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野草》的象征艺术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野草》的解读,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无可辩驳的解读方法,之所以从作者写出来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鲁迅自己对章衣萍说的“我的哲学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面”{1},鲁迅研究史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有新的变化,当然其中不乏曲解和狭解,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巨人,要真正想从他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中有所启发并不容易。孙玉石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三点概括:“关于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以及“向麻木复仇的哲学”。{2}这是他从《野草》中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归纳,但同时他也强调不可将鲁迅的生命哲学理论体系化,因为“散文诗《野草》仍然是艺术想象的表述,而不是用形象传达的哲学教义”{3}。这就将我们引入了《野草》难懂的第二个原因,“艺术想象”是象征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象征艺术在中国作个简单的了解,文学史上对象征诗的描述是这样的: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篷子、胡也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象征诗人。象征诗强调“纯诗化”,强调它的“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追求里面的“陌生化”,是将东西方(东方唐诗宋词,西方以瓦雷里、魏尔伦象征主义诗学)“沟通”在一起而随着“五四”浪潮在中国新诗革命上崛起的一座艺术高峰。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先驱者,鲁迅先生早在1919年发表的散文诗《自言自语》里便已经不露痕迹地运用了象征艺术。我们都知道《自言自语》是《野草》的模本,到了《野草》,鲁迅先生更是将他在翻译《苦闷的象征》中的领悟以及自觉接受波德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征主义散文诗的影响表现在他的诗歌上。孙玉石先生发现“《野草》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章是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的”{4}。因此,要读懂《野草》,我们必须要关注里面的象征艺术运用,既看懂它写的事物本身,又读懂超出这个事物的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接下来我就举出几个例子来试图阐释《野草》中对于象征艺术的应用。
  一是《这样的战士》里面的“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还有“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5}。这里边的“无物之阵”即是象征着这么一种情况,你要做一件事情,但却摸不着,抓不住,无从和它对垒交战,但你终是失败者,什么事也办不成,即民间所说的“鬼打墙”。联系整部《野草》中笼罩的那种阴暗、压抑的氛围,以及鲁迅当时的周遭环境,新青年团体散掉了,他成了一个“在沙漠中走来走去”{6}的孤独者,他看过那么多失败,但他看不清失败的原因,找不到打败自己打败整个革命阵营的敌人在哪里。他说过最可怖的是“背后的敌人”与“身边的敌人”,就是因为他们往往加害于你不加防备的时候并且你无从反击。这就是“无物之阵”。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深受这“无物之阵”的折磨而身心交瘁,在50多岁的年龄就过早地逝世。
  再举一个例子,《过客》中的过客拒绝小女孩送给他的“布片”以及《腊叶》中的保存病叶,两者都是鲁迅对被布施的坚强反抗。爱的温情固然可贵,但是牵挂与被牵挂都会阻止一个人的前进的脚步,尤其是身为改革者的鲁迅,因为这会让改革者的思想与行动失去自由,因此鲁迅在遗书中也劝亲人要“忘掉他,过自己的生活”{7},而且他还“祝愿她的灭亡”,后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8}以及所谓“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9}。
  作者在题词的第一句话同样也没忘记象征。“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10}。作为题词,就如序言一样,读者一般对它寄托着能对以后文章的解读有所帮助的希望。鲁迅先生却对我们“沉默”,但张闳先生在《无声的声音》里提到“沉默者是孤独的”{11},大胆沉默者的孤独同时又意味着他有可能更加充分地甚至是绝对地拥有自身的本质。鲁迅的“沉默”是“轰然震耳”的,是因为这“沉默”本身拥有的本质,关于他的生命哲学,在彷徨中在无物之阵中拒绝布施对麻木的国民投以最尖刻的嘲笑和批判,勇猛地向着虚无与黑暗的前面走去,反抗绝望。
  对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把握,是我们读懂《野草》,更接近鲁迅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关于鲁迅的生命哲学,他思考了一辈子,而且并非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的文章便是现实的而又不仅仅是现实的,这就非要求我们对他当时所生存的周遭环境以及他的思想变化作整体的关照不能达到。
   注 释
  {1}《章衣萍集:随笔三种及其他》 《古庙杂谈》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年版 第93页
  {2}{3}{4}《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2005年第6期
  {5}《鲁迅散文诗歌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459页
  {6}《鲁迅全集四——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第456页
  {7}《鲁迅全集六 且介亭杂文集末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第612页
  {8}《鲁迅散文诗歌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437页
  {9}《两地书·原信——鲁迅与许广平往来书信集》第二十四封 鲁迅 景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第61页
  {10}《鲁迅散文诗歌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406页
  {11}《声音的诗学》 张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第24页
其他文献
<正> 我们虽然在努力研究攻克癌症的药物,但并没想到中国名医协会肿瘤冶疗中心杨主任研究的中药能在短时间内治愈癌症。例如北京市晚期肝癌患者陈岩已出现晚期癌症恶病质、并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而课堂争论不失为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手段。课堂争论能激发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它不但给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更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之中。一节学生喜爱的语文课,除了应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宽容与和谐外,还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成功地组织课堂争论,就会使教学流程呈
卵磷脂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卵磷脂.生命所需的卵磷脂少量可以由肝脏分泌,但30岁以后,基本上只能依赖从食物中摄取和补充了.蛋黄、黄豆、谷类
期刊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性,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但《锦瑟》作年不详,意境朦胧,就像一个大大的谜团,增加了学生鉴赏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引导学生鉴赏的必要。  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
我是一个长发女孩.和全天下任何美丽的女性一样,我珍爱自己的秀发,也为自己拥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而倍感自豪.每当走在街头,看到身边走过的男孩用目光紧紧追随我的身影时,
期刊
对联又叫“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由诗词形式演变而来的。如《笠翁对韵》中有“茅店村前浩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再如“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如日月永辉”,都是对仗特别工整的好联。    一、对联题型的现状。    对对联,这是很令考生头痛的一种新题型。2004年高考试卷中出现对联“大会战”的局面,让考生焦头烂额。2005年还是余韵徐歇,对联题头戴面纱、乔装打扮,给许多考生一记
本文对球墨铸铁微观组织数值模拟及力学性能预测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微观组织模拟及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和展望了研究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倦怠,浑身上下很不自在."感到疲劳"也许是人们向医生诉说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然而当问及症状时,患者往往说不出具
期刊
我们知道,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由于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它分为隐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
期刊