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即时物流行业相伴的这十年,赵剑锋经历了合伙人离开、一夜裁员千人、融资不顺借款维系、绝地转型等各种挑战,却无法摧毁他初始的热情。
移动互联网下,太多行业被颠覆。在这场大潮里,有些玩家随波逐流,应变化而变化;有些玩家则奋力地用创新改写游戏规则,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即时物流平台点我达创始人、CEO赵剑锋是后者。与即时物流行业相伴的这十年,他经历了合伙人离开、一夜裁员千人、融资不顺借款维系、绝地转型等各种挑战,却无法摧毁他初始的热情。回望十年,他说:“现在的创业竞争环境,不存在一招制敌。现在的竞争是很残酷的自由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只有不断地坚持、不断地领先,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结缘物流
与点我达结缘之前,赵剑锋已经是一位商业成功人士。199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赵剑锋成了一名搞测绘的公务员。3年后,他放弃铁饭碗,入职一家国企,继续从事测绘领域的工作。2003年,不甘平庸的他又选择辞职创业。那时,抱着“拼一回”的信念,他带着多年来在行业深耕的经验,创立了杭州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测绘,目前已经上市新三板。
赵剑锋喜欢不断挑战自我。2008年,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他又转换角色,做起了投资人。在选择领域时,赵剑锋有自己的标准:“我希望给自己找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并且能够真正对行业和社会有价值。”在分析了那时的两个新兴行业共享出行与外卖后,他发现,当时的市场和技术都还不足以支撑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如果强行进入的话只能和出租车合作。“外卖既有互联网基因,又是切入本地生活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外卖的物流配送服务能够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比较之下,他选择了外卖领域。
2009年,赵剑锋与合伙人以300万元人民币投资杭州的一个团队,创建点我吧。当时,赵剑锋对这个项目有着很明确的方向规划。他认为,外卖平台盈利的关键在于物流,想要将物流做到极致,就必须自建物流体系运作。此外,他还提出“即时物流”的理念,几乎是国内最早将定位系统引入物流的外卖项目。2009年,手机端GPS定位還没有兴起,也没有外卖平台有这个技术做调度。赵剑锋凭借熟悉定位仪市场的优势,采购了一批GPS定位仪,请浙江大学的专家设计研发,给电瓶车的电瓶做了接口安装上去,并找到厂家生产了一批有GPS定位的电动车。
有规划、有技术、有模式,项目似乎应该发展得不错,然而现实却给了赵剑锋沉重一击。虽说互联网公司初创期烧钱是常态,但公司混乱的内部管理,让赵剑锋根本看不到未来。商务主管卷钱跑路,骑手半夜三更与人当街互殴,客服公然辱骂用户等负面案例不胜枚举。爱惜羽毛的赵剑锋不得不在2009年国庆假期后强势介入,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整顿。
2010年春节将至,盘点项目一年来的经营情况,怎一个“惨”字了得。亏了380万元的点我吧根本发不出员工的年终奖。赵剑锋认为士气对于重振项目有着关键作用,他建议自筹费用给员工发年终奖,先让员工过个好年,再寻求融资。但彼时,两个合伙人选择了退出。公司等着发展,员工等着钱过年,他成了孤家寡人。
经过深思熟虑,赵剑锋决定继续走下去。“从路径上来讲,点我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他从好友处借来300万元,重新出发。
顽强地活着
不佳的财务状况让公司始终游走于死亡的边缘,但赵剑锋还是挺了过来。2011年,点我吧宣布在杭州市实现盈利。看到商业模式得到市场的实际验证,整个公司的士气都高涨了起来。赵剑锋正要带领大家迈出大规模复制扩张的步伐时,巨头带着移动互联网入场。蚍蜉撼大树,结果可想而知。
2012年,幸而获得来自戈壁创投的第一笔融资1200万元,点我吧似乎又迎来了发展的曙光,但赵剑锋此时并不打算迅速扩张。“当时,我认为这是巨款了。”赵剑锋说,“当时我选择做区域生根,要把杭州、上海市场做到盈利。最后我们也确实在杭州、上海成为最大的服务商,但在2015年我意识到了这没什么用。”
