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种”在心里的人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de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隶属曲靖市,因境内有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全县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按最新国家颁布的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占到了80%。会泽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是一个集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会泽现有17.2万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前几年,会泽多项教育的重要指标均位于曲靖市9个县、区的倒数一二名。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瓶颈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每年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足2000人。会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这一最大民生,不遗余力地解决教育难题,经过多年努力,现有的3所完全中学全部进入省一级完中行列,投资2.8亿元新建的职业学校也将投入使用。如今,全县各项教育重要指标已跻身全市第二名。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他将“教育”这颗种子深深地种植在了心里。当年为建学校,他把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也给卖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值得!”至今,他喜欢乡亲们称他为“老师”。
  教育产出的是特殊“产品”,是惠及每个家庭的最大民生。20余年的从政生涯,他的视角从未离开过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在一个个树立政绩的地方,他又精心地移植着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办教育成了他最欣慰的事。
  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甚至希望老百姓多少年后还能想起他为教育办的那些事,念着他的好。
  “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他倡导在校园吟诵《弟子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通过师生影响家庭,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他的倡导下,红色文化将成为渲染校园文化的主色调。
  他叫陈国宝,是滇东北百万人口贫困大县会泽县委书记。近日,记者走近陈国宝,解读他30年难了的教育情结。
  卖牛建校,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陈国宝1965年出生在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9岁丧父,他在家里排行老小,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然而,他很幸运,他有一个识字的母亲,“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让母亲将他供到了高中毕业,接着又送他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一年。毕业后,陈国宝回到他曾经读过书的白龙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是1981年,陈国宝16岁。“基本上算是个童工!”带着浓重乡音的陈国宝笑着说。
  但回到母校时,他感到特别心痛。因为多少年已经过去,学校依旧还是在那座破庙,教室依旧还是有窗框没有玻璃的教室,寒冷冬日里依旧是一群冻得瑟瑟发抖的泥孩子。
  当民办教师时,教育部门的同志对他有过承诺,只要有指标就给他办理公办教师的转正手续。从此,他就领着每月15元的工资做了4年的“娃娃头”,直到20岁,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可能转正的消息,这才报考了县里的税务部门。这一考也就考上了,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紧接着就办理了体检以及相关手续。也就时隔三五天后,他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的消息也接着传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很纠结。怎么办?当税务干部其实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他最想做的还是当一名老师啊!税务局的一位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你那么喜欢教育,难道离开教育就不能再为教育做事了吗?”一语让他豁然开朗。
  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让陈国宝永远无法忘怀。送别他时,每个人眼里都含着眼泪,孩子们黑黑的脸都变成了“小花脸”。同事们舍不得这个活泼聪明又勤快的小伙子,学生们更喜欢这个像大哥哥一样的“娃娃头”。就是那一刻,他许下一个心愿:“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一定要为学校做点事!”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教育”这颗种子被深深地种植在了他的心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读书来改变,我自己就是个事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了种天然的情感!”陈国宝的话语满含深情。
  陈国宝当上税务干部后是在另一个乡工作,每个月能领74元工资。这一年,他就一直琢磨着要为学校做点事。可自己的这点收入能做什么呢?想着想着,他的思路开阔了,除了自己,是不是也还会有人愿意为学校做点事呢?
  陈国宝有一个堂哥跑了几年运输,那会儿已经挣下四五万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这点钱的在村子里已经算是有钱人了。1986年春节,陈国宝就跑去找堂哥,说自己想为村子里的学校办点事,想听听堂哥的想法。一听说是为学校办事,堂哥居然爽快地同意了。“办什么,怎么办?”哥俩一商量,决定新建一所小学校。堂哥答应将他挣来的所有钱都拿来建学校。多年跑运输的经历,让堂哥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一点是,堂哥和陈国宝一样,也有一颗想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心。
  “如果有几十万拿出四五万元来办学那不算什么,但他拿出的是他的全部家产。”说到这儿,陈国宝语气里透着些许内疚。
  “我拿什么呢?我什么都没有,破破烂烂的老屋也不值钱。”陈国宝回到家和老母亲商量,说想把老母亲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生活,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耕牛卖掉去建学校。识文断字的老母亲也欣然应允,支持他这一想法。小黄牛卖了650元钱,卖牛的钱他一分不少地交到堂哥手里。
  “在农村,人们对耕牛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舍得卖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值得!”陈国宝这样回答。
  要新建学校了,村里也很支持,划出一块公共用地。面积还有些不够,堂哥就将自家的地与几户村民的地进行了置换,最后有了20多亩的建校用地。开始建校,陈国宝就从每月的收入里拿出钱,安排姐姐为施工队的人送烟、送茶水。陈国宝和堂哥的行动也深深感染了乡亲们:“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娃娃啊!”于是,你10块、我10块,张家100元、李家200元,建校的资金最后筹到近9万元。当年9月,一幢有6间教室的两层小楼建起来了,这是当时村子里唯一的水泥建筑,也就是最好的房子。事实上,在富源县,这所学校也是当年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响亮口号声中,完全由群众捐资助学办起来的第一所学校!
