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考察章草发展脉络的时候,知道宋克这个人的。但那时候并没有深入考察宋克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交游经历,完全是凭借着他给后人留下的对三国时代皇象所书《急就章》的临习作品而得到些许感知。那是一种不太好的感觉,感觉宋克在书《急就章》的时候锋芒太露,这和章草那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不大合拍。章草又叫古草,体现一种含蓄的力量,到宋克这里力量几乎完全外泄出来,所以难免给人以“狂浪”的第一印象。
虽然中国古代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仅仅凭一幅书法作品,还是难以给一个人的性格下定论。宋克(1327—1387)生活在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时局动荡,朱元璋、张士诚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对蒙古政权。1327年,元朝泰定四年,宋克出生在苏州吴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关于宋克少年的成长经历史料记载很少。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1336—1373)与宋克同乡并多有交往,《明史》记载:“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入明后,文声和官声都很好,后人将高启和宋濂、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为宋克写过传记,这也是人们了解宋克生平为数不多的材料。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因此高启的那篇文章叫《南宫生传》,开篇一段是这样的:“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
这段对宋克的描述非常有趣。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少年宋克身上简直就是一个妥妥的体现。身躯伟岸,英俊潇洒,又是一个富二代,有武艺好赌博好喜交游,寥寥数言,勾勒出一个豪侠任性、散尽家财的宋克,特别像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妨想象一下,一位身背宝剑的武林少年,骑着高头大马行走在苏州的通衢大道上,马蹄起落处尘土飞扬,突然天空中一只飞鸟滑翔而过,只见少年侠士微微动了一下手指,天空中的飞鸟应声而落。这时候一群江湖人拍掌叫好,赞其弹指神通独门技艺冠绝武林,少年故意谦逊说雕虫小技过奖过奖尔尔。于是,几人便携手前往酒家,好酒好菜一醉方休。群少吹牛甚欢,少年喝得尽兴,说哥儿几个必须喝好,今儿我买单,充满豪侠之气。
就这样,任性的富二代终于花光了家里的钱。这时他已是壮年,狼烟四起刀兵相见的时代到了,便开始琢磨要干点正经事。于是,撵走了那些整天围着他身边光知道喝酒说大话的伙伴,习得兵书,骑马背剑,一路北上,投军去了。一身好武艺,货卖帝王家,要干就干一番大事儿。少年心中的大事儿是什么呢?乱世出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于是,“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宋克此次北上并没有取得成功,在边关的风沙中,没有找到心中的“豪杰”。心灰意懒之际,往往想念家乡,“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而归。”或许这次回乡之旅,让他想明白很多事情,虽然性格未曾改变,依然豪侠快意,而且经过北上举事,在家乡人心中俨然是一位有风骨能干大事的人物。他回到老家之后,前来问候的人络绎不绝,家门口的停车位顿时紧张。
这一时期的宋克突然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对于无聊的应酬他早生厌倦,年纪尚轻,无意于功名利禄,心里却有了归隐之念。张士诚据苏州,想招宋克做幕僚,宋克不肯出仕,没给张士诚面子,张士诚为此很是愤怒,试图加害宋克。高启说宋克用智慧躲过灾祸,至于宋克用什么计谋避祸的,高启又语焉不详,后世也没有其他文献记录。
总之,这些事情对宋克触动很大,他已经不再有戍守边关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厌倦了每日俗事往来的应酬,也用智慧规避了从政的风险,从此闭门谢客。“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这一时间的宋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房间里摆放的都是历代书法名品,青铜器和汉代的砚台,还有一把唐代的古琴,这种古琴是何来头,我不曾查证,但书法和音乐的共通性,让他们同处一室也是极好的安排。每日游身于法书之中,学习十分用功,偶尔弹弹古琴,在音乐和书翰的世界里,仿佛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想要的是什么了。
《明史》说宋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
高启评宋克:“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
