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务员挂职锻炼是我国培养锻炼公务员的一种新的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干部培养方式。我国公务员挂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挂职锻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务员工作;挂职锻炼;问题;对策
我们的组织人事改革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或制度,就是干部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是干部交流的一种形式,干部挂职制度是我国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干部培养的方式。
一、干部挂职锻炼的现实意义
现在,挂职锻炼已经成为许多行政机关培养和提拔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1994年5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6颁布以来,挂职锻炼作为其一项重要制度与内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为国家行政机关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组织与领导才能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为基层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下派干部为基层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一)挂职锻炼工作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虽然挂职锻炼己成为公务员法中交流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挂职锻炼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公务员法》只是把挂职锻炼作为公务员的交流形式之一,并无具体的操作性规定。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公务员挂职锻炼的规定还限于各地的通知和规定。而这些通知中对挂职干部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无详细规定,例如挂职资格、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挂职期满去向的问题等。
(二)在下派干部的选择上标准不严,执行不力
有些上级机关在选派挂职锻炼干部时,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制定严格的选派标准,另一方面是对标准的执行不力。很多行政机关只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挂职锻炼的规定做了简单的照搬作为选派干部的标准,没有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和所选派至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再加上实际工作中对这些标准的执行有不力,这就造成了选派下去的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容易使挂职锻炼发生“交叉感染”的弊病。
(三)挂职锻炼工作绩效考核存在难点
由于挂职人员的人事关系在派出单位,所以派出单位对其有管理权。 但有些派出单位认为挂职人员已安排到接收单位,挂职人员已身在异地,理所当然应由接收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而接收单位对于挂职干部的正常业务考核很难与组织部门的考核相衔接,因此难以实施有效的考核。此外,由于公务员挂职是一种临时性质的干部交流形式,通常是1年到2年不等。但是挂职工作的成效却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正是由于工作出成效耗时长和挂职期限短的矛盾给挂职锻炼工作成果的考核评估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挂职锻炼中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有关挂职锻炼的法规体系
我国现存的关于挂职锻炼的规定大多是各地方或部门自行制定的实施办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立法,出台挂职锻炼实施细则,对挂职锻炼的目标、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单位、期限名额、选人标准、工作程序、管理过程、考核实施、待遇使用等各项工作予以明确规定。只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对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基本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挂职锻炼工作始终得以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重新制定严格的选派标准,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
1、在选择挂职锻炼人员时,要看其是否具有“公众至上”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精神,不要动辄仅以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标准。在选派干部时,要以拟选派干部周围公众为主体,为核心,以他们的感受和评价为选派标准,把那些真正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和一切为公众着想的干部选出来。具有这样工作理念的干部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注重工作创新,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在不断的改革中研究和探讨“新思路”、“新对策”,不断贴近公众需求,满足公众需要。
2、要具备以能力为本位即具有能力本位的理念,要把那些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以“公众至上”为服务理念且具有良好培养前途,但没有基层单位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选出来。只有把真正有能力和培养前途的干部选派到基层锻炼,才会有为基层带去新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出现基层工作的新面貌,才能有更强能力层次干部的回归。这是挂职锻炼工作良性循环的前提。这需要在选人上要遵守标准,要坚决杜绝在选人问题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只要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挂职锻炼“交叉感染”的弊病。
(三)完善挂职锻炼干部考核机制
组织部门与派出和接收单位应联合建立健全动态考核机制。 在挂职干部工作期间,组织部门应协调相关单位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发放测评问卷、召开挂职干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跟踪了解挂职干部的德才表现。 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挂职干部的考核工作,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反映挂职干部的整体和全面发展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凭借政绩这一单一指标。把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问题列入考核的范围,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挂职干部的行为的误导。
2、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除了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也尤其重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对挂职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对挂职干部工作应实行过程评价制,可以通过组织挂职干部交流座谈,对工作成绩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偏差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对不称职的行为及时诫勉,形成连续不断的评价督促体系。第二,在对挂职干部的具体考核中,可以从不同层次选择最了解实际情况的知情人作为考核主体,以达到考核的全面性。
3、考核与使用相结合。 在挂职干部帮助工作结束或满一年后,组织部门应协调相关单位对挂职年轻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统一考察,考察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被评为优秀的干部,可作为近期提拔使用的重要对象。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王景平.给挂职锻炼定个谱[N].法制日报, 2002-09-20.王延超.论公众满意----我国当代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12).