  而这所学校建设的策划者竟是一个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他还将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都给卖了!这一切的动因,就是那颗“种”在他心里的教育种子,就是他离开学校时许下的心愿,抑或是他挥之不去的孩子们在寒风中冻得发抖的身影……   新学校的开学典礼很隆重,陈国宝成为了座上嘉宾。但他发言时,只说了短短几句话,表达了他最质朴的想法。
  从政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他的家,那颗教育的种子在发芽、生根……
  经过几年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陈国宝从一名税务干部成长为乡镇领导,年轻青涩的他也变得精明和干练。1996年,陈国宝当上了富源县营上镇党委书记。
  刚上任不久的一天中午,陈国宝和同事谈话时听到一件让他感到十分震惊的事。说在镇中学,已婚和未婚的老师合住在一套房子里。“哪里会有这种事?去看看!”搁下饭碗,陈国宝带着镇上的几个干部就去学校。在一幢筒子楼,陈国宝找到了同事们说的那间教师宿舍。一道房门进去是两间连着的小屋,在低矮灰暗的屋里,里边一间住着一对已婚的夫妻,外面一间住着两个年轻的女教师。看着这样的情境,陈国宝久久沉默不语,“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让老师们安居乐业?”“重建学校,给师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雷厉风行的陈国宝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开始选址,为建新学校奔忙。
  一开始征地征了90多亩,后来又补征,征到了100多亩。也就是在这个过程,陈国宝对营上镇教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最终拿出了“调整、改革、提高、发展”的办学思路。
  营上镇有7万多人口,当时的7所初级中学分布在全镇,但办学效益和质量都不高,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都不足。办学规模也很小,有的班级一个老师只教着10几个学生。老师的生活条件就更差了,大多不安心工作。“人心都散了!”陈国宝这样说。
  “要建就建一所最好的中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布局调整,把全镇的初中全部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建好后,这所学校将容纳全镇5 000多名初中生和全部的中学教师。
  想法很好,但钱从哪儿来呢?那些年,民营经济开始在富源快速发展,陈国宝想到了动员老板为学校建设作贡献这一招。再一个就是在全乡干部群众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镇领导每人每年捐出两个月的工资,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老百姓每人每年捐出10元钱。镇党委、镇政府向老百姓这样承诺:捐出1块钱,我们就会办出5块钱的事来。具有重教传统的营上镇老百姓信这个理,也希望尽快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面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捐资助学一时成了营上的社会风尚。仅个人捐资助学,3年就筹集到了30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支持以及企业的捐赠,投入1 300万元建起了5 000人规模的中学,投入400万元建起了中心完小。
  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营上镇中学是全市最漂亮的学校,我们都去参观过。大家都感到很吃惊,一所乡镇中学能办得这样好!”会泽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宏回忆说。
  刚开始捐资助学时,陈国宝带头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当天晚上,镇教育组组长就悄悄地把钱给他退了回来,说表示个意思就行了。陈国宝对这事很恼火,拍着桌子就大声骂:“你以为我捐资建校是闹着玩的吗?我是真心实意的。我们现在是要勒紧裤腰带办教育!”
