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女神克利欧在希腊神话中是作为记忆神的长女,居于灵感与艺术之神缪斯等九大女神之首,表明了古代欧洲文化传统中对历史的重视。在东亚文化传统中,历史的意义则首先在于对现实乃至未来的借鉴意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构成历史的客观要素,首先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2014年恰好是作为近代中日第一场战争的甲午战争120周年、20世纪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日俄战争110周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规模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可以说这一年是最适宜谈论历史事件的年份。
“历史战争”在东亚悄然拉开了序幕
就在年初的1月22日,不久前刚刚“偷袭”般地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安倍,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以一战前英德关系来比喻当前的中日关系,公开暗示中日两国之间有可能发生战争,遂在东亚国家引发强烈的反弹与谴责,也证实了国际社会关于“日本与中国会走向战争吗”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半个多月后的2月11日,韩国政府提出将设立与慰安妇相关的纪念日,对此安倍公开表示要根据事实来进行反论。
此后的2月19日,中国有关方面在1909年韩国反日义士将领安重根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哈尔滨火车站设立安重根义士纪念馆,韩国政府表示欢迎,日本政府却表示了强烈不满。而就在这件事的第二天2月2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二战中的慰安妇问题表示,将成立一个小组来对承认二战时期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河野谈话的拟订经过进行调查。五天后的2月25日,日本广播协会(NHK)新任会长籾井胜人在就职新闻发布会上,公然辩称“每个国家都曾存在随军慰安妇”,因此不应单独批评日本。
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月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纪念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节”纪念仪式上,严厉批判了日本试图否认“河野谈话”的行为。3月5日,韩国外长尹炳世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5次会议的演讲中,强烈谴责日本政府在处理慰安妇问题上“不人道、反人类”。这是韩国外长在国际舞台上首次明确提及慰安妇问题。
2014年才过去两个月,东亚各国之间有关历史问题的冲突已经如此剑拔弩张,甚至扩大到国际舞台,表明一场“历史战争”已经在东亚范围内悄然拉开了序幕。如果考虑到2月8日为日俄战争爆发纪念日,7月25日为甲午战争爆发纪念日,7月28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纪念日,更鉴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现实中的种种利害冲突,东亚范围的“历史战争”在今年一年无疑将会愈演愈烈。
“历史战争”折射出现实层面的国家利益冲突
问题在于,在甲午之年的东亚,究竟是历史问题在影响着现实的国家关系,还是现实的国家利益冲突发酵而凸显了历史认识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其实,通常所说的历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已经过去而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二是有关这些历史事实的记录亦即史料,三是通过这些史料来探究过去的历史事实的历史研究亦即历史学。按照英国历史学者埃尔顿的说法:“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在的痕迹。”所以可以说,在这个甲午之年开始就愈演愈烈的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战争”,实际上折射和反映了现实层面的国家利益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亚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就是中国与韩国等亚洲国家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而在东亚范围最终战胜日本对外扩张与侵略的又不仅仅是东亚各国内部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美国与苏联两大强国的实力介入,美国的原子弹与苏联的对日宣战,成为促使“大日本帝国”彻底败亡的“最后一击”。而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格局的、主要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中国不予承认)体制,成为日本与亚洲邻国之间“战后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历史根源。
从现实的层面而言,直到21世纪初,中国与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日本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由于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至今没有成为现代意义上完整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强调本民族利益为本位与最高原则的民族主义在东亚各国无一例外地成为最强势的社会思潮与运动。而且,东亚各国之间不仅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在经济实力及社会发展程度方面也有着悬殊的差距。至于军事安保领域,韩国、日本分别与美国保持着军事同盟关系,韩国与日本维持一种“准同盟”关系。战后曾经以经济领先亚洲的日本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社会则集体“向右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韩国经济也不断发展,这大大提高了中国与韩国的民族自豪感;而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朝鲜则不惜以核武装挑战美国与日本。
东亚仍没有彻底摆脱冷战的阴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亚地区在冷战结束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没有彻底摆脱冷战对峙的阴影,东亚各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各国在历史认识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在重构21世纪国际秩序乃至建设新的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争夺有利地位乃至主导权,成为东亚各国之间重要的现实利害冲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的今天,号称“同文同种”的东亚地区的区域化程度却仍然处于较低水准,中国国民访问日本或韩国仍是受到严格的签证限制。正是这种现实层面的人员、商品、资本交流的不够充分畅通,以及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对立与差距,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下,不断地“重新发现”和“再生产”着历史问题,致使历史又反过来影响着当下的现实。
回顾甲午战争100周年的1994年,东亚各国之间并未发生严重的“历史战争”,而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今年,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战争”已经硝烟弥漫。这表明东亚各国之间现实的利益冲突与所谓“历史战争”,其实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联动关系。现实在不断地“发现”着历史,历史又反复地“复活”于当下。