从少年任侠,到壮年从军,再到隐逸翰墨之中,宋克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名垂千古,而他那些少年时代的往事,成了加在他身上的不老传说。实际上高启并没有宋克活得长久,高启曾给张士诚写过一篇赞颂文章,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件事特别不高兴,洪武七年,高启年三十九岁,明朝初年最具声望的诗人、文学家在南京被腰斩处死。这时的宋克四十七岁。
实际上除了高启这个小兄弟之外,宋克的朋友圈还有两位堪称当世的大牛人,一位就是元朝文艺界最著名的洁癖怪客倪瓒,另一位是有着东南文坛盟主之称铁笛道人杨维桢。与二位老前辈交往期间,宋克才三四十岁,还是小友,二人都觉得和宋克同频,通过杨、倪的诗文记载,这两位文艺大神对宋克都表现出浓浓的喜爱和欣赏,是宋克的忘年交。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十四岁的杨维桢给三十四岁的宋克作诗《庚子岁赠宋仲温》,并有序文一篇云:“东吴宋仲温,工古歌词,尤工诸家书法。余有所著,必命仲温书之,且扁舟访余东海角,觞咏数日而别,为赋长歌一解。酒余使歌之。余和以铁龙之啸,不知人间世复有过余乐者?余既醉,书此歌,复令仲温书遗玉笥同两生者和之。”
序文中杨维桢对宋克褒奖有加,书法和音乐不仅是他们交流的中介物也是交流的内容本身。“余有所著,必命仲温书之”,这是对宋克书法的高度肯定,杨维桢是一位诗学前辈,且自身書法造诣颇高,岂是一般水平能入其法眼的?杨维桢爱才,在这首诗歌的正文中,称其“宋才子,高步野鹤”,不仅对宋克书法的认可,也对宋克隐士情怀的高度认同。
另一方面,音乐在两人之间起到了心灵沟通的作用,一唱一和。杨维桢精通音律,自谓铁笛道人,写了一篇自传,记载了铁笛之名的来历,“冶人缑氏子尝掘地,得古莫邪,无所用,镕为铁叶,筒之,长二尺有九寸,窍其九,进于道人。道人吹之,窍皆应律,奇声绝人世。”宋克唱歌,杨维桢用铁笛伴奏,一老一少,玩得不亦乐乎! 杨维桢赠诗宋克五年之后,身居笠泽水乡的倪瓒接见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倪瓒(1301—1374),号云林子,中国绘画史上元四家之一,宋元境界的集大成者,八百年来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此时,至正二十五(1365年)年三月,倪瓒六十有六,煮茶赏花,吹笙鼓琴于水光林影间,遂以永日。晚年的倪瓒,对宋克才华十分欣赏,作《题送仲温竹枝》诗赠之,视宋克为心灵至交,称赏其人其画清雅绝尘。对杨维桢和倪瓒这样有个性的人物来说,茫茫人世间,找一个懂自己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何况还是宋克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呢!
倪瓒对宋克的赞誉性诗文除了认同他的清高人格外,大部分集中在对宋克绘画艺术的肯定。宋克不仅书法了得,绘画也青史留名,他擅长画竹,而竹子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被赋予了高洁君子的人格特征,竹、梅、松三种植物并称“岁寒三友”,苏东坡认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历代文人画家很多人都钟情画竹,倪瓒也是画竹的高手,宋克在他面前几乎就是小学生,但这个小学生,还是得到老先生的高度赞扬,可知小学生宋克艺术天资不浅。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宋克的《万竹图卷》,后人评价说,千篁万玉,雨迭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前文提到的倪瓒诗作《题送仲温竹枝》全诗曰:“画竹清休数宋君,春风春雨洗黄尘。小窗夜月留清影,想见虚心不俗人。”宋克对倪瓒也十分敬重,有得意作品必虚心请教,在《万竹图卷》完成之后,宋提笔写道:“野亭君当示云林高士同一赏识也。”
宋克画竹子画得好,实际上借助于他的书法功底,那么宋克的书法到底如何,在中国千年书法历史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克一代表作品,代表了其书法的历史高度,这幅宋克在四十四岁所临的《急就章》基本体现了他的书法追求。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一幅临作也能成为经典?实际上书法史上有很多经典的临作,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兰亭真迹据说陪葬李世民了,人们现在在书店能看到的《兰亭序》,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临摹本,其中神龙本流行最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临摹是一条必经之路,初学者为了掌握技巧,亦步亦趋,以求形似,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习经典作品是书法家一辈子的事情,而且每一阶段都有不同收获,吴昌硕一辈子临《石鼓文》,七十岁之后,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宋克也是一样,在闭门谢客之后,在那间只有他和经典碑帖的房间里,每日临摹,用功于书法,但为什么独独钟爱《急就章》而不选择其他呢?