作者简介:
张玮晨(1992.10-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关键词:公务员工作;挂职锻炼;问题;对策
我们的组织人事改革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或制度,就是干部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是干部交流的一种形式,干部挂职制度是我国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干部培养的方式。
一、干部挂职锻炼的现实意义
现在,挂职锻炼已经成为许多行政机关培养和提拔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1994年5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6颁布以来,挂职锻炼作为其一项重要制度与内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为国家行政机关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组织与领导才能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为基层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下派干部为基层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一)挂职锻炼工作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虽然挂职锻炼己成为公务员法中交流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挂职锻炼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公务员法》只是把挂职锻炼作为公务员的交流形式之一,并无具体的操作性规定。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公务员挂职锻炼的规定还限于各地的通知和规定。而这些通知中对挂职干部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无详细规定,例如挂职资格、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挂职期满去向的问题等。
(二)在下派干部的选择上标准不严,执行不力
有些上级机关在选派挂职锻炼干部时,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制定严格的选派标准,另一方面是对标准的执行不力。很多行政机关只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挂职锻炼的规定做了简单的照搬作为选派干部的标准,没有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和所选派至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再加上实际工作中对这些标准的执行有不力,这就造成了选派下去的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容易使挂职锻炼发生“交叉感染”的弊病。
(三)挂职锻炼工作绩效考核存在难点
由于挂职人员的人事关系在派出单位,所以派出单位对其有管理权。 但有些派出单位认为挂职人员已安排到接收单位,挂职人员已身在异地,理所当然应由接收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而接收单位对于挂职干部的正常业务考核很难与组织部门的考核相衔接,因此难以实施有效的考核。此外,由于公务员挂职是一种临时性质的干部交流形式,通常是1年到2年不等。但是挂职工作的成效却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正是由于工作出成效耗时长和挂职期限短的矛盾给挂职锻炼工作成果的考核评估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挂职锻炼中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有关挂职锻炼的法规体系
我国现存的关于挂职锻炼的规定大多是各地方或部门自行制定的实施办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立法,出台挂职锻炼实施细则,对挂职锻炼的目标、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单位、期限名额、选人标准、工作程序、管理过程、考核实施、待遇使用等各项工作予以明确规定。只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对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基本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挂职锻炼工作始终得以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重新制定严格的选派标准,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
1、在选择挂职锻炼人员时,要看其是否具有“公众至上”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精神,不要动辄仅以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标准。在选派干部时,要以拟选派干部周围公众为主体,为核心,以他们的感受和评价为选派标准,把那些真正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和一切为公众着想的干部选出来。具有这样工作理念的干部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注重工作创新,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在不断的改革中研究和探讨“新思路”、“新对策”,不断贴近公众需求,满足公众需要。
2、要具备以能力为本位即具有能力本位的理念,要把那些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以“公众至上”为服务理念且具有良好培养前途,但没有基层单位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选出来。只有把真正有能力和培养前途的干部选派到基层锻炼,才会有为基层带去新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出现基层工作的新面貌,才能有更强能力层次干部的回归。这是挂职锻炼工作良性循环的前提。这需要在选人上要遵守标准,要坚决杜绝在选人问题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只要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挂职锻炼“交叉感染”的弊病。
(三)完善挂职锻炼干部考核机制
组织部门与派出和接收单位应联合建立健全动态考核机制。 在挂职干部工作期间,组织部门应协调相关单位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发放测评问卷、召开挂职干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跟踪了解挂职干部的德才表现。 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挂职干部的考核工作,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反映挂职干部的整体和全面发展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凭借政绩这一单一指标。把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问题列入考核的范围,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挂职干部的行为的误导。
2、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除了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也尤其重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对挂职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对挂职干部工作应实行过程评价制,可以通过组织挂职干部交流座谈,对工作成绩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偏差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对不称职的行为及时诫勉,形成连续不断的评价督促体系。第二,在对挂职干部的具体考核中,可以从不同层次选择最了解实际情况的知情人作为考核主体,以达到考核的全面性。
3、考核与使用相结合。 在挂职干部帮助工作结束或满一年后,组织部门应协调相关单位对挂职年轻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统一考察,考察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被评为优秀的干部,可作为近期提拔使用的重要对象。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王景平.给挂职锻炼定个谱[N].法制日报, 2002-09-20.王延超.论公众满意----我国当代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12).
作者简介:
张玮晨(1992.10-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