赵剑锋回想2012年的决定,称其“极其愚蠢”,因为就是这样的决定让点我吧错失了快速发展的绝佳机会。“因为那个时代,点我吧是唯一由总部实施中央调度的,这一点至少领先对手三年。”
而到了2015年,外卖市场已经一片腥风血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的资源全部进入这个领域。饿了么获得了3.5亿美元E轮融资,美团获得7亿美元的D轮融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共同投资60亿元创办口碑网,百度外卖完成2.5亿美元的A轮融资……
对比这些巨头的大手笔,点我吧只有2014年拿到的少得可怜的1000万美元的投资。面对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几十倍数量级的碾轧,纵使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再强,依旧是独木难支。2015年5月23日夜,考虑了很久的赵剑锋终于拿起手机往公司团队管理群里发了一条四字消息:明天开会。第二天,他在会上宣布:自即日起,团队点我吧就地解散。
会议室一片死寂,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面前这个为达目标一直坚定不移的人缘何会作出放弃的决定。当大家还沉浸在疑惑与伤感之中,赵剑锋的一席话又重新燃起众人的斗志:“决定启动新项目——点我达。”他决定全面实现业务的转型和品牌的升级。
2015年5月30日,赵剑锋将点我吧的核心优势,即自建的物流体系独立出来,成立物流企业,贯彻他此前提出的即时物流理念。在接下来的26天里,公司上下全力以赴进行点我达产品的研发和测试。2015年6月24日,点我达平台正式上线。
一波三折终获青睐
赵剑锋将众包模式引入同城配送服务,商家发单后,点我达的智能调度系统会为骑手自动派单,效率大大超过抢单模式。这套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收集骑手的行为数据,获得相关的数据反馈,优化派单机制和全局管控。
点我达上线不久,战绩不俗。上线120天,点我达日订单量突破35万单。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口碑网的关注,点我达当年获得来自口碑网的C轮融资。2015年11月,点我达启动新一轮融资,一家投资机构表示要与点我达合作。然而,到了约定时间,融资迟迟没有到位。2016年2月26日,赵剑锋接到不能投资的通知。原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3天后,赵剑锋迅速作出收缩业务、大裁员的决定。
当年3月,点我达重整旗鼓,再次开始融资,最终于2016年8月份拿到了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饿了么跟投、原股东继续增持的近10亿元D轮投资。此后一年多,借助阿里巴巴在新零售方面的一系列资源,点我达开始了稳健的发展,业绩首次实现了10倍的高增长,成为规模化的末端即时物流平台。
在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的配送物流上,点我达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还解决了不少配送难题。赵剑锋一直强调的众包模式,核心是解决运力弹性的问题,这能够很好应对商家的订单波峰谷问题。点我达的众包模式系统直管末端的每一个骑手的作业操作,既能够节约管理成本,且这种全链路的信息化管理,又能够更好地收集骑手配送数据,形成订单和运力的最佳匹配,提升服务质量。
对于融入阿里生态后的发展宏图,赵剑锋表示,一方面,点我达将面向所有目标客户开放,扩大分钟级配送的覆盖范围,不断加速仓配、快递、同城等领域的布局;另一方面,点我达将和菜鸟共同为新零售提供更好的物流供应链支持,也成为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的有机组成部分。“菜鸟网络帮助点我达站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借力菜鸟网络的技术和生态的双重驱动,点我达以即时物流进一步推动新零售下全场景多品类的无差别体验。”赵剑锋说。
诸多波折让赵剑锋极具风险意识和抗挫能力。对于依旧可能充满荆棘坎坷的前路,他说:“在很多人看来,我们这一路走来是一帆风顺,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背后的经历。不过,经历这么多年的历练,自己学习到了‘取势’的重要性,取势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着方向性作用。最后,我们的团队必须狂奔,宁可死在扩张的路上,也决不停留在原地。”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