如果从时代精神来讲,宋克所处元代的文艺界有一股强烈的复古之风,书法领域元代人基本不学前一代的宋人,而直取唐、晋,宋克朋友圈中爱好书法的朋友,大多都走复古路线,只不过看谁走得远,走得深。在复古潮流中,章草被从历史中打捞出来,成为人们取法学习的对象。章草是草书的开端书体,传说是西汉时史游做《急就篇》,民间便开始流行使用章草。也传说汉章帝喜欢章草,在他的带动下,官方也开始普及章草,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都要用章草写。但章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三国时代皇象的《急就章》,这件作品成为规范章草的代表作品。西晋人索靖再次把章草艺术推至高峰,写章草在此期间成为时尚,不会写两笔,都不好意说自己会写字。此后,王羲之的小草开始流行,占据了主流,章草这种古朴的草书渐渐地失去了光环,到唐末宋初时代,章草笔法几乎失傳。进入元朝,赵孟頫提倡复古文艺思潮,并亲自挖掘章草古意,带动了元朝一批擅写章草的书法家,赵孟頫之后,俞和、邓文原,康里山人,饶介甚至杨维桢都写过章草,其中前三位都有《急就章》临作传世。但元代人在章草复兴的道路上走得并不彻底,大部分都是用楷书或者行书的笔法写古老的章草,虽妍美流畅,却失去了章草的古朴特点而轻浮流俗。就《急就章》宋克的临本来说,虽然和皇象版本比较也缺少古质,但绝不媚俗。如果说赵孟頫是开风气之先者,那么到宋克时才真正达到了元以来的章草复兴高峰,成为元代章草复兴的一面旗帜。
宋克对《急就章》的偏爱,还可能有另外一种原因,就像男女之间情愫的产生一样,喜欢就是喜欢,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宋克任性一生,但对《急就章》却心仪得要死,红尘中,看过一眼,便一生相伴。
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通常会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向古代先贤求法,与古为徒,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位老师就是同时代的书法家,这个老师会在技术和求学思想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宋克也不例外,有记载说他与同时代的书法家苏州地区的著名文人饶介学过书法,而饶介的书法老师是康里山人,这二位在元明之际都崇尚章草,自然会影响到宋克。
宋克的好朋友张宪写过一首诗《赠宋仲温》:“江南羽化张天雨,海上神交宋仲温。楷法钟繇称独步,草临皇象已专门。折钗未坠风前股,漏屋先凝雨后痕。寄语临池诸俊彦,蚓蛇鸡鹜莫须论。”这首诗透露出一个信息,宋克不仅仅学习章草,在楷书方面还取法钟繇,三国时代的钟繇被视为楷书鼻祖。宋克确实在楷书、尤其是小楷方面受钟繇书风的影响。在宋克学习钟繇的带动下,他身边的一些朋友,甚至明朝中期的一些书家也取法钟繇。
王世贞说:“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后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从宋克的传世作品看,章草的特色最为鲜明,也是宋克书法艺术的底色。同时,宋克在小楷、大草书法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但还是章草的成就最高。宋克临习《急就章》有多种版本,因为时代变迁和其他未知的因素,至今保留下来三个不同版本的《急就章》。
北京故宫所藏的《急就章》墨迹本是明洪武三年所书,这个版本的卷首有“吴郡宋克书”字样,但没有书家自钤印。洪武三年,宋克四十四岁,此作中看可以看出宋克临作和皇象原作的区别,临作没有原作厚重朴茂,字形也比原作略长,字与字之间虽然不牵连,但可以看到呼应关系。章法上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特点,纸本上每行有竖线分割,行与行之间保持均等的分割关系。虽为草书,却给人以安静的动势,可以推想宋克在临习这幅作品的时候气息匀畅,心神稳定,两千余字,一以贯之,堪称无一点苟且,无一画草率,着实不易。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宋克另一个版本的《急就章》作于洪武丁卯六月十日,虽未署名,但盖有“仲温”的朱文印章。洪武丁卯六月(1387年),宋克的人生即将走向尽头,这幅作品或可称其为绝笔之作。明人周鼎有云:“仲温《急就章》,有临与不临之分,临者全;不临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随意所至,多不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本因为有残失,也就是所谓的不全版本。
和故宫本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宋克此作更为放纵,打破了行与行之间的界格,前后左右的字,互相之间穿插揖让,让每一个字都动起来了,宋克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种任侠纵情,击剑走马,善弹指、飞鸟下的潇洒豪放跃然纸上。和故宫本沉着不苟、理性平和相比,天津本则更彰显书家个性,落笔千字,徜徉恣肆,跟着感觉走,学古不泥古,开一代大师之风范。