  也有些老板想向陈国宝表示一下“意思”。陈国宝说可以,营上就是我的家,我希望你们能为我的家做点事,做这样的事功德无量,我们大家也都心安理得。“有一所学校的食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从此,这些老板都知道陈国宝最领为教育办事这个情。3年时间,营上镇的学校都变成了房子最漂亮、硬件最好、质量最高的学校。
  完成了全镇学校的布局调整,学校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行激励和末三位淘汰机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升。就营上镇中学,毕业生考起上一级学校的人数占到全县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营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在7万人口的大镇当书记,其实需要办的事很多,但办教育的事最欣慰。教育的产品是特殊的产品,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覆盖的是每一个家庭,有价值。隔个七年八年,老百姓也还会记着我陈国宝这个人。”个性率直的陈国宝有着这样的政绩观。
  1999年,陈国宝当上了师宗县副县长。陈国宝分管经济工作,教育似乎离他远了,然而他的视线并没有离开教育。这期间,他了解到高中是师宗县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县长的支持下,由他牵头选址征地、做规划。建校同样也面临钱不够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向全县干部职工借一个月工资的办法,共借到700多万元;同时,动员一名民营企业家捐资建校。经过多方筹借资金,建起了师宗县第三中学,解决了高中瓶颈。
  “为什么不是捐,而是借了呢?”“那时候,国家有规定,不能再加重农民的负担。捐资助学不能搞了,我们就采取向干部职工借钱的办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办教育。”陈国宝说。
  没有知识是行不通的。只有多接受教育,外出打工的人才能多挣钱
  2006年6月16日,这是陈国宝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日子,那是他刚刚升任会泽县县长的第三天。那一天,他带着政府办的同志一起去大海乡调研。大海乡是会泽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当地最高海拔4 017.3米,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陈国宝所到的地方是一个叫“大菜园”的村子,海拔3 600米。陈国宝说:“看到那里的情景,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好像又回到了七八岁时家乡的模样。房屋东倒西歪,卫生条件很差,老百姓衣裳褴褛。但人很纯朴,待人很热情,也很安于现状。”
  尽管当时是盛夏时节,但陈国宝的心里却透着阵阵凉意。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因素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但他从人们安于现状的情形中看到了教育的贫困。“如果老百姓有竞争力,那么他们就会去外面的世界闯闯。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文化知识!在这种极度贫困的地方,我们不是要老百姓安于现状,而是要让他们离开故土!”说这番话时,陈国宝很激动。
  会泽县现有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至2010年,会泽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43元。按国家颁布的最新2 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会泽全县贫困人口还高达80%。
  这样特殊的县情,曾经严重制约着会泽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的重要指标曾一度排在曲靖市倒数一二位。当时已近百万人口的大县,有6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2006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已有1.2万人,但升入高中学校学习的学生仅占34.6%,每年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足2 000人,进入职校的也就两三百人。“这样的教育现状,和我们人口大县实在是不匹配。要摆脱贫困,只有靠发展教育。年轻人能多接受一些教育,外出打工也能多挣一点钱,即使还是守在家里,也不会安于现状。”陈国宝说。   审视会泽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依然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经过一年多认真细致的调研,陈国宝在当年全县教师大会上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这场演讲,会场先后响起20多次热烈的掌声。从那时起,陈国宝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心中点燃了一把火。“再贫困教育不能贫困、再落后教育不能落后!”成为会泽干部群众的执著信念。
  陈国宝提出的思路依然是“调整、改革、提高、发展”八个字。“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办学。”当时会泽虽有6所普通高中,但规模都很小,平均下来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就300多人。调整高中布局依然是突破口。保留县城两所普通高中并加大投入进行硬件建设,按高标准完全新建一所普通高中、重建一所职业学校。
  但他的这一教育规划“蓝图”还是让人产生了怀疑:“蓝图虽好,但会不会落空呢?”“当县长和当乡镇党委书记是不一样的,当县长可以动员全县的力量来办教育,我那时是更有底气!”当县长的陈国宝信心满满。
  “这么一个大县的教育要有这样大的动作,说到底就是要投钱,可是钱从哪儿来呢?”“过去做了几件教育上的事,得出了一些经验。希望在民间、潜力在民间!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到市场去找动力。”教育上办再大的事,陈国宝的想法其实还是回到了20来岁建学校时的那个思路上。“什么都政府管是不行的!”陈国宝如是说。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迦茚的本土民营企业家托人找到陈国宝,说要送上一份“见面礼”。张迦茚表示,要拿出210万元在全县21个乡镇建23所“希望小学”。陈国宝当场应允:“我给他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地开庆功会!”县政府又给每所“希望小学”建设配套10万元资金,完成了23所学校的建设。
  初战告捷!
