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笔者分析了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且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 历史教学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品质,强调知识的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①近些年来,非智力因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 非智力因素的的提出及涵义
1.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 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我国对非智力因素在智慧行为中的作用在古代就有一定的认识。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就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去做。其中,会不会是智力因素,去不去是非智力因素。但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却比较晚。最早是由吴福元教授在1981年广州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1.2 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因素可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范畴。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
2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还必须包括非智力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因此,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一致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的道理,纠正“只抓智力,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倾向。
但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不好的人,也不一定能成功,而智力水平一般,非智力因素好的人,也能有所作为,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②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心,有不屈不饶、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③阴国恩、李洪玉等老师,在对天津市11所中小学1250名学生进行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研究中发现,学生的成就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责任心、毅力等11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与其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④
概括之,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是学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之一。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的呆板”、“因受到某学科教师的批评等而对这一学科产生厌倦情绪”等等。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准确和幽默等,尽量让学生喜欢上某个学科,或喜欢上某课教师,从而使其对这门课程产生一种想学的念头,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
2.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人与人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是,人们在面对差距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有些人会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取长补短;有些人却会为此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最终成为一种压力。因此,我们教师在面对家境困难、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等“弱势学生”时,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同时帮助其找出差距,鼓励其努力学习。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中学生刚开始成绩并不好,但是在其自身和老师、家长、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正确面对差距而不自卑,最终提高了学习成绩。
2.3 培养学生坚强的自制力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很多存在极大诱惑力的不良因素,如“网络游戏”、“赌博”、“早恋”等。一旦学生沉迷于其中,其结果往往是学习大幅度下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诱惑,培养其自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要多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其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从而要努力控制自己走出诱惑。在谈话中,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名人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真正让其明白,现在这样做虽有所损失,但是对于自己的将来而言将会收获更多。
2.4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
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人人都会有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却相当困难。很多美好的理想成为泡影都因为没有坚持,缺乏毅力。学习过程中,有的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难,只是要求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尤其是在我们感觉困难想要放弃时,要强迫自己坚持。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挺住,导致自己越学越困难,越难就越不想学,最终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培养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3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建议如下: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3.1.1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目前有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求,学习动机不明确。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德育工作应密切配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有利契机,因勢利导,正面宣传,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3.1.2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也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3.1.3 唤醒、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尊重的需要。学生企盼学好一门学科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表扬、父母赞赏、朋友肯定。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这种正常情感和自尊需求;(2)知识需要。当学生认识到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并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讲座、参观、采访等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3)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知识竞赛、辩论、小论文撰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2 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如下: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境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体验。其次,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 历史教学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品质,强调知识的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①近些年来,非智力因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 非智力因素的的提出及涵义
1.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 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我国对非智力因素在智慧行为中的作用在古代就有一定的认识。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就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去做。其中,会不会是智力因素,去不去是非智力因素。但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却比较晚。最早是由吴福元教授在1981年广州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1.2 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因素可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范畴。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
2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还必须包括非智力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因此,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一致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的道理,纠正“只抓智力,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倾向。
但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不好的人,也不一定能成功,而智力水平一般,非智力因素好的人,也能有所作为,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②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心,有不屈不饶、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③阴国恩、李洪玉等老师,在对天津市11所中小学1250名学生进行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研究中发现,学生的成就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责任心、毅力等11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与其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④
概括之,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是学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之一。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的呆板”、“因受到某学科教师的批评等而对这一学科产生厌倦情绪”等等。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准确和幽默等,尽量让学生喜欢上某个学科,或喜欢上某课教师,从而使其对这门课程产生一种想学的念头,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
2.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人与人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是,人们在面对差距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有些人会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取长补短;有些人却会为此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最终成为一种压力。因此,我们教师在面对家境困难、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等“弱势学生”时,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同时帮助其找出差距,鼓励其努力学习。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中学生刚开始成绩并不好,但是在其自身和老师、家长、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正确面对差距而不自卑,最终提高了学习成绩。
2.3 培养学生坚强的自制力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很多存在极大诱惑力的不良因素,如“网络游戏”、“赌博”、“早恋”等。一旦学生沉迷于其中,其结果往往是学习大幅度下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诱惑,培养其自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要多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其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从而要努力控制自己走出诱惑。在谈话中,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名人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真正让其明白,现在这样做虽有所损失,但是对于自己的将来而言将会收获更多。
2.4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
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人人都会有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却相当困难。很多美好的理想成为泡影都因为没有坚持,缺乏毅力。学习过程中,有的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难,只是要求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尤其是在我们感觉困难想要放弃时,要强迫自己坚持。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挺住,导致自己越学越困难,越难就越不想学,最终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培养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3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建议如下: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3.1.1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目前有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求,学习动机不明确。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德育工作应密切配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有利契机,因勢利导,正面宣传,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3.1.2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也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3.1.3 唤醒、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尊重的需要。学生企盼学好一门学科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表扬、父母赞赏、朋友肯定。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这种正常情感和自尊需求;(2)知识需要。当学生认识到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并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讲座、参观、采访等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3)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知识竞赛、辩论、小论文撰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2 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如下: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境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体验。其次,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