宋克临《急就章》给我关于临摹的一些启示,就是成熟的书法家在临摹古人的时候,绝对不是照猫画虎地去描字,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用自家笔墨,书写古人篇章。
宋克的第三本《急就章》也是残本,现藏于北京文物局,书写年代不详,风格上不如前两者突出。和这册《急就章》一起的还有宋克的另一件作品《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宋克不仅强于书法实践,对书法理论也潜心研究,《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定武兰亭八跋》《书孙过庭书谱》这些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创新的实践,也是对书法理论的研读总结,体现了宋克书学的基本观念。这些作品章草的底色浓郁,融合了今草、狂草、甚至楷书之法,形成独特的宋氏“混合体”面貌。这种混合多种字体的书写方式也被称作“破体”,唐代的颜真卿曾有著名的破体书作《裴将军诗》传世,而与宋克交好的杨维桢在书法中也是融合多种字体,宋克极有可能受到杨维桢的影响才有此创造的。破体书法的书写难度给书法家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书法家必须对多种字体书写都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做到信手拈来,作品通篇气息统一,形神不散。宋克有钟繇楷书的底子,章草的本色,今、狂融合互通,互相搭台,共同唱戏,造就了宋克作品汲古出新的面貌和精神内核。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是宋代黄庭坚写五代十国时期书法家杨凝式的诗歌,在王羲之书法一统江湖的漫长岁月里,宋克取法钟繇楷书和魏晋章草,不仅形成独特性的书风而且对后世书家产生极大的影响。宋克在书法史中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明朝的学者评论中,宋克曾多次被誉为“国朝第一”。明朝文学家杨慎,(就是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其文学才华极高,这首词被罗贯中引用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他在评价宋克的时候就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
明朝的苏州经过几代文化人的共同努力成了全国文化的核心区,在书画艺术领域形成“吴门”流派,明中晚期的时候出现了吴中四大才子,也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的好朋友,以书法见长的祝枝山(1461—1527)在小楷和章草等方面受宋克影响十分明显。清翁方纲云:“有明一代,小楷书能具晋法者,自南宫开其先,为枝生得其正脉也。”进入清代,帖学渐微,碑学大兴,宋克的影响也随之衰弱。晚清至民国间章草书法出现了再次复兴,人们争相习之,一时间,作章草书成了时尚。沈寐叟、王世镗、高二适等人为成就较高者,在这种时代风气下,宋克再次被重视起来,在众多书家中,高二适(1903—1977)最得宋克精髓。高二适年过五旬开始钻研章草,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建树。高二适在《题宋仲温急就章真迹》中说:“章草盖终结于晚唐,千年来稍振其余绪者,元初惟赵子昂,明初则宋仲温,然子昂诸体微伤软美,仲温矩矱钟王,达以劲气,龙跳虎卧,仿佛遇之,可谓复古而能变,豪杰之士也。高二适还在《题宋克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写道: “得一‘拙’字,斯为尽矣。兀傲不群,此帖尽之。凡书要有荦确不平之气,即此帖是也。四体书宋仲温始为之,吾今又大昌其妙,以俟知之者。”
从中可以看出高二适从宋克作品中得到的启发,他喜欢宋克书法中传递出来的豪杰之气,更看中宋克“复古能变”的创新精神,高二适借鉴了宋克将多种书体混合使用的做法,章草、今草、狂草合于一手,混杂钟王行楷,乱头粗服,散逸多姿,最后落在“拙”的审美追求上。
宋克是站在前辈书法巨匠的肩头上勇于创新的实践者,宋克之后,有志于书道创新之辈,又站在宋克的肩头上,汲取营养,成自己面目。可見一部书法史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但在创新上至今仍然任重道远,恰唯如此,书法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元明之际那个任侠少年的英姿却没有随着笔墨老去,而在艺术发展的时空中仍然尽显笔底风流。
作者简介:梁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
