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论文主要探索了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结构现状。主要包括:机械专业专业开设及人才需求状况;本专业在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在专业设置方面,教学方面,师资方面,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得出了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的结论。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不仅需要大批科研人才领军,更加迫切需要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生产一线、能够快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培训基地等,使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在这我对我所在的学校提出对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结构现状的探索,找寻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 中职机械专业现状
1.1 中職学校机械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中职院校中,80%以上都开设有机械专业。其主要课程设置有: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技术及实训、数控编程、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实训、检测技术应用及实训、液压与气压传动及实训、典型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冷冲模等。毕业生可从事机械加工与设备管理等工作。
多数学校设有数控实训中心、数控模拟编程实验室、铣刨磨实训室、数控铣实训车间、CAD/CAM实训室、检测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发动机原理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等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拥有各类普通机床、电火花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发动机以及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汽车整车、摩托车整车、轮胎动平衡机、测胎机、举升机、汽车整车模拟电路示教板等实训设备。
1.2 中职学校机械人才需求概况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社会认可度依旧很低,这可以看作我国职业教育一个典型的横切面。
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478所,在校学生569.4万人。到2011年时,全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4856所,在校生683.57万人。可以从这些数据看到,在中职院校缩减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依然处于略微上涨的趋势,因此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应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技能人才结构不协调,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4.81%,高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1.51%,而目前,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和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在35%~40%,是我国的10倍还多。可见,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如何借鉴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2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的人才。但很多中职学校片面理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学生基本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开始学习理论,学生的理解力再强,也不可能全部接受教师讲的内容,造成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理论水平不高。有的学校以胜任某种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过分偏重职业技能,对文化课随意删减。忽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2.2 在专业设置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招收的学生的起点和类型、师资队伍力量、教学设施、学校长短期的发展目标等条件,同时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显自身的专业优势。
2.2.1 课程设置及结构类型不合理
为了体现教育部制定的课程结构分类的主导思想,一般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也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但课程设置在专业(技能)方向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不强。比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几乎一样,专业特点不突出。
(2)专业(技能)方向的名称不规范。很多学校没有更新专业名称(即专门化方向),很多专业(技能)方向已不符合教育部的专业(技能)方向的内涵;
(3)中职学校课程中的选修课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普遍偏低,选修课的学科构成及内容的差别也很大,有些学校没有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局限于专业选修课;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仅局限于人文选修课,专业课全部必修,没有选修。只有少数学校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人文选修课为辅开展选修课教学。
2.2.2 各学校的学分、学时差异较大。
造成专业总课时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校开设的周课时数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每周开设26-28 节,而有的学校每周则开设30节。而总学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校在各课程学分赋予及学分计算方法的差异上,还有选修课设置的差异上。
2.3 在教学方面
(1)教材陈旧,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2)专业教学设备及实训场地不足。各中职学校之间设备条件差距较大,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极不成比例,部分学校因设备不足而影响实训课教学。
(3)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上,目前中职学校的多数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来传授知识。实践课时不足,实践教学是模仿旧有的套路,实践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学生的实操水平不高,说明在课程教学上还不够贴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4 师资方面
部分学校存在着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中职学校缺乏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操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对企业、市场了解太少,不清楚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是否满足社会需要。
2.5 在校企合作面
“工学结合”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缺乏完善的法规和职业资格制度。
3 对以上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4.1 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较差,素质参差不齐。
中職院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由于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只要有深造的意愿的人都可以来中职院校培训学习,和高职、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基础较差。另外,随着民办职业学校越来越多,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不正当竞争,学校经常会降低门槛招生。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初中尚未毕业就已拿到了职校录取通知书的不正常情况,使得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堪忧。
4.2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反思
中职院校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使学生早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清晰明了,尽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是高职、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职推行两年在学校学理论、一年在企业实践的“2+1”模式,然而中职毕业生理论基础薄弱,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相比于普通农民工优势不大,这与企业对人才成长性的要求不符,因此直接就业处境尴尬。
4.3 中职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影响其健康发展。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四类,其中教育部门管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劳动部门管辖技工学校。由于教育部门和劳动局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管理理念不相同,造成同等级别的学校在经费拨款,教工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类型等等很多方面政策不一致。
4.4 校企合作不够密切,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针对性的实训,到企业实习应该是中职教育的特色,只有让学生在企业真正得到锻炼,加强校企合作才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的培训责任,很多企业怕麻烦,不乐意接纳中职生实习,即使接受也一般不会给予正式工同等的岗位,有些甚至是假实习,只是填写表格、流于形式。
总之,中职学校设置机械专业的众多、招生规模较大、专业覆盖面较广。近年来,由于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已不相适应,加上长期以来校内机械加工实训设备相对陈旧、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脱节等问题,造成了学生就业不畅。因此,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参考文献
[1]闫志利,丁秀艳,郑丽媛.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
[2]杨群祥.中德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3]陈小勇.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