(作者为辽宁大学东亚关系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现实层面的人员、商品、资本交流的不够充分畅通,以及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对立与差距,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下,不断地“重新发现”和“再生产”着历史问题,致使历史反过来又影响着当下的现实。
“历史战争”在东亚悄然拉开了序幕
就在年初的1月22日,不久前刚刚“偷袭”般地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安倍,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以一战前英德关系来比喻当前的中日关系,公开暗示中日两国之间有可能发生战争,遂在东亚国家引发强烈的反弹与谴责,也证实了国际社会关于“日本与中国会走向战争吗”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半个多月后的2月11日,韩国政府提出将设立与慰安妇相关的纪念日,对此安倍公开表示要根据事实来进行反论。
此后的2月19日,中国有关方面在1909年韩国反日义士将领安重根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哈尔滨火车站设立安重根义士纪念馆,韩国政府表示欢迎,日本政府却表示了强烈不满。而就在这件事的第二天2月2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二战中的慰安妇问题表示,将成立一个小组来对承认二战时期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河野谈话的拟订经过进行调查。五天后的2月25日,日本广播协会(NHK)新任会长籾井胜人在就职新闻发布会上,公然辩称“每个国家都曾存在随军慰安妇”,因此不应单独批评日本。
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月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纪念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节”纪念仪式上,严厉批判了日本试图否认“河野谈话”的行为。3月5日,韩国外长尹炳世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5次会议的演讲中,强烈谴责日本政府在处理慰安妇问题上“不人道、反人类”。这是韩国外长在国际舞台上首次明确提及慰安妇问题。
2014年才过去两个月,东亚各国之间有关历史问题的冲突已经如此剑拔弩张,甚至扩大到国际舞台,表明一场“历史战争”已经在东亚范围内悄然拉开了序幕。如果考虑到2月8日为日俄战争爆发纪念日,7月25日为甲午战争爆发纪念日,7月28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纪念日,更鉴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现实中的种种利害冲突,东亚范围的“历史战争”在今年一年无疑将会愈演愈烈。
“历史战争”折射出现实层面的国家利益冲突
问题在于,在甲午之年的东亚,究竟是历史问题在影响着现实的国家关系,还是现实的国家利益冲突发酵而凸显了历史认识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其实,通常所说的历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已经过去而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二是有关这些历史事实的记录亦即史料,三是通过这些史料来探究过去的历史事实的历史研究亦即历史学。按照英国历史学者埃尔顿的说法:“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在的痕迹。”所以可以说,在这个甲午之年开始就愈演愈烈的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战争”,实际上折射和反映了现实层面的国家利益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亚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就是中国与韩国等亚洲国家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而在东亚范围最终战胜日本对外扩张与侵略的又不仅仅是东亚各国内部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美国与苏联两大强国的实力介入,美国的原子弹与苏联的对日宣战,成为促使“大日本帝国”彻底败亡的“最后一击”。而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格局的、主要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中国不予承认)体制,成为日本与亚洲邻国之间“战后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历史根源。
从现实的层面而言,直到21世纪初,中国与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日本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由于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至今没有成为现代意义上完整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强调本民族利益为本位与最高原则的民族主义在东亚各国无一例外地成为最强势的社会思潮与运动。而且,东亚各国之间不仅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在经济实力及社会发展程度方面也有着悬殊的差距。至于军事安保领域,韩国、日本分别与美国保持着军事同盟关系,韩国与日本维持一种“准同盟”关系。战后曾经以经济领先亚洲的日本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社会则集体“向右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韩国经济也不断发展,这大大提高了中国与韩国的民族自豪感;而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朝鲜则不惜以核武装挑战美国与日本。
东亚仍没有彻底摆脱冷战的阴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亚地区在冷战结束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没有彻底摆脱冷战对峙的阴影,东亚各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各国在历史认识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在重构21世纪国际秩序乃至建设新的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争夺有利地位乃至主导权,成为东亚各国之间重要的现实利害冲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的今天,号称“同文同种”的东亚地区的区域化程度却仍然处于较低水准,中国国民访问日本或韩国仍是受到严格的签证限制。正是这种现实层面的人员、商品、资本交流的不够充分畅通,以及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对立与差距,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下,不断地“重新发现”和“再生产”着历史问题,致使历史又反过来影响着当下的现实。
回顾甲午战争100周年的1994年,东亚各国之间并未发生严重的“历史战争”,而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今年,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战争”已经硝烟弥漫。这表明东亚各国之间现实的利益冲突与所谓“历史战争”,其实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联动关系。现实在不断地“发现”着历史,历史又反复地“复活”于当下。
(作者为辽宁大学东亚关系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现实层面的人员、商品、资本交流的不够充分畅通,以及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对立与差距,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下,不断地“重新发现”和“再生产”着历史问题,致使历史反过来又影响着当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