上也挣扎在困境中,他苦恋直子,想要把直子从生与死的边境中解救出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唯有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而直子自从恋人木月自杀去世后,虽努力寻找新的生活,但是仍然无望而最终放弃生命……整篇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哀得无以复加的情境中。直子自杀后,渡边更加陷入逃不脱的悲伤之中,“潮水退去,我一个人剩在沙滩上。我四肢无力,欲走不能,任凭悲哀变成深重的夜幕将自己合拢……”与其说因为直子的离去而悲伤,不如说无处宣泄的那种悲伤与绝望之情使渡边无处逃遁。“物哀”理念注重的是感情上的纤细体验,也是对自然与生活的一种感悟。贯穿了整个作品的“哀伤之情”,融合景物描写,使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
2.“死亡文化”的体现 除“物哀”理念以外,死亡文化也是日本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面,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余娇娜、朱建军在《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中把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及村上春树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分析和意象象征的角度研究日本的死亡文化。死亡意象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体现。直子多次与渡边提到的“深井”,便是死亡的象征。“‘那可确实——确确实实很深哟!’直子字斟句酌地说。她说话往往这样,慢条斯理地物色恰当的字眼。‘确确实实很深,可就是没一个人晓得它的位置——肯定在这一带无疑。’”直子眼中的“深井”是恐怖的,虽找不到确定的位置,但是一直存在于她的生活中。“深井”无疑象征了死亡,先是直子的姐姐落入井中,接着是恋人木月,最终陷入精神病深渊的直子也没能逃离这口“深井”。此外,木月死后,渡边便悟出了一个道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日本式的生死观,佛教讲究的“轮回转生”之说,便体现了这一点——“死是生的一部分”。
3.“性爱文化”的呈现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对性爱场面及追求感官刺激的描写很多。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却一带而过,例如《寻羊冒险记》中“我”与相处四年的妻子虽感情和谐,但因为失去激情而离婚;《舞舞舞》描写男主人公追求从性爱到爱情的心灵历程;《海边的卡夫卡》中穿插了关于爱情的一小部分内容,被战争离散的中田与佐伯寻找曾经逝去的爱情。但关于性爱的描写却很多,村上春树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淡化了爱情,凸显了性爱,性爱在他的作品中成为青年一代排解空虚的一种方式。
《挪威的森林》中关于直子二十岁生日与渡边交合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写:“那是个温和的雨夜,我们赤身裸体也未感到寒意。我和直子在黑暗中默默地相互抚摸身体。我吻她的嘴唇,温和地用手扪住她的乳房……”此外,作品中描写了分裂的爱情与性爱,直子爱着木月,却与木月克服不了心理障碍,达不到身心的统一;直子不爱渡边,却对渡边有着性渴望,渡边也使她真正享受了男女恋人之间本该有的欢爱。渡边爱着直子,却又游离在各种各样的女孩之间,他在直子、绿子之间游离不定,甚至在直子去世后,为了找寻直子的感觉,与玲子也发生了关系。永泽一边与高雅美丽的女友初美交往,一边不断地放纵自己,与形形色色的女孩睡觉……性爱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不仅是人物排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通过性爱与爱情的分离,表现出青年一代痛苦无助的现状。
4.“暧昧文化”的表达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的获奖致辞全面阐述了日本文学最本质的特色,既“美”又“暧昧”。日本中世纪的“幽玄”是形成很多作家作品的暧昧特性的渊源之一,周阅在《懒散背后的暧昧与幽玄》中阐述:“‘幽玄’与日本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的气质相契合。”也就是说,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暧昧”表现在情景交融及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之上,这种传统式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日本的“暧昧文化”。 日本人崇尚大自然,对于自然季节的变化,感受深刻。村上春树生在大和民族,擅长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人情,把笔墨倾注于情景交融之中,这种含蓄细腻的表达,使作品充满了朦胧之美。《挪威的森林》开篇便是男主人公的回忆:“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的金风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记忆这东西总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与记忆中的景物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渡边与直子的情感,借助于景物,在渡边脑海中被时间冲淡的往日记忆,再次变得清晰起来,景物的描写起到了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之后描写的阿美寮精神疗养所,通过溪流、杉树、小鸟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渡边急于见到直子的迫切心情……《挪威的森林》中通过“景物的美”衬托“情感的悲”,这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特色正是日本“暧昧文化”的体现。
