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中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探讨了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一旦发生心理偏差,后果就是非常可怕的。有专家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利用学科优势,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课堂教学中双方缔结、交流友谊的纽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会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语文有学科优势,创造课堂氛围方法有很多。比如,要上诗词可以放些朗诵视频做渲染;上小说可以放相关的影视剧。有时候一首歌,一个演讲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学习沟通的欲望。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营造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学习知识、健康心理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内容,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伟大精神财富都靠语文珍存和传承。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的篇章,这些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学生既可以从《论语》里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又可以从王蒙的《善良》里看到善良的伟大力量,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从莫泊桑的《项链》里体会人生无常,要慎走人生的每一步……这些篇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学生,熏陶他们的情感,让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名家,这些名家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可以着重介绍马、恩之间的友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友情;在上沈从文的《边城》时,了解沈从文小学未毕业到大学教授这样一个奋斗历程……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会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盏明灯。
英国著名的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中职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要求及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优化思维方法,用日常文化积累填补人格空白。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自然对他们的心灵就会有触动,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就会起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人格得到塑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搭设各种倾诉表达的平台,进行心理疏导,完善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想说的话压得太久,找不到倾诉对象或发泄地方,就会出现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样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搭设一个倾诉表达的平台。
写作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心理上了解学生。写作是教师了解学生,开展师生间沟通的极好的窗口。如刚入职校,我们可以拟些“走进职校”之类的话题让学生写,既让学生有话说,又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平时我们还可以拟些“上网、交友”等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写。这些作文话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容易把内心真实感受写出来,我们在阅读批改时,就能及时给予心理的指导、心灵的抚慰,可以及时调节学生情绪,发现问题及时疏导,避免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说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大胆地说;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诵、辩论、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情感,开阔心境。
四、抓住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这里的生命教育,除了珍爱生命之外,还包含挫折和意志力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以往做得特别少,但是在今天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却非常重要。
1.抓住热点问题进行生命教育。很多老师常会感慨:现在学生怎么了,心理这么脆弱?其实,这与生命教育是有关系的。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他用自己的人生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句话。毕淑敏《我很重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很好的范例,让学生从经历和作品里感受生命的价值。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牵扯到一个家庭,懂得这些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可以让他们从心理上珍惜自己,珍爱生命。
2.抓住名人生活经历进行挫折教育。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要让学生懂得生活并不是像电视剧里的那样,到处是帅哥美女、美酒咖啡、豪车别墅,更多的是普通人的那种柴米油盐的生活;人生也不是到处鲜花怒放,而是鲜花与荆棘同在,顺利与挫折并行,就像古人所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则不可能实现伟大的价值。屈原如果没有“九死而不悔”,就没有伟大的《离骚》;白居易如果没有贬谪江南,就没有《琵琶行》;毕淑敏没有十几年的高原生活,就没有《我很重要》……这些名人没有一个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这样事例很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实现梦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路上不至于一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或者轻易放弃生命。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状况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值得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关注。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健全心理,语文教学会因学生健康的心理而更加美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探讨其他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心智健全的人才,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秋慧.中职语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做法.
[2]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警官出版社,1994.4.
[3]卢焱红.寓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
[4]徐敏.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一旦发生心理偏差,后果就是非常可怕的。有专家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利用学科优势,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课堂教学中双方缔结、交流友谊的纽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会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语文有学科优势,创造课堂氛围方法有很多。比如,要上诗词可以放些朗诵视频做渲染;上小说可以放相关的影视剧。有时候一首歌,一个演讲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学习沟通的欲望。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营造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学习知识、健康心理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内容,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伟大精神财富都靠语文珍存和传承。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的篇章,这些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学生既可以从《论语》里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又可以从王蒙的《善良》里看到善良的伟大力量,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从莫泊桑的《项链》里体会人生无常,要慎走人生的每一步……这些篇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学生,熏陶他们的情感,让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名家,这些名家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可以着重介绍马、恩之间的友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友情;在上沈从文的《边城》时,了解沈从文小学未毕业到大学教授这样一个奋斗历程……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会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盏明灯。
英国著名的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中职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要求及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优化思维方法,用日常文化积累填补人格空白。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自然对他们的心灵就会有触动,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就会起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人格得到塑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搭设各种倾诉表达的平台,进行心理疏导,完善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想说的话压得太久,找不到倾诉对象或发泄地方,就会出现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样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搭设一个倾诉表达的平台。
写作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心理上了解学生。写作是教师了解学生,开展师生间沟通的极好的窗口。如刚入职校,我们可以拟些“走进职校”之类的话题让学生写,既让学生有话说,又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平时我们还可以拟些“上网、交友”等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写。这些作文话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容易把内心真实感受写出来,我们在阅读批改时,就能及时给予心理的指导、心灵的抚慰,可以及时调节学生情绪,发现问题及时疏导,避免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说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大胆地说;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诵、辩论、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情感,开阔心境。
四、抓住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这里的生命教育,除了珍爱生命之外,还包含挫折和意志力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以往做得特别少,但是在今天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却非常重要。
1.抓住热点问题进行生命教育。很多老师常会感慨:现在学生怎么了,心理这么脆弱?其实,这与生命教育是有关系的。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他用自己的人生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句话。毕淑敏《我很重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很好的范例,让学生从经历和作品里感受生命的价值。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牵扯到一个家庭,懂得这些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可以让他们从心理上珍惜自己,珍爱生命。
2.抓住名人生活经历进行挫折教育。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要让学生懂得生活并不是像电视剧里的那样,到处是帅哥美女、美酒咖啡、豪车别墅,更多的是普通人的那种柴米油盐的生活;人生也不是到处鲜花怒放,而是鲜花与荆棘同在,顺利与挫折并行,就像古人所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则不可能实现伟大的价值。屈原如果没有“九死而不悔”,就没有伟大的《离骚》;白居易如果没有贬谪江南,就没有《琵琶行》;毕淑敏没有十几年的高原生活,就没有《我很重要》……这些名人没有一个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这样事例很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实现梦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路上不至于一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或者轻易放弃生命。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状况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值得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关注。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健全心理,语文教学会因学生健康的心理而更加美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探讨其他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心智健全的人才,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秋慧.中职语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做法.
[2]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警官出版社,1994.4.
[3]卢焱红.寓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
[4]徐敏.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