虽然中国古代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仅仅凭一幅书法作品,还是难以给一个人的性格下定论。宋克(1327—1387)生活在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时局动荡,朱元璋、张士诚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对蒙古政权。1327年,元朝泰定四年,宋克出生在苏州吴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关于宋克少年的成长经历史料记载很少。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1336—1373)与宋克同乡并多有交往,《明史》记载:“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入明后,文声和官声都很好,后人将高启和宋濂、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为宋克写过传记,这也是人们了解宋克生平为数不多的材料。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因此高启的那篇文章叫《南宫生传》,开篇一段是这样的:“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
这段对宋克的描述非常有趣。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少年宋克身上简直就是一个妥妥的体现。身躯伟岸,英俊潇洒,又是一个富二代,有武艺好赌博好喜交游,寥寥数言,勾勒出一个豪侠任性、散尽家财的宋克,特别像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妨想象一下,一位身背宝剑的武林少年,骑着高头大马行走在苏州的通衢大道上,马蹄起落处尘土飞扬,突然天空中一只飞鸟滑翔而过,只见少年侠士微微动了一下手指,天空中的飞鸟应声而落。这时候一群江湖人拍掌叫好,赞其弹指神通独门技艺冠绝武林,少年故意谦逊说雕虫小技过奖过奖尔尔。于是,几人便携手前往酒家,好酒好菜一醉方休。群少吹牛甚欢,少年喝得尽兴,说哥儿几个必须喝好,今儿我买单,充满豪侠之气。
就这样,任性的富二代终于花光了家里的钱。这时他已是壮年,狼烟四起刀兵相见的时代到了,便开始琢磨要干点正经事。于是,撵走了那些整天围着他身边光知道喝酒说大话的伙伴,习得兵书,骑马背剑,一路北上,投军去了。一身好武艺,货卖帝王家,要干就干一番大事儿。少年心中的大事儿是什么呢?乱世出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于是,“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宋克此次北上并没有取得成功,在边关的风沙中,没有找到心中的“豪杰”。心灰意懒之际,往往想念家乡,“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而归。”或许这次回乡之旅,让他想明白很多事情,虽然性格未曾改变,依然豪侠快意,而且经过北上举事,在家乡人心中俨然是一位有风骨能干大事的人物。他回到老家之后,前来问候的人络绎不绝,家门口的停车位顿时紧张。
这一时期的宋克突然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对于无聊的应酬他早生厌倦,年纪尚轻,无意于功名利禄,心里却有了归隐之念。张士诚据苏州,想招宋克做幕僚,宋克不肯出仕,没给张士诚面子,张士诚为此很是愤怒,试图加害宋克。高启说宋克用智慧躲过灾祸,至于宋克用什么计谋避祸的,高启又语焉不详,后世也没有其他文献记录。
总之,这些事情对宋克触动很大,他已经不再有戍守边关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厌倦了每日俗事往来的应酬,也用智慧规避了从政的风险,从此闭门谢客。“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这一时间的宋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房间里摆放的都是历代书法名品,青铜器和汉代的砚台,还有一把唐代的古琴,这种古琴是何来头,我不曾查证,但书法和音乐的共通性,让他们同处一室也是极好的安排。每日游身于法书之中,学习十分用功,偶尔弹弹古琴,在音乐和书翰的世界里,仿佛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想要的是什么了。
《明史》说宋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
高启评宋克:“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
从少年任侠,到壮年从军,再到隐逸翰墨之中,宋克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名垂千古,而他那些少年时代的往事,成了加在他身上的不老传说。实际上高启并没有宋克活得长久,高启曾给张士诚写过一篇赞颂文章,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件事特别不高兴,洪武七年,高启年三十九岁,明朝初年最具声望的诗人、文学家在南京被腰斩处死。这时的宋克四十七岁。
