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也传承着中国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少有识之士的鼓吹呼吁下,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古诗文诵读的热潮。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古诗文教学也正在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就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我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诵读法。诗歌最初是吟咏和歌唱的。它有着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独特的音乐美。这种美非诵读不足以充分体验,所以最宜采用诵读法。引导诵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粗略理解诗歌大意后引导诵读。有的诗歌意思较为隐含,不理解意思就很难读好,所以要让学生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之后再指导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感受诗歌之美。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朗读的基调、情感、抑扬顿挫等,学生才能明白“亲射虎,看孙郎”要读的豪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应读出渴求、无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要读出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
  2、诵读中体会和理解诗意,边诵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诵读。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学生初读就能体会诗歌的大意和情感,教师就不必逐句讲解,只要引导学生读出“哀愁”、“凄伤”即可。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适时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并正确诵读。
  3、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探究式诵读相结合。教师的范读能极好的感染学生,也能有效的指导朗读方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的探究式诵读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效用。例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在学生自读后,教师适时的范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读,也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尤其是对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处理,教师范读之后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再比较哪种方法更好,在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在探究中明白诗歌是诗人的创作,而朗读则是读者的再创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二、趣味阅读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采用趣味阅读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画出诗中意境。好的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所以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动手画出来感受到的画面,则能激发他们深入研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唱一唱。诗歌最初是配乐歌唱的,而且不少古诗已有歌曲传唱,中学生正是爱唱爱跳的年龄,引导他们去唱古诗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歌唱中记忆诗歌,有寓教于乐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配着喜欢的乐曲唱古诗,更可以音乐、诗歌、舞蹈、朗诵综合起来,那将使学生的思维创新有一个新的飞跃。
  3、设计配乐和绘画。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许不足以将诗歌的画面描画出来,他们的歌唱能力也许不足以将诗歌中的音乐美表现出来,但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意识,所以让他们来设计给诗歌配乐或设计绘画的色彩构图等,再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成为诗歌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关雎》和《蒹葭》时,让学生设计绘画的色彩:如果要给两首诗各配一幅画,你将分别选取怎样的色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关雎》意境欢快,画面活泼,要选取暖色;《蒹葭》意境凄迷,画面清冷,应选取冷色。李贺的诗善用色彩词,如《雁门太守行》中“黑云”、“秋色”、“燕脂”、“紫”、“红”、“霜”、“黄”、“玉”等,让学生通过设计画面的色彩来感受诗歌的美。
  
  三、比较阅读法。学生的古诗积累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就要重视比较阅读的渗透。这种阅读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向纵深处拓展。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同体裁诗歌的比较。如将歌行体诗与格律诗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美。教学时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歌行体诗放在一起教学,再将《赤壁》、《泊秦淮》、《过零丁洋》放在一起教学,两组诗歌学过后进行比较、归纳,使学生对两种诗体有了清晰的认识。再如教婉约词和豪放词时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几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在一起教学,使学生对两种风格的词在比较中有了直观的了解。
  2、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入作家作品,激发他们对诗歌更广泛的兴趣和更持久的爱好。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让学生明白这一称号的含义,可将杜甫早期的《绝句》、《望岳》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比较,比较中对杜甫的了解也会更深。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均有极高的成就,其诗不少富含哲理,其词风格多样,或恬淡或豪放。
  3、同一主题在诗歌中的不同或相似的表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意义在于能使学生领悟到一些写作技巧。同样就地取材,李白和李煜的思维更近常人,李清照的比喻则新奇夸张,想象丰富。再如写离愁:李白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二人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4、同一风物在诗歌中的不同内涵的比较。如“酒”:“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酒”以言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报国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孤独之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依依惜别之意,“三杯两盏淡酒”言难以排解之深愁,“莫笑农家腊酒浑”写淳厚质朴的民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展诚挚和谐的人情,等等。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积累和运用。
其他文献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参差不齐的,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也很大;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客观上的差异。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给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势必形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
期刊
一、现状    在高一年级开学第一堂课,我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过去九年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困惑?”“学习语文是为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人都说“对学语文没有兴趣”、“怕语文,尤其是怕作文”。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语文教学方式的陈旧、落后。  为了适应考试,小学语文从二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的造句,机械的
期刊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程改在济宁已有几年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济宁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课新改革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这一目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优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读读生字
期刊
初中学生的作文,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写作习惯差,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更让老师头痛。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从初一便拟定了一些方案,对学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在把我的作文教学观和措施入具体的做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我的作文教学观    1、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在写的方面,不仅
期刊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新,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思维的渠道和空间。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重新进行了编排,教材内容变得新颖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做出努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那么,如何指导小说作文下来呢?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有他所爱,有他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
期刊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
期刊
时下,经常耳闻同行感叹学生语文素养的难以提高,这也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兢兢业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
期刊
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教育,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秉持“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想发展。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中心的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一、激励兴趣,让学生满足好奇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