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种基本路径:建成学习型社会,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
其他文献
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基于感知理解、思维过程、已有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加工而建构意象的学习活动,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基于形象思维建立新的图像表征并建构意象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学科想象具有形象性、意义性、超越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多维属性和价值,充实学科知识与个体认知之间的“间隙”,是学科想象建构的前提;统觉感知、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是学科想象生成的过程;而意义建构与经验超越则是学科想象的归属.想象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想象力的教学活动.实施想象
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结构分析,揭示学业竞争大众化现象的形成,以及近20年间高考功能的应势之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存在前置的社会性分流,作为英才选拔"指挥棒"的考试不至于成为大众上学的"紧箍咒"."报名率"超过50%意味着前置的社会性分流消失——高考竞争大众化,这是当前高考改革的深层动因.因此,改革成败取决于能否恰当地为学业竞争设置边界,扭转教育系统在急剧扩张中因无序扩容而造成"一"遏制"多"、"平凡"遏制"拔尖"的双重压抑局面.若能建起兼容"英才选拔纵向分层"和"大众升学多元适配"两种功能定位
终身学习话语是国家教育治理战略与价值的系统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经历了基于教育开放战略的话语导入期、基于经济增长战略的话语深化期、基于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话语创新期.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终身学习话语体系,体现了激励号召、目标导向、彰显民生及建构终身学习话语权的时代价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进一步强化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及其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转换急需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总体要求为目标,强化导向价值;以中华终身
利用1995—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乡教育回报率进行测算,考查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将外出务工人员和永久迁移至城市的人口重新划回农村样本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上升.2018年,城市教育回报率为8.3%,农村教育回报率为5.8%,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为2.5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的5.8个百分点,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明显缩小.在城乡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回报率较高,各省城镇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仍明显.将移民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表现为政治宣示、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在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中均有明显体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独特价值,辩证处理好劳动教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关系.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