实际上除了高启这个小兄弟之外,宋克的朋友圈还有两位堪称当世的大牛人,一位就是元朝文艺界最著名的洁癖怪客倪瓒,另一位是有着东南文坛盟主之称铁笛道人杨维桢。与二位老前辈交往期间,宋克才三四十岁,还是小友,二人都觉得和宋克同频,通过杨、倪的诗文记载,这两位文艺大神对宋克都表现出浓浓的喜爱和欣赏,是宋克的忘年交。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十四岁的杨维桢给三十四岁的宋克作诗《庚子岁赠宋仲温》,并有序文一篇云:“东吴宋仲温,工古歌词,尤工诸家书法。余有所著,必命仲温书之,且扁舟访余东海角,觞咏数日而别,为赋长歌一解。酒余使歌之。余和以铁龙之啸,不知人间世复有过余乐者?余既醉,书此歌,复令仲温书遗玉笥同两生者和之。”
序文中杨维桢对宋克褒奖有加,书法和音乐不仅是他们交流的中介物也是交流的内容本身。“余有所著,必命仲温书之”,这是对宋克书法的高度肯定,杨维桢是一位诗学前辈,且自身書法造诣颇高,岂是一般水平能入其法眼的?杨维桢爱才,在这首诗歌的正文中,称其“宋才子,高步野鹤”,不仅对宋克书法的认可,也对宋克隐士情怀的高度认同。
另一方面,音乐在两人之间起到了心灵沟通的作用,一唱一和。杨维桢精通音律,自谓铁笛道人,写了一篇自传,记载了铁笛之名的来历,“冶人缑氏子尝掘地,得古莫邪,无所用,镕为铁叶,筒之,长二尺有九寸,窍其九,进于道人。道人吹之,窍皆应律,奇声绝人世。”宋克唱歌,杨维桢用铁笛伴奏,一老一少,玩得不亦乐乎! 杨维桢赠诗宋克五年之后,身居笠泽水乡的倪瓒接见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倪瓒(1301—1374),号云林子,中国绘画史上元四家之一,宋元境界的集大成者,八百年来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此时,至正二十五(1365年)年三月,倪瓒六十有六,煮茶赏花,吹笙鼓琴于水光林影间,遂以永日。晚年的倪瓒,对宋克才华十分欣赏,作《题送仲温竹枝》诗赠之,视宋克为心灵至交,称赏其人其画清雅绝尘。对杨维桢和倪瓒这样有个性的人物来说,茫茫人世间,找一个懂自己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何况还是宋克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呢!
倪瓒对宋克的赞誉性诗文除了认同他的清高人格外,大部分集中在对宋克绘画艺术的肯定。宋克不仅书法了得,绘画也青史留名,他擅长画竹,而竹子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被赋予了高洁君子的人格特征,竹、梅、松三种植物并称“岁寒三友”,苏东坡认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历代文人画家很多人都钟情画竹,倪瓒也是画竹的高手,宋克在他面前几乎就是小学生,但这个小学生,还是得到老先生的高度赞扬,可知小学生宋克艺术天资不浅。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宋克的《万竹图卷》,后人评价说,千篁万玉,雨迭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前文提到的倪瓒诗作《题送仲温竹枝》全诗曰:“画竹清休数宋君,春风春雨洗黄尘。小窗夜月留清影,想见虚心不俗人。”宋克对倪瓒也十分敬重,有得意作品必虚心请教,在《万竹图卷》完成之后,宋提笔写道:“野亭君当示云林高士同一赏识也。”
宋克画竹子画得好,实际上借助于他的书法功底,那么宋克的书法到底如何,在中国千年书法历史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克一代表作品,代表了其书法的历史高度,这幅宋克在四十四岁所临的《急就章》基本体现了他的书法追求。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一幅临作也能成为经典?实际上书法史上有很多经典的临作,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兰亭真迹据说陪葬李世民了,人们现在在书店能看到的《兰亭序》,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临摹本,其中神龙本流行最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临摹是一条必经之路,初学者为了掌握技巧,亦步亦趋,以求形似,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习经典作品是书法家一辈子的事情,而且每一阶段都有不同收获,吴昌硕一辈子临《石鼓文》,七十岁之后,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宋克也是一样,在闭门谢客之后,在那间只有他和经典碑帖的房间里,每日临摹,用功于书法,但为什么独独钟爱《急就章》而不选择其他呢?