二、《挪威的森林》对西方文化的发扬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渗透 《挪威的森林》是在南欧写的,村上春树的留洋经历造就了他西方式的写作风格,作品中体现的西方文化也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挪威的森林》创作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后现代语境中,人生、生存与理想等令人反思的主题都融合在这部关于恋爱、成长的小说之中。”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国的特殊现象”,日本后现代主义同欧美是同样的,首先发生在建筑行业,表现出一种无中心、无权威、多样化、追求新奇的特点。当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就是以此为背景的。首先,作品中出现的要素应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例如,在汽车文化的背景下,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咖啡厅等各种消费文化登场;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后现代主义特征,善于自我消解、对任何事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就是后现代主义人物的性格特征。
村上春树是“都市派”文学的代表,《挪威的森林》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渡边同木月去打桌球及渡边打工的小唱片店、与直子约会去的咖啡店、喝的葡萄酒、随处可见的烟灰缸,这些元素证明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已经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增长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优越的生活条件,小说中人物出场随处都能让读者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高层次的消费文化。其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符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渡边对人生无所谓的态度;直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最终走向死亡的虚无主义;永泽经常与不同的女孩发生关系。这些人物的游戏性、消解性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体现,他们玩味人生,对于周围都市的生活保持一种看似超然实则无奈的态度。
2.“西方音乐文化”的贯穿 村上春树的作品随处可见音乐的痕迹,这是因为他喜欢西洋音乐。村上春树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音乐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小资情调。《挪威的森林》中通过音乐,推动情节,展开回忆。小说开篇,三十七岁的渡边坐在客机上,飞机着陆便听到天花板流出的背景音乐,就是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这首曲子让渡边难以自已,使他回到了十八岁的记忆之中,回忆起那个喜欢西洋音乐的直子。石川玲子多次演奏的西洋音乐《没有归宿的人》《朱丽娅》《挪威的森林》等,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音乐中的迷幻色彩与小说情节相吻合,显然,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作品中人物的背景,隐喻着一定的文学寓意,镌刻着深刻的时代记忆,对回忆有着承载功能,乐曲本身流淌出来的是记忆的符号。此外,小说中的绿子,是一个具有强烈摇滚精神的人物,这种摇滚精神赋予了她叛逆的个性,对传统不服从,愤怒地去颠覆。表面上看似一副玩世不恭、堕落颓废的样子,内心却十分在乎她所坚持的东西。这种叛逆不是对生活的漠视,而是有着自己的坚持,正如她对渡边的爱情,热烈而执着。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文学同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挪威的森林》浓厚的音乐气息中,我们不难发现村上春树的音乐情结及其修养。20世纪60年代是摇滚音乐的年代,也是村上春树的青春时代,更是《挪威的森林》故事发生的年代。因此,摇滚音乐成了村上春树青春时代的一份寄托、一份证明,承载着村上春树的青春记忆,也是《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对自己青春时代的诉求与恋情的缅怀。
3.“奔放袒露的文化”的继承 文学是依靠语言来表达其思想的,作家要倾诉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精神的情绪,就要依靠语言的魅力来实现。村上春树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作品中有着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语言的简洁明快,体现了西方“奔放袒露”的文化特色。
首先体现在对话的简洁上。十八年后的渡边坐在客机上,空姐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这里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偏了下头,欠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动人的笑脸:‘祝您旅行愉快,再会!’”
“‘对不起,晚了。’玲子摸了下直子的脑袋。‘两个人挺开心?’直子扬起脸说。‘那还用问。’玲子回答。‘做什么事了,你们俩?’直子问我。‘说不出口的事。’我说。直子哧哧笑着放下书,接着我们边听雨声边吃葡萄。”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出那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也为日后渡边对玲子的复杂情感埋下了伏笔,作为死后直子的替身,渡边难以自已地和玲子发生了關系,这种微妙的感觉就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来的。
其次在情节叙事上也体现了文字的简洁生动。“雨继续下着,不时响起雷声。吃罢葡萄,玲子照例点燃香烟,从床下取出吉他,弹起《并非终曲》和《来自依帕内玛的女孩》,之后弹了伯克拉库,弹了列农、麦卡特尼的曲子。我和玲子喝起葡萄酒,之后又把薄金属筒里剩的白兰地分开喝了。我们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我也觉得这雨永远下不完该有多妙。”场面的描写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期许。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魅力是作品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这种表达方式与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