移动互联网下,太多行业被颠覆。在这场大潮里,有些玩家随波逐流,应变化而变化;有些玩家则奋力地用创新改写游戏规则,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即时物流平台点我达创始人、CEO赵剑锋是后者。与即时物流行业相伴的这十年,他经历了合伙人离开、一夜裁员千人、融资不顺借款维系、绝地转型等各种挑战,却无法摧毁他初始的热情。回望十年,他说:“现在的创业竞争环境,不存在一招制敌。现在的竞争是很残酷的自由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只有不断地坚持、不断地领先,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结缘物流
与点我达结缘之前,赵剑锋已经是一位商业成功人士。199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赵剑锋成了一名搞测绘的公务员。3年后,他放弃铁饭碗,入职一家国企,继续从事测绘领域的工作。2003年,不甘平庸的他又选择辞职创业。那时,抱着“拼一回”的信念,他带着多年来在行业深耕的经验,创立了杭州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测绘,目前已经上市新三板。
赵剑锋喜欢不断挑战自我。2008年,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他又转换角色,做起了投资人。在选择领域时,赵剑锋有自己的标准:“我希望给自己找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并且能够真正对行业和社会有价值。”在分析了那时的两个新兴行业共享出行与外卖后,他发现,当时的市场和技术都还不足以支撑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如果强行进入的话只能和出租车合作。“外卖既有互联网基因,又是切入本地生活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外卖的物流配送服务能够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比较之下,他选择了外卖领域。
2009年,赵剑锋与合伙人以300万元人民币投资杭州的一个团队,创建点我吧。当时,赵剑锋对这个项目有着很明确的方向规划。他认为,外卖平台盈利的关键在于物流,想要将物流做到极致,就必须自建物流体系运作。此外,他还提出“即时物流”的理念,几乎是国内最早将定位系统引入物流的外卖项目。2009年,手机端GPS定位還没有兴起,也没有外卖平台有这个技术做调度。赵剑锋凭借熟悉定位仪市场的优势,采购了一批GPS定位仪,请浙江大学的专家设计研发,给电瓶车的电瓶做了接口安装上去,并找到厂家生产了一批有GPS定位的电动车。
有规划、有技术、有模式,项目似乎应该发展得不错,然而现实却给了赵剑锋沉重一击。虽说互联网公司初创期烧钱是常态,但公司混乱的内部管理,让赵剑锋根本看不到未来。商务主管卷钱跑路,骑手半夜三更与人当街互殴,客服公然辱骂用户等负面案例不胜枚举。爱惜羽毛的赵剑锋不得不在2009年国庆假期后强势介入,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整顿。
2010年春节将至,盘点项目一年来的经营情况,怎一个“惨”字了得。亏了380万元的点我吧根本发不出员工的年终奖。赵剑锋认为士气对于重振项目有着关键作用,他建议自筹费用给员工发年终奖,先让员工过个好年,再寻求融资。但彼时,两个合伙人选择了退出。公司等着发展,员工等着钱过年,他成了孤家寡人。
经过深思熟虑,赵剑锋决定继续走下去。“从路径上来讲,点我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他从好友处借来300万元,重新出发。
顽强地活着
不佳的财务状况让公司始终游走于死亡的边缘,但赵剑锋还是挺了过来。2011年,点我吧宣布在杭州市实现盈利。看到商业模式得到市场的实际验证,整个公司的士气都高涨了起来。赵剑锋正要带领大家迈出大规模复制扩张的步伐时,巨头带着移动互联网入场。蚍蜉撼大树,结果可想而知。
2012年,幸而获得来自戈壁创投的第一笔融资1200万元,点我吧似乎又迎来了发展的曙光,但赵剑锋此时并不打算迅速扩张。“当时,我认为这是巨款了。”赵剑锋说,“当时我选择做区域生根,要把杭州、上海市场做到盈利。最后我们也确实在杭州、上海成为最大的服务商,但在2015年我意识到了这没什么用。”
赵剑锋回想2012年的决定,称其“极其愚蠢”,因为就是这样的决定让点我吧错失了快速发展的绝佳机会。“因为那个时代,点我吧是唯一由总部实施中央调度的,这一点至少领先对手三年。”