如果从时代精神来讲,宋克所处元代的文艺界有一股强烈的复古之风,书法领域元代人基本不学前一代的宋人,而直取唐、晋,宋克朋友圈中爱好书法的朋友,大多都走复古路线,只不过看谁走得远,走得深。在复古潮流中,章草被从历史中打捞出来,成为人们取法学习的对象。章草是草书的开端书体,传说是西汉时史游做《急就篇》,民间便开始流行使用章草。也传说汉章帝喜欢章草,在他的带动下,官方也开始普及章草,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都要用章草写。但章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三国时代皇象的《急就章》,这件作品成为规范章草的代表作品。西晋人索靖再次把章草艺术推至高峰,写章草在此期间成为时尚,不会写两笔,都不好意说自己会写字。此后,王羲之的小草开始流行,占据了主流,章草这种古朴的草书渐渐地失去了光环,到唐末宋初时代,章草笔法几乎失傳。进入元朝,赵孟頫提倡复古文艺思潮,并亲自挖掘章草古意,带动了元朝一批擅写章草的书法家,赵孟頫之后,俞和、邓文原,康里山人,饶介甚至杨维桢都写过章草,其中前三位都有《急就章》临作传世。但元代人在章草复兴的道路上走得并不彻底,大部分都是用楷书或者行书的笔法写古老的章草,虽妍美流畅,却失去了章草的古朴特点而轻浮流俗。就《急就章》宋克的临本来说,虽然和皇象版本比较也缺少古质,但绝不媚俗。如果说赵孟頫是开风气之先者,那么到宋克时才真正达到了元以来的章草复兴高峰,成为元代章草复兴的一面旗帜。
宋克对《急就章》的偏爱,还可能有另外一种原因,就像男女之间情愫的产生一样,喜欢就是喜欢,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宋克任性一生,但对《急就章》却心仪得要死,红尘中,看过一眼,便一生相伴。
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通常会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向古代先贤求法,与古为徒,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位老师就是同时代的书法家,这个老师会在技术和求学思想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宋克也不例外,有记载说他与同时代的书法家苏州地区的著名文人饶介学过书法,而饶介的书法老师是康里山人,这二位在元明之际都崇尚章草,自然会影响到宋克。
宋克的好朋友张宪写过一首诗《赠宋仲温》:“江南羽化张天雨,海上神交宋仲温。楷法钟繇称独步,草临皇象已专门。折钗未坠风前股,漏屋先凝雨后痕。寄语临池诸俊彦,蚓蛇鸡鹜莫须论。”这首诗透露出一个信息,宋克不仅仅学习章草,在楷书方面还取法钟繇,三国时代的钟繇被视为楷书鼻祖。宋克确实在楷书、尤其是小楷方面受钟繇书风的影响。在宋克学习钟繇的带动下,他身边的一些朋友,甚至明朝中期的一些书家也取法钟繇。
王世贞说:“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后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从宋克的传世作品看,章草的特色最为鲜明,也是宋克书法艺术的底色。同时,宋克在小楷、大草书法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但还是章草的成就最高。宋克临习《急就章》有多种版本,因为时代变迁和其他未知的因素,至今保留下来三个不同版本的《急就章》。
北京故宫所藏的《急就章》墨迹本是明洪武三年所书,这个版本的卷首有“吴郡宋克书”字样,但没有书家自钤印。洪武三年,宋克四十四岁,此作中看可以看出宋克临作和皇象原作的区别,临作没有原作厚重朴茂,字形也比原作略长,字与字之间虽然不牵连,但可以看到呼应关系。章法上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特点,纸本上每行有竖线分割,行与行之间保持均等的分割关系。虽为草书,却给人以安静的动势,可以推想宋克在临习这幅作品的时候气息匀畅,心神稳定,两千余字,一以贯之,堪称无一点苟且,无一画草率,着实不易。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宋克另一个版本的《急就章》作于洪武丁卯六月十日,虽未署名,但盖有“仲温”的朱文印章。洪武丁卯六月(1387年),宋克的人生即将走向尽头,这幅作品或可称其为绝笔之作。明人周鼎有云:“仲温《急就章》,有临与不临之分,临者全;不临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随意所至,多不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本因为有残失,也就是所谓的不全版本。
和故宫本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宋克此作更为放纵,打破了行与行之间的界格,前后左右的字,互相之间穿插揖让,让每一个字都动起来了,宋克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种任侠纵情,击剑走马,善弹指、飞鸟下的潇洒豪放跃然纸上。和故宫本沉着不苟、理性平和相比,天津本则更彰显书家个性,落笔千字,徜徉恣肆,跟着感觉走,学古不泥古,开一代大师之风范。