  然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在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保留县城现有的两所高中并加以建设,再建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和新建一所职业中学,所需要的资金是这个贫困大县难以承担的。
  县政府投资7 000多万元征下了建设职业学校的340亩用地后,想在民营企业家中寻找投资者,条件是将一家锌矿企业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几百万吨矿渣给他们,当时国际市场锌价较高,矿渣还可以进行再提炼。陈国宝找来几个老板谈,可出师不利。有的老板不感兴趣,有的就只愿意拿出100万元来,最多的一个愿意拿1 000万元。
  “这点钱怎么够建学校!”陈国宝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合作过的张迦茚,直截了当地问他想不想干。张迦茚想了一段时间后,同意了,但他提出要建普通高中。陈国宝也同意了,“两所学校都要建,就让他建普通高中好了。”
  陈国宝对张迦茚说,那堆矿渣不管值得多少钱,你挣得再多县里也不要;如果不值什么钱,你挣得再少也要把学校建好。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投资,未知的因素实在太多,但张迦茚答应了。这是两个有浓重教育情结的人最庄重的承诺!
  2007年11月7日,学校建设破土动工,2008年9月1日,拔地而起的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迎来了1 700多名首届学生。不足一年的时间,投资两个亿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就在乌蒙山下落成。学校严格按云南省一级学校标准规划建设,校园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120个班的规模,可容纳近7 000名学生。
  而就在建设过程中,张迦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市场锌价下跌,而建筑料却不断上涨,钢材价曾高达5 000多元一吨。“锌价跌了,他自己的矿也没有什么收益,那堆矿渣实际上也就一文不值了,但他因为承诺过,就将自己的三座矿的经营权卖了来建学校。”
  “他怨过你吗?”“他不仅怨了,还骂了。他说他们家连买鸡蛋的钱都没有了!”
  “矿渣也不值钱了,那政府最后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什么回报都没有,只是校名上有他家两兄弟名字中的‘茚旺’两个字,算起来一个字花了一个亿。”这所学校建成后,张迦茚就将学校无偿地交给了当地政府,他每年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加投入以提高教师待遇和奖励优秀师生。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持。”陈国宝对此深有体会。
  到2011年,会泽县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达5 000人,在校生1.3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都翻了一倍多。由县级政府投资2.8亿元,占地335亩,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新职业中学今年秋季也将招生,在校生也将从现在的1 200多人增加到6 000人。“政府就是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招数。”陈国宝说。
  会泽县的3所普通高中现已全部进入云南省一级完中行列,办学仅3年的茚旺高级中学也一举跻身此列,这样的事例在云南是绝无仅有的。
  会泽在突破高中瓶颈的同时,又启动了18.6万平方米的校舍D级危房改造,每平方米县级的投入就高达800元。“会泽是一个贫困大县,各行各业都要抓,但教育是民生之首。我过去下乡看到的风雨飘摇的校舍,现在看不到了,消除了,睡得着觉了!”从当县长,到2010年5月任县委书记,陈国宝在自己的政绩中最满意的依旧还是教育。但他表示:“这是县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教育上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落实,陈国宝当初的承诺并未落空。
  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重要。如果办的是没有质量的教育,那还不如不办
  “我们的学校现在有了大房子,学生的考分也高了。但我最关心的是德育工作,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有道德素质的人。”担任县委书记以后,陈国宝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会泽县驰宏小学,记者看到,课间操时,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现代感很强的韵律操,然而,师生在舞动肢体的同时却还在齐声诵读《弟子规》。这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这所学校在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探索。据了解,全县所有学校都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诵读《弟子规》只是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开始。
  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这一活动的首要倡导者依然是陈国宝。
  “为什么要诵读《弟子规》呢?上下一千年,有些关系不会改变,比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但现在网上一些消极的东西对青少年影响很大,传统的、正面的空间被挤压了。我们就是要开展这样一些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如长幼要有序、父子要有亲、家人要有情、朋友要有信。”陈国宝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粹能让每一代人都从中受益。
  其实陈国宝现在思考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通过诵读传统经典活动,让老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先找‘工程师’来商量咯!”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任县长时关注的是学校的建设以及规模效益的发挥,而你担任县委书记以后,为什么更加注重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不久前媒体曝出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这已经突破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对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为重要。‘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
  对德育工作,陈国宝还有下一步的思考。“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后,我们还将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陶和滋养。”陈国宝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一天上午,省教育厅一位同事的来电打乱了记者的思绪。同事说:“我在会泽,了解到县委书记陈国宝为教育做了很多事,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曾卖牛建校的事,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他啊!”
