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培养。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兴趣 自主学习
  
  “所谓的主体性教学,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钮昕华语)。因此,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主体性教学策略”的理论,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进取精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观念上实现由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向强调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勇于进取、敢于探索、不计得失的品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主体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历史教师无法抛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满堂灌,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甚至被扼杀了。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影响了历史科的教化功能,同时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课改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所以,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切实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要放下身段,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营造一个既能独立学习,又能互相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才會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个人的好恶善待优等生而歧视待进生,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励他们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遇到课堂提问时,我随意找学生回答,回答对的给予表扬,回答错的也给予适当的安慰、鼓励,对待站着一声不吭或发楞的学生,不是训斥、批评而是给予提醒或疏解、宽慰。这样一来,师生之间心理宽容、心灵互相悦纳,容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体参与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在学习中,学生始终充满问题,并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的具体表现,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真正体现。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应一味机械地讲授,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教材的重组、材料的引证、问题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导入激趣、善于设置问题情境等。教师再注意恰当地运用教学技巧,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更加浓厚,会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吸取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由乐学、好学到学会、会学。
  
  四、教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法是主体性教学顺利实施的保证
  
  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仅靠自身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古人云:“学贵有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法,积极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自己加以解决,那就表明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思考、发问,教师再趁势引导、提炼、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自主学习、问题探究能力会自然生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思维积极性也就被充分调动了。如此多次,学生读书生疑、刨根问底的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小组研究、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集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原来一味地听讲变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历史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过程。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有所疑问,在疑问处争论,在争论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问。如此循环,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环境互动,学生也容易形成彼此团结友爱、平等互助、融洽相处、共同进步的氛围。
  诚然,主体性教学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旨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使之逐步完善并发挥它的真正效用。
  
  参考文献:
  [1] 陈心五著,《主体性教学及其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一期
  [2] 张天宝著,《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3] 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朱慕菊著,《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 江美云著,《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6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各自的概念及其优缺点,提出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并对其整合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政治 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教学实践领域存在着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系统学习——“接受性学习”;另一种则是创新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教学过程中的
英语本身是一种枯燥的语言,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头几节课每个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学得很带劲,但一段时间后,随着英语单词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就会学得越来越吃力,从而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关键的问题呢?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实物、图片、唱歌、表演等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物教学  实物是最直观的教
惊厥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育中脑惊厥可以影响远期惊厥易感性、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星形胶质细胞兴奋是近来才发现的新特性,此种特性参与了惊厥性脑损伤这一复杂病理过
档案是反映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的真实资料。充分有效地开展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在工作总结、传承优良的教育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教育工作规律方面,还是在维护教研人员、管理及其他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小学在档案管理中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档案管理工作普及计算机管理,力求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第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使得需要纳入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