高媛媛(1987-),女,汉族,江苏省邳州市人。现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能培训。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5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不仅需要大批科研人才领军,更加迫切需要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生产一线、能够快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培训基地等,使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在这我对我所在的学校提出对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结构现状的探索,找寻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 中职机械专业现状
1.1 中職学校机械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中职院校中,80%以上都开设有机械专业。其主要课程设置有: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技术及实训、数控编程、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实训、检测技术应用及实训、液压与气压传动及实训、典型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冷冲模等。毕业生可从事机械加工与设备管理等工作。
多数学校设有数控实训中心、数控模拟编程实验室、铣刨磨实训室、数控铣实训车间、CAD/CAM实训室、检测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发动机原理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等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拥有各类普通机床、电火花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发动机以及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汽车整车、摩托车整车、轮胎动平衡机、测胎机、举升机、汽车整车模拟电路示教板等实训设备。
1.2 中职学校机械人才需求概况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社会认可度依旧很低,这可以看作我国职业教育一个典型的横切面。
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478所,在校学生569.4万人。到2011年时,全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4856所,在校生683.57万人。可以从这些数据看到,在中职院校缩减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依然处于略微上涨的趋势,因此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应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技能人才结构不协调,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4.81%,高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1.51%,而目前,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和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在35%~40%,是我国的10倍还多。可见,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如何借鉴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2 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的人才。但很多中职学校片面理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学生基本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开始学习理论,学生的理解力再强,也不可能全部接受教师讲的内容,造成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理论水平不高。有的学校以胜任某种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过分偏重职业技能,对文化课随意删减。忽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2.2 在专业设置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招收的学生的起点和类型、师资队伍力量、教学设施、学校长短期的发展目标等条件,同时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显自身的专业优势。
2.2.1 课程设置及结构类型不合理
为了体现教育部制定的课程结构分类的主导思想,一般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也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但课程设置在专业(技能)方向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不强。比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几乎一样,专业特点不突出。
(2)专业(技能)方向的名称不规范。很多学校没有更新专业名称(即专门化方向),很多专业(技能)方向已不符合教育部的专业(技能)方向的内涵;
(3)中职学校课程中的选修课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普遍偏低,选修课的学科构成及内容的差别也很大,有些学校没有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局限于专业选修课;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仅局限于人文选修课,专业课全部必修,没有选修。只有少数学校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人文选修课为辅开展选修课教学。
2.2.2 各学校的学分、学时差异较大。
造成专业总课时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校开设的周课时数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每周开设26-28 节,而有的学校每周则开设30节。而总学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校在各课程学分赋予及学分计算方法的差异上,还有选修课设置的差异上。
2.3 在教学方面
(1)教材陈旧,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2)专业教学设备及实训场地不足。各中职学校之间设备条件差距较大,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极不成比例,部分学校因设备不足而影响实训课教学。
(3)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上,目前中职学校的多数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来传授知识。实践课时不足,实践教学是模仿旧有的套路,实践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学生的实操水平不高,说明在课程教学上还不够贴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4 师资方面
部分学校存在着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中职学校缺乏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操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对企业、市场了解太少,不清楚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是否满足社会需要。
2.5 在校企合作面
“工学结合”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缺乏完善的法规和职业资格制度。
3 对以上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4.1 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较差,素质参差不齐。
中職院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由于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只要有深造的意愿的人都可以来中职院校培训学习,和高职、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基础较差。另外,随着民办职业学校越来越多,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不正当竞争,学校经常会降低门槛招生。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初中尚未毕业就已拿到了职校录取通知书的不正常情况,使得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堪忧。
4.2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反思
中职院校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使学生早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清晰明了,尽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是高职、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职推行两年在学校学理论、一年在企业实践的“2+1”模式,然而中职毕业生理论基础薄弱,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相比于普通农民工优势不大,这与企业对人才成长性的要求不符,因此直接就业处境尴尬。
4.3 中职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影响其健康发展。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四类,其中教育部门管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劳动部门管辖技工学校。由于教育部门和劳动局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管理理念不相同,造成同等级别的学校在经费拨款,教工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类型等等很多方面政策不一致。
4.4 校企合作不够密切,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针对性的实训,到企业实习应该是中职教育的特色,只有让学生在企业真正得到锻炼,加强校企合作才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的培训责任,很多企业怕麻烦,不乐意接纳中职生实习,即使接受也一般不会给予正式工同等的岗位,有些甚至是假实习,只是填写表格、流于形式。
总之,中职学校设置机械专业的众多、招生规模较大、专业覆盖面较广。近年来,由于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已不相适应,加上长期以来校内机械加工实训设备相对陈旧、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脱节等问题,造成了学生就业不畅。因此,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参考文献
[1]闫志利,丁秀艳,郑丽媛.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
[2]杨群祥.中德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3]陈小勇.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
高媛媛(1987-),女,汉族,江苏省邳州市人。现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能培训。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