  陈书记到底有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冬日寒冷的早晨,记者驱车300多公里赶往会泽。陈书记下午也如约从曲靖市回到会泽,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陈国宝中等身材,脸型瘦削,眼睛里透着一种坚定的神采,说起话来高门大嗓,话匣子一拉开,就侃侃而谈。
  采访陈国宝,主线很简单,也很清晰!那就是他的教育情结。
  陈国宝有一个30年难了的教育情怀,缘于早年就在他心中“种”下的那颗教育种子。陈国宝在从政之路上办教育的方式,和他当初动员堂哥建校时的思路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在不同的职位上,建的是规模更大的学校,发展的是更大的教育,受益的是更多的老百姓。
  记者敢断言,今后陈国宝的教育情结依然难了。因为“种”在他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已发芽、生根,而且会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李配亮◇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的秋天,当我走进师范学校大门时,第一眼看见的便是为师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年来,我一直把它铭记于心。  我一直这样认为,一粒种子,当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或桌子上,它不会生长。因为地毯、桌面不是它的缘分,它的缘分是土地、阳光、水分。一个人也会有自己的缘分,我们为师的,自己的学生,其实也就是自己的缘分。要是我们不珍惜或放弃这缘分,那我们能为师?还是师吗?  众所周知,教师之职责,就是教
期刊
新年伊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由26所高校先行试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章程制订和修订工作渐次全面展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一次讲话中,将高校章程称为大学的“宪法”或者“宪章”,更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关于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热烈讨论。  “学术”,无疑是大学章程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大学章程的制定,最引人瞩目之处恰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明确各自的
期刊
江苏江阴农村的一个中学,让参观的人傻眼了。教室里不光有电子显示屏,还有温度、湿度等显示,各种硬件设施,令很多城市中学艳羡。  宁夏的一个乡村学校,也让前去采访的记者吃惊。撤点并校,一个乡的孩子们集中住校,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里,睡大通铺。他们从家里带的馍,只够吃三天,每个星期,父母都要走三个小时,给孩子们送一次馍。  有这样一些数据:在广西等贫困地区,13岁男、女学生的体重,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公斤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许皞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即将到来的青壮劳动力短缺。一时间,引发各界人士关注。  学制可缩到9年  许皞:目前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20年后青壮劳动力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很多人员侍奉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并且,中小学学制过长会占用青少年接触社会和生活的时间,不利于个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
期刊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减负”。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至今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期刊
【培训班:火爆背后的“生意”】  案例回顾1:  央视曝瑜伽培训乱象:学一个月就当教练  想健身却伤身,看似优雅的瑜伽运动未必安全,《每周质量报告》近日曝光,瑜伽馆虽“遍地开花”,但一些瑜伽教练并不具备专业水平,瑜伽教练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由于教练的指导不科学合理,瑜伽练习者受伤骨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媒体呼吁加强对瑜伽教练等从业者和相关机构的监管,规范瑜伽培训市场。  练瑜伽卡掉骨头  2012
期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就近上学的关系。  “这应该是当前撤点并校工作的总的指导原则。我认为这抓到了关键,各地要落实好总理的要求,要做好布局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益阳市委组织部部长彭爱华说。  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中小学撤点并校,曾被认为是合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些
期刊
满大街的广告、动辄数万元的学费,“一对一”辅导乱象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和应试教育观念作祟。日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规范整顿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要做到两“减轻”,除教辅市场外,“一对一”辅导等课外培训市场也有待规范和引导。  “最近我每天接到七八个‘一对一’辅导的短信,比卖房子和卖发票的短信都多,这个‘一对一’辅导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能
期刊
编者按:春风送暖,万象更新。2012年全国两会在众人期许的目光中拉开帷幕,在我们欣慰的笑声中由近行远。2012年教育迎春。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了这两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同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被列入2012年九大主要任务之一。  教育不仅被国家
期刊
从“绿领巾”到“红校服”再到“三色作业本”,去年发生在教育领域被称之为“教育冷暴力”的现象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教育走到这样一个极端,那是很可怕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济顺说,她并不反对用分数和考试来评价学生,在她看来,评价不可能没有,就现在而言,考试可能还是对学生最公平的考核方法。但一些学校主观地、表面化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