宋克临《急就章》给我关于临摹的一些启示,就是成熟的书法家在临摹古人的时候,绝对不是照猫画虎地去描字,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用自家笔墨,书写古人篇章。
宋克的第三本《急就章》也是残本,现藏于北京文物局,书写年代不详,风格上不如前两者突出。和这册《急就章》一起的还有宋克的另一件作品《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宋克不仅强于书法实践,对书法理论也潜心研究,《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定武兰亭八跋》《书孙过庭书谱》这些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创新的实践,也是对书法理论的研读总结,体现了宋克书学的基本观念。这些作品章草的底色浓郁,融合了今草、狂草、甚至楷书之法,形成独特的宋氏“混合体”面貌。这种混合多种字体的书写方式也被称作“破体”,唐代的颜真卿曾有著名的破体书作《裴将军诗》传世,而与宋克交好的杨维桢在书法中也是融合多种字体,宋克极有可能受到杨维桢的影响才有此创造的。破体书法的书写难度给书法家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书法家必须对多种字体书写都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做到信手拈来,作品通篇气息统一,形神不散。宋克有钟繇楷书的底子,章草的本色,今、狂融合互通,互相搭台,共同唱戏,造就了宋克作品汲古出新的面貌和精神内核。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是宋代黄庭坚写五代十国时期书法家杨凝式的诗歌,在王羲之书法一统江湖的漫长岁月里,宋克取法钟繇楷书和魏晋章草,不仅形成独特性的书风而且对后世书家产生极大的影响。宋克在书法史中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明朝的学者评论中,宋克曾多次被誉为“国朝第一”。明朝文学家杨慎,(就是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其文学才华极高,这首词被罗贯中引用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他在评价宋克的时候就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
明朝的苏州经过几代文化人的共同努力成了全国文化的核心区,在书画艺术领域形成“吴门”流派,明中晚期的时候出现了吴中四大才子,也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的好朋友,以书法见长的祝枝山(1461—1527)在小楷和章草等方面受宋克影响十分明显。清翁方纲云:“有明一代,小楷书能具晋法者,自南宫开其先,为枝生得其正脉也。”进入清代,帖学渐微,碑学大兴,宋克的影响也随之衰弱。晚清至民国间章草书法出现了再次复兴,人们争相习之,一时间,作章草书成了时尚。沈寐叟、王世镗、高二适等人为成就较高者,在这种时代风气下,宋克再次被重视起来,在众多书家中,高二适(1903—1977)最得宋克精髓。高二适年过五旬开始钻研章草,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建树。高二适在《题宋仲温急就章真迹》中说:“章草盖终结于晚唐,千年来稍振其余绪者,元初惟赵子昂,明初则宋仲温,然子昂诸体微伤软美,仲温矩矱钟王,达以劲气,龙跳虎卧,仿佛遇之,可谓复古而能变,豪杰之士也。高二适还在《题宋克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写道: “得一‘拙’字,斯为尽矣。兀傲不群,此帖尽之。凡书要有荦确不平之气,即此帖是也。四体书宋仲温始为之,吾今又大昌其妙,以俟知之者。”
从中可以看出高二适从宋克作品中得到的启发,他喜欢宋克书法中传递出来的豪杰之气,更看中宋克“复古能变”的创新精神,高二适借鉴了宋克将多种书体混合使用的做法,章草、今草、狂草合于一手,混杂钟王行楷,乱头粗服,散逸多姿,最后落在“拙”的审美追求上。
宋克是站在前辈书法巨匠的肩头上勇于创新的实践者,宋克之后,有志于书道创新之辈,又站在宋克的肩头上,汲取营养,成自己面目。可見一部书法史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但在创新上至今仍然任重道远,恰唯如此,书法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元明之际那个任侠少年的英姿却没有随着笔墨老去,而在艺术发展的时空中仍然尽显笔底风流。
作者简介:梁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