而到了2015年,外卖市场已经一片腥风血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的资源全部进入这个领域。饿了么获得了3.5亿美元E轮融资,美团获得7亿美元的D轮融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共同投资60亿元创办口碑网,百度外卖完成2.5亿美元的A轮融资……
对比这些巨头的大手笔,点我吧只有2014年拿到的少得可怜的1000万美元的投资。面对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几十倍数量级的碾轧,纵使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再强,依旧是独木难支。2015年5月23日夜,考虑了很久的赵剑锋终于拿起手机往公司团队管理群里发了一条四字消息:明天开会。第二天,他在会上宣布:自即日起,团队点我吧就地解散。
会议室一片死寂,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面前这个为达目标一直坚定不移的人缘何会作出放弃的决定。当大家还沉浸在疑惑与伤感之中,赵剑锋的一席话又重新燃起众人的斗志:“决定启动新项目——点我达。”他决定全面实现业务的转型和品牌的升级。
2015年5月30日,赵剑锋将点我吧的核心优势,即自建的物流体系独立出来,成立物流企业,贯彻他此前提出的即时物流理念。在接下来的26天里,公司上下全力以赴进行点我达产品的研发和测试。2015年6月24日,点我达平台正式上线。
一波三折终获青睐
赵剑锋将众包模式引入同城配送服务,商家发单后,点我达的智能调度系统会为骑手自动派单,效率大大超过抢单模式。这套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收集骑手的行为数据,获得相关的数据反馈,优化派单机制和全局管控。
点我达上线不久,战绩不俗。上线120天,点我达日订单量突破35万单。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口碑网的关注,点我达当年获得来自口碑网的C轮融资。2015年11月,点我达启动新一轮融资,一家投资机构表示要与点我达合作。然而,到了约定时间,融资迟迟没有到位。2016年2月26日,赵剑锋接到不能投资的通知。原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3天后,赵剑锋迅速作出收缩业务、大裁员的决定。
当年3月,点我达重整旗鼓,再次开始融资,最终于2016年8月份拿到了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饿了么跟投、原股东继续增持的近10亿元D轮投资。此后一年多,借助阿里巴巴在新零售方面的一系列资源,点我达开始了稳健的发展,业绩首次实现了10倍的高增长,成为规模化的末端即时物流平台。
在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的配送物流上,点我达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还解决了不少配送难题。赵剑锋一直强调的众包模式,核心是解决运力弹性的问题,这能够很好应对商家的订单波峰谷问题。点我达的众包模式系统直管末端的每一个骑手的作业操作,既能够节约管理成本,且这种全链路的信息化管理,又能够更好地收集骑手配送数据,形成订单和运力的最佳匹配,提升服务质量。
对于融入阿里生态后的发展宏图,赵剑锋表示,一方面,点我达将面向所有目标客户开放,扩大分钟级配送的覆盖范围,不断加速仓配、快递、同城等领域的布局;另一方面,点我达将和菜鸟共同为新零售提供更好的物流供应链支持,也成为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的有机组成部分。“菜鸟网络帮助点我达站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借力菜鸟网络的技术和生态的双重驱动,点我达以即时物流进一步推动新零售下全场景多品类的无差别体验。”赵剑锋说。
诸多波折让赵剑锋极具风险意识和抗挫能力。对于依旧可能充满荆棘坎坷的前路,他说:“在很多人看来,我们这一路走来是一帆风顺,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背后的经历。不过,经历这么多年的历练,自己学习到了‘取势’的重要性,取势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着方向性作用。最后,我们的团队必须狂奔,宁可死在扩张的路上,也决